“聚光灯”下的我——认知行为疗法在高中生强迫思维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4-12-02 16:39:44
自我价值感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动力源泉。一位高中男生因自我价值感严重依赖他人评价而饱受强迫思维的困扰,心理老师在良好咨访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帮助他觉察和改变不合理信念,减少强迫思维出现的频率。通过5次心理辅导、3种精心设计的家庭作业,来访学生的咨询目标基本达成,自我价值感明显提升。
打破认知模式,建立积极循环 ——认知行为疗法在初中生焦虑情绪辅导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4-11-19 16:33:14
一名初三男生由于考试失败引发焦虑情绪,激活了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不合理信念,进而出现害怕考试等回避行为,陷入消极认知循环中。心理教师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学生学会接纳和耐受焦虑情绪,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减少情绪对自己的影响程度,调整不合理认知。经过辅导,该生能够更好地处理焦虑情绪,对焦虑的耐受度更高,也学会了主动调整认知,建立更加符合客观事实的认知。
发表时间2024-11-08 13:07:27
一名六年级男生在某课堂上突然用小刀割伤手腕,大喊“我不活了”,并冲向了教室的窗户,被老师和同学们拉住。班主任陪同该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老师通过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共情等心理辅导技术与其建立信任、协作的咨访关系,运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法对其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寻找“例外”经验为其积极赋能,帮助其聚焦当下问题的解决,重建解决问题的信心,提升心理弹性和韧性,从而化解心理危机,停止自伤,使其生活和学习回归正常,对生活充满期盼。
发表时间2024-12-23 12:10:41
目的:探索认知加工疗法对于曾遭受过校园欺凌导致的创伤后应激症状的高中生来访的效果。方法:以1例因遭受校园欺凌而导致的创伤后应激症状的高中生为对象,利用认知加工疗法对其进行为其15周的心理咨询,通过挑战其同化类和过度顺应类卡点,采用针对于DSM-5更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CL-5)进行测量。结果:15次心理咨询后,来访者的症状得到显著降低,PCL-5量表分数降低到警戒线以下,在之后的一个月和一年的回访中显示咨询效果保持良好。结论:认知加工疗法能显著降低高中生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并能够维持稳定效果。
发表时间2024-10-22 12:22:35
高三男生小林,因为各种躯体反应无法在教室里学习,求助于学校心理教师。心理教师共情、接纳来访的焦虑情绪,运用认知、心灵图卡等技术引导其逐步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其慢慢回复到正常的生活轨迹,最后顺利完成高中学业。
发表时间2024-10-17 07:35:40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面对突发或重大的自然、社会或个体生活事件时,由于该事件超越了个体的挫折承受力而出现的一种情绪与行为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校园心理危机是指在学校校园环境内,由突发或重大的个体危机事件所导致的在校成员的一种严重心理失衡状态。本文是对一例自杀未遂高中生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完整干预过程记录,包含了以心理中心、班主任、年级组、学校各级相关职能部门在内的校园危机工作小组在此次危机干预过程中的详细工作过程记录以及此次危机干预的实际效果和相关反思。
“拉小提琴”的女孩 ——叙事疗法应用于非自杀自伤行为的个案研究
发表时间2024-10-08 10:22:20
本研究旨在探讨叙事疗法在解决青少年非自杀自伤(NSSI)行为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深入分析一个具体个案,研究采用叙事疗法,帮助来访者识别并重构其问题经历,最终达到减少NSSI行为的目的。
聚焦现实冲突,促进生活平衡 ——积极心理治疗范式下青少年情绪问题个案咨询
发表时间2024-09-11 13:57:24
摘要:一名高二女生因为成绩下滑,经常感到沮丧、焦虑,并且情绪起伏较大,表现出明显的情绪问题,严重影响了学习生活,最后难以在学校学习,被医院诊断为“心境(情感)障碍”。心理咨询师运用积极心理治疗方法,在九次短程心理咨询中,帮助她转换视角、提升能力,启发她运用自身资源解决现实冲突,并促进生活的平衡。咨询结束后,她的情绪明显稳定,并能在家安排学习生活。
肆意绽放,永不凋零——叙事疗法在高中生自我价值感辅导案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4-08-20 16:58:35
一名高中女生长期受困于曾经“问题事件”的影响,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极度缺乏自我价值感。采用叙事疗法,通过故事叙说、外化问题、重新编排、丰富例外、期望故事、巩固强化等方法帮助来访者重新创造生命故事,形成积极自我,增强自我价值感,获得心理成长。
发表时间2024-08-11 17:48:52
本案例讲述了一名九年级的女生思思(化名)的困扰,心理老师通过叙事疗法中的“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而厚”、“局外见证人”等技术,帮助思思自主发现身边的特殊意义事件,并帮助思思连接自己的生命资源,使她逐渐适应与人交往,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校的活动。此次个案一共做了六次心理辅导,前面两次心理老师积极倾听思思的故事,与孩子发展了良好的信任和对话关系。在第三次心理辅导时,心理老师及时挖掘出妈妈偷看思思日记带给思思负面情绪背后的不同意义,引导思思重新看待妈妈的这种行为的真正原因。第四次心理辅导时,心理老师将思
发表时间2024-08-16 11:40:30
本研究探讨了一名初一女生因不适应初中生活而引发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以及这些情绪对其学习成绩的影响。咨询师详细评估后,采取了认知疗法并结合积极心理干预技术,引导该女生识别并修正了非理性认知,有效调整了情绪反应,并成功适应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本研究为其他新生提供了关于入学适应的参考和指导。
高考前坠入“自我否定”漩涡——采用接纳承诺疗法帮助高三学生应对突发事件
发表时间2024-08-07 15:51:37
在临近高考前三个月,一名高三女生在课间讨论“女权主义”话题,被班里一群男生反驳甚至辱骂,事后这名女生出现明显而强烈的应激反应,并开始陷入“自我否定”漩涡之中。辅导教师采用接纳承诺疗法,对该生的应激反应进行疏导和帮助,并使其学会从“自我否定”漩涡中脱钩,重新建立积极的自我认识。及时有效地帮助该生恢复备考状态,顺利迎接高考。
“这个世界上有另一个你在爱你” ——应用情绪取向疗法缓解亲职化青少年抑郁的辅导个案
发表时间2024-07-05 16:51:37
亲职化是指孩子过早地承担了超出其年龄承受范围的成人责任、父母角色,比如照顾父母的情绪。来访初中女生小兔就是一个亲职化的孩子,由于自己的情绪得不到纾解、还要照顾父母的情绪,她逐步形成了僵化的内在运作模式,认为“没有人会爱我、接纳糟糕的我”,导致遇到较小的刺激源时就会有较严重的抑郁情绪反应,甚至自伤行为。心理教师运用情绪取向疗法,反复进行“EFT Tango”的五个“舞步”,经由稳定情况、经验重组、整合巩固三个阶段,使小兔的情绪得到改善,内在运作模式变得更有力量;同时通过家校沟通,减轻了小兔的亲职化。
走出性别认同的迷宫 ——一例初中女生性别认同混乱的心理辅导案例
发表时间2024-11-12 00:33:31
本案例是一名初二女生的性别认同混乱问题。在引导来访者找到问题的根源之后,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心理辅导与干预:一、是引导来访者理清对好朋友的真实情感——非同性恋,找到背后的根源是性别认同混乱。二、使用认知疗法指导若男调整对性别角色的错误认知,突破性别刻板印象,发展性别双性化,从而形成稳定的性别认同感。三、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改善若男长辈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接纳性别认同的多元化趋势,从而更好地接纳求助者。
发表时间2024-06-13 15:51:20
一位初二男生来自一个重组家庭,行为问题频发,亲子冲突严重。本案例把心理剧治疗中的角色交换、具象化、附加现实、镜观等技术运用在家庭辅导中,帮助这个家庭修正不合理信念,聚合家人能量,联结家人情感。经过四次家庭辅导后,该生行为问题得以改善,家庭关系变得和谐。
从对抗走向对话,于绝望看到希望——一例“对立违抗”学生的个案辅导
发表时间2024-07-23 09:28:48
对立违抗行为的特征是持续的违抗、敌意、对立、挑衅和破坏行为,大多因遭受过多挫折而引起强烈不满和对抗行为。本案例是一个职业中学的高二男生,他在选拔考时未进入实验班,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敌对情绪和违抗行为,严重影响到了生活和学习。心理老师运用接纳承诺疗法、绘画投射等辅导方式,使其面对和接纳痛苦,打破心理僵化,挖掘自身积极资源。通过辅导,来访者逐渐变对抗为对话,于绝望中看见希望,从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方向。
勇敢说“不”更快乐 ——认知行为疗法在高中生人际焦虑个案辅导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4-06-02 17:17:48
高三女生小Y因在人际交往中不懂得拒绝别人而深陷内心冲突的困扰。最近一个月小Y感觉被室友当成工具一样不停地使唤,心里感到非常压抑、焦虑、痛苦,仅靠自己无法控制和调节情绪,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受到了影响,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故而主动走进学校心理辅导室寻求帮助,希望能够缓解内心的痛苦,走出当下的困境。 心理老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Y识别并改变自身不合理信念,尝试并发展出理性的、适应性良好的想法和行为,缓解其焦虑情绪,提高其自尊水平。经过4次心理辅导,结合小Y在干预前后填写的人际关系满意度量表(RSAT)、辅
发表时间2024-08-13 15:43:36
一名多次经历学业挫败的高三男生表现出学习效能感低、情绪低沉、害怕考试、拒绝进入教室等情况。在六次心理辅导中,心理教师通过运用心理教练技术,帮助学生看向目标、找到资源、激活力量,启发学生通过自我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策略,最终从“我不行”的心态改变为“我能行”。
走出网络迷途,做阳光少年——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应用于网络依赖高中生个案辅导
发表时间2024-04-27 22:06:18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一种短期的、面向未来的,强调发现当事人自身能力和资源的心理治疗方法。一名高二男生因为网络依赖而经常性的熬夜,上课睡觉,不与周围同学交流,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心理咨询师运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引导当事人建构清晰的未来目标,发现过往的例外时刻,尝试小步子渐进原则,最终实现当事人规律作息,重拾交友信心等既定目标,帮助当事人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我对未来又有希望了 ——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在协助留守儿童构建自我同一性过程中的介入作用
发表时间2024-04-25 09:10:48
身为留守儿童的高一学生小花曾经对自己的未来有积极的畅想,可是家庭内部三代人之间错位的情感表达方式却让她不敢对未来再抱有期待,也不再主动发展现实中的自我。在心理辅导中,心理老师通过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发现小花内在仍有精神力量,仍有自我发展的愿望,为此她开展了针对性的家校沟通工作。最终,小花家人主动回到了各自的位置,也改变了和小花的沟通方式,这为小花走出角色混乱、构建自我同一性奠定了温暖的家庭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