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高中生要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心理辅导中发现,在面对问题难以解决时,一些高中生既无法降低要求,又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继而产生自我怀疑、否定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出现摆烂、逃避、精神内耗等行为。因此,有必要引导高中生学会面对自我的不完美以及生活中的挫折,学会自我接纳。
本课的理念依托于心理学家斯蒂文• 海斯的接纳承诺疗法(ACT)。海斯提出,解决问题和改变的第一步,是先觉察和接纳这些问题及其带来的痛苦等感受。看到自己面对的状况,拥抱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接受自己和生活原本的样子,我们才能更有力量去改变,而不是在问题和情绪中挣扎和消耗自己。本节课以“自我接纳”为主题,旨在通过泥塑的表达,帮助学生觉察自己在面对问题时的情绪和感受, 接纳自我的同时,为自己赋能。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用泥塑作品表达自己面对生活中无法解决的困难时的状态和感受, 以及如何走出这种状态的积极经历,外化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2.情感目标:在面对生活中看似无法解决的困难时,认识到接纳的重要性及可能带来的积极变化, 拥抱自己的情绪,接纳当下的自己。
3.行为目标:用自己和他人的积极体验赋能,丰富学生面对生活中看似无法解决的困难时的选择。
【活动重难点】
1. 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外化,用泥塑艺术表现出来。
2. 了解自我接纳的重要性,接纳生活中无法解决的困难。
【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音乐、视频、彩色黏土及工具等。
【活动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40 分钟
【活动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主题
师:以往的课堂上我们用过绘画等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今天我们一起解锁一种新的媒材——泥。说到泥,你会想到什么?如果请你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泥,以及泥带给你的感受,你会用哪些词?生:脏的、软的、千变万化、可以捏成各种形状……
师:面对泥,大家会有一些共同的感受,基于我们生活中与泥的接触,也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每个人关注的角度不同。那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个跟“泥”有关的故事——视频《泥人》。
《泥人》视频简介:
在一间白色房间有一个泥人,泥人的泥将房间弄脏之后,泥人小心翼翼地把房间打扫干净,但是擦干净之后,自己身上的泥又会把房间弄脏,越是努力越是狼狈,反复几次之后,泥人陷入崩溃……
师:看完这个视频,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从这个泥人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是否有过类似的情况和感受呢?
生1:他在努力把房间里的“泥”清理掉,但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最后他就愤怒了,自暴自弃了。
师: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
生1:我有过类似的感受,之前我在做一个东西,反复修改之后,还是差一点,没能达到要求,我就非常难受、很生气。
生2:我很同情这个泥人,他差一点就成功,但是最后又陷入了绝望。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我有过类似的感受,做了一道还有一道,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不会的。
师:嗯,我能体会到你当时那种难受的感觉,谢谢你愿意分享出来。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和感受,当事情没有按照我们的预期发展,变得很糟糕时,我们可能会出现各种负面的情绪。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常识说出对“泥”的初步印象,引出主题“泥”。通过视频,学生理解泥人的情绪和感受,回忆自己生活中相似的经历与体验,为黏土创作做准备。
二、黏土创作:面对“泥”时的我
(一)冥想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泥”,每个人都有“努力想要擦掉泥”的时刻,在今天的创作之前,我们先通过一个冥想走近那时的自己。
(播放冥想音乐)
指导语:请你先选择一个舒服的姿势,放慢你的呼吸,闭上双眼,在刚刚的泥人身上你看到了他怎样的感受和情绪,或许在某一个时刻,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和情绪,这是在哪个时刻?当时的你面对的又是什么?试着走近当时的自己,当时的你是怎样的?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感受。当你走近当时的自己,你有什么发现?当时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身体姿势,有哪些想法……随着音乐的结束,请大家慢慢睁开眼睛,回到我们的课堂。
(二)黏土创作
创作主题:面对“泥”时的我
师:刚刚我们在冥想中走近了曾经面对“泥”时的自己,当时的“泥”具体是什么?你的情绪和感受是什么样的?如果用身体姿态来表达,可以是什么样的姿态?是蜷缩着的,或是其他的姿态?现在请你选择一个最能表达你当时状态的彩泥,用泥把那个状态表达出来。
(学生开始创作活动,播放轻音乐)
(三)学生分享
教师提问:我看到了你选的颜色,这个颜色代表什么?你做的是什么?当时具体是什么情况?这个姿态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和感受?
生3:我想用红色表达热烈的感觉,蓝色的心代表忧郁的感觉,心上的划痕表示受到的伤害。他的双手伸出,代表着祈求一个怀抱,他的脸上有几行清泪。当时我和朋友发生一些问题,所以会有这种感觉。(见图 1)
生4:这个姿势是躺在床上,两个手抱着头,抱着头代表很痛苦,泪水在眼里打转。当时老师让我去发言,分享感受, 但是讲稿反复修改也改不好,我很不耐烦了却不知道怎么办,内心的感受就是图片这样。但是在经历这样的状态一段时间之后,我选择继续去面对。(见图 2)
师:继续去面对,发生了什么呢?
生4:继续面对,就走出来了,我想:都已经改这么多了,再改一次也没事,最后达到让双方都满意的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冥想,学生更加走近面对“泥”时的自己,让当时的状态更加清晰,走近情绪和感受;通过黏土创作,将面对“泥”时的心理表达出来,进行具象化呈现,包括当时的情绪、身体姿态等。
三、黏土再创作:走出“泥”时的我
师:在前一个视频的最后, 泥人打破了一扇窗,你们觉得窗子打破之后可能会发生什么吗?让我们一起通过视频看看后来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在观看的时候注意一个细节——白色箱子,思考一下这个白色箱子与之前的有何不同,又为何不同?
(一)观看视频《泥人》后续部分
视频内容:泥人在一气之下用身上的泥打破了房间,在打破的窗口,他发现了另一个房间,里面同样有一个泥人,而这个泥人在用手上的泥画出各种漂亮的图画,而泥也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工具。
生5:这个泥人更加乐观、积极。
生6:这个泥人用泥开始画画,泥成为了他绘画的工具。
生7:白色箱子是他内心的写照。
师:这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 每个人对待“泥”的方式都不同。就像刚才同学分享中所说,即使当时面对“泥”很难受,但现在也已经走出来了。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即使你当时再挫败、再痛苦、再挣扎,现在也已经慢慢走出来了。
(二)黏土再创作
主题:走出“泥”时的我
师:每个人从“泥”的经历和感受里走出来的方式都不同,是什么让我们走出来的?也许是换了一种姿态,也可能是换了一种视角。请用你的泥塑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把当时“面对痛苦和挣扎,我是怎么走出来的”表达出来。
(学生创作)
(三)学生分享
师:你可以在你的“泥”上做一些小的调整,这个泥给你的感受就发生了改变。
生8:我做了一个头部的改动,她原来是低着头的:有时候有点自卑、内向,不敢表达自己,我让她抬起头往上看,更自信的感觉。(见图 3)
生9:这是做数学题时很烦躁的我,头上有一个火焰,生气的样子。然后做完数学题之后,我变成了这样,很惬意,心平气和,到达一种平静的状态。(见图 4)
师:我听到了大家的掌声,相信不少同学也有相同的感受。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后,学生通过对于泥人和白色箱子的思考,认识到了接纳对于改变的重要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走出“泥”时的经历,找到自己的积极经验,并且用泥塑将它表达出来,为自我赋能。
四、总结提升,积极赋能
师:心理学家斯蒂文·海斯说过,真正把人拉入泥潭的,并不是生活原本的那些痛苦,而是对它的抵抗、希望让它消失的挣扎、沉溺于它带来的功能,等等。是我们对于那些想法和感受的僵化回应让痛苦反复叠加。
如同视频一开始的泥人,越是想擦掉,越是擦不掉,在挣扎之中,让自己越来越痛苦。后来他打破窗户之后,看到的另外一个泥人,也给了我们一些希望和启示:也许在困境与挣扎之中,真正的破局点是接纳,可能泥还是那个样子,但你去接纳了以后,也许你就不一样了。当你换了种视角去看待你的“泥”时,生活的白色箱子也会给你不同的资源和回应,或许“泥”也可以变得闪闪发光。
今天大家的黏土创作展示了自己在面对“泥”时的感受,也通过再创作展现了不同的接纳或应对方式。希望你们能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找到更多方式,在下一次遇到“泥”的时候,可以有更多更灵活的应对方式。
怎样更接受自己,是一件需要我们去揣摩、去研究的事情,希望我们都能变成直面自己的内心,更坚定、更不怕犯错、更洒脱的自己。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强化观点,巩固课堂效果,引导学生把课堂成果应用于生活。
【活动反思】
本节课以“自我接纳”为主题,旨在通过黏土的艺术性表达方式,帮助学生觉察自己在面对问题时的情绪和感受,发掘自己在面对问题时的积极态度,接纳自我的同时,为自己赋能。
教学以视频引入,再以视频故事的转折作为切入口,学生进行两次泥塑创作,分别是“面对泥时的我”和“走出泥时的我”,前后呼应,主线清晰。
本堂课的亮点之一运用了泥塑作为表达性艺术的媒材,让学生将自身的情绪和感受外化,更加清晰地看到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挫败时,自己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尝试去觉察当时的状态和感受。通过做泥塑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从感性认知达到理性认知,通过自己与自己共情,能充分自我理解。学生们都很喜欢泥塑的艺术表达形式,课堂创作的投入度很高。亮点之二是积极的叙事视角,在学生回顾和表达“面对泥时的我”之后,学生的情绪可能回到当时的低落等负面情绪当中,而泥塑的再创作则用积极赋能的视角,让学生表达“我是怎么走出泥的状态”,提示学生,每个人有自己的应对方式和成功的经验。
通过冥想和音乐等方式帮助学生与自我内心有更深的联结,问题情景来源于自身,使学生在创作中投入更多情感。觉察内心的各种情绪,将其用泥塑表达,创作过程本身是一种宣泄和疗愈。在泥塑的二度创作中,挖掘和重构过去的经验,用泥塑进行表达,强化个体的积极经验,提升自我的积极心理品质,接纳自我、为自我赋能。
在课堂中尚存在不足,学生在创作完成之后只有几位同学在课堂中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课堂中的表达空间不足,如果能在课后对于学生的作品有一个正式的展览,并附有相应的作品介绍,那么学生的表达便有了更多被看到的空间。另外,在这节课中真实的情景创设依赖于学生的生成,那么学生的投入程度显得极为重要,教师注重营造安全的团体氛围,促进学生的积极投入。在一堂课中,既要外化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又要找到自己的积极经验,个别学生可能仍存在一些难度,时间上稍显紧张。
本文作者/王美娟 上海市奉贤中学(作者单位系本刊理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