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教育,不妨多一点等待

发表时间2024-03-21 14:47:56

教育,不妨多一点等待郭妍妍(濮阳市教育局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教研室,濮阳457000) 女儿两三岁时,很喜欢吃糖。为了预防蛀牙,我会严格控...

我们接纳孩子,孩子接纳自己

发表时间2024-03-12 14:50:55

二年级的小萱缺乏自信、过于自我约束,由于不敢说出想上厕所的想法,她第二次尿了裤子。老师用平静接纳的态度与小萱交流,引导她用平常心看待不愉快事件,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我,小萱受到感染松弛下来。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看,养育者、师长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就像是一面镜子,孩子会通过镜子来评判自己、认识自己。当我们真正用接纳的态度看待孩子,孩子就能学会接纳自己,用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父母的爱要有边界

发表时间2024-03-07 09:49:16

...

一位小学女生的毕业留言

发表时间2024-02-22 07:09:51

一位小学女生的毕业留言 文\杨聪 六年级这个班的语文老师调走后,由我接任。转眼间一年就要过去了,...

塑造孩子的内在力量

发表时间2024-01-10 18:15:43

作者从一个平凡出租车司机培养出两个优秀孩子的讲述中,洞察家庭教育的智慧:相比急功近利的花式鸡娃,父母更应注重为孩子创造温暖有爱的成长环境,通过自身积极生活态度影响孩子,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积极心理品质。在爱的滋养下,孩子内心充满力量,茁壮成长。

请做成长型父母

发表时间2024-01-05 14:23:18

请...

以爱为核心,约束以规则

发表时间2024-03-19 17:15:17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笔者既是心理老师又是班级副班主任,所以经常会纠结对待学生应该是要严厉还是温柔。经过观察学生的反应以及自身的探索,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对待学生要以爱为核心,约束以规则。

给孩子的成长“留白”

发表时间2023-11-21 10:25:37

...

让孩子有机会与父母并肩作战

发表时间2023-10-11 10:26:32

如果允许孩子在为家庭生活做有意义的事情时与父母并肩作战,给孩子们足够的成长机会和发展技能、能力的机会,给孩子培养出独立人格和责任感的机会!小事上锻炼的多,孩子以后面对人生大事,才能够拥有足够稳定的情绪、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进击未来的勇气!

让心理辅导走进真实的生活

发表时间2023-07-27 17:00:55

学生看到妈妈在菜市场里跟卖菜老人讨价还价觉得很尴尬,遂找学校专职心理老师孙老师咨询。在为学生解答的过程中,孙老师回忆起了过去相同的经历,并对自己的心理辅导工作产生了思考。在向督导专家请教的过程中,孙老师明白自己以往所做的心理辅导“浮”、“虚”的背后是与真实生活的脱节。

请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发表时间2023-07-11 15:54:45

请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丁夏睿...

(请尽快填写上传版权转让协议书)警惕“流泪的感恩”

发表时间2023-09-26 13:45:50

警惕“流泪的感恩” ...

请允许孩子有时说“不”

发表时间2023-05-31 10:05:55

请允许孩子有时说“不” ...

请给予孩子合理的期望

发表时间2023-06-30 14:22:03

请给予孩子合理的期望 ...

多用“可以做的”代替“不能做的”

发表时间2023-05-29 09:45:51

教育:用“可以做”代替“不能做” ...

培养学生心理韧性迫在眉睫

发表时间2023-04-28 15:07:46

培养学生心理韧性迫在眉睫 ...

看见行为背后的期待 促进心与心的联结

发表时间2023-04-12 12:14:57

日常的沟通里,每个人都抱有不同的期待,萨提亚冰山理论中提出看见行为背后的期待,对自己、对他人、来自于他人的期待并回应对方...

面对孩子“躺平”,家庭教育的方向是什么?

发表时间2023-04-09 16:29:59

面对孩子“躺平”,家庭教育的方向是什么? ...

放下“内疚式教育”

发表时间2023-03-15 18:17:54

高考日渐逼近,一位高三女生因为父母对她太好而倍感压力,内心崩溃。父母的爱是真诚无私的,可是在孩子看来这份爱是“沉甸甸”的“债”,这是因为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内疚式教育”导致,激发了他的内疚感,背负了“心理负担”,导致出现父母对我越好,我越害怕,越焦虑。本文介绍内疚式教育的含义,以及对孩子的影响,探讨父母放下内疚式教育的方法,旨在帮助父母能够从自身发现问题,给孩子一个心理的轻松成长环境。

蓄满你的爱之“杯”

发表时间2023-02-24 11:10:32

每个人的心就像一个杯子,杯子里有了很多爱,被填满了,才能自然地倒出来;假若杯子里的爱很少,就很难倒出来,就无法关爱他人。在一个家庭中,当孩子的爱之“杯”空了,并无法得到“蓄杯”的时候,孩子会出现易怒,打人等问题;而当家长自己的爱之“杯”也是处于空着的状态时,不仅无法给前来“蓄杯”的孩子“蓄杯”,还会打翻孩子的爱之“杯”。而杯子满满的家长,面对孩子,则可以更好地给予孩子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