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事之窗 > 精品阅读

精品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理事之窗 > 精品阅读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心理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下面简称《纲要》)提出,可以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学科,学科核心素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提炼心理学科核心素养并梳理学科知识网络,对课堂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逻辑起点: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核心素养”一词迅速成为教育界的热频词,各学科也相继提出基于学科特质的核心素养。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为止也只有《纲要》一份指导性文件,没有课程标准,没有统一教材,学界对心理学科核心素养也未达成共识。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质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背后的支撑理论是发展心理学,小学阶段正处于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学龄期(6~12岁),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林崇德在《发展心理学》中指出,学习是学龄期儿童的主要任务,促进儿童的心理过程和社会化的发展,此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具有协调性、可塑性和开放性。

从《纲要》看,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钟志农将小学心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提炼为三大智力发展核心素养(专注力、思维力、记忆力)和六大社会化发展核心素养(守规、正习、友爱、合群、诚信、进取)。申喆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素养是“心理和谐”,具体体现为自我认知、学科学习、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素养,心理关键能力提炼为自助力、调适力、发展力、实践力。

作为对三维课程目标的凝聚与整合,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是以学科思维为核心,由知识建构、问题解决、自我整合三个层面构成的有机体。其中,自我整合层面是学生在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其后续学习与终身发展更具影响力的方法论与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其核心是适应与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素养为:自我效能感,即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情绪控制力,即体验到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识别并调节自身的情绪;社会适应力,即表现出与他人互动交流的意愿和倾向,掌握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学习品质,即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强的主动性,以及调控自己获得成功的专注力,从而获得勤奋感。

二、重要前提: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知识网络

核心知识是指人们对于某一学科对象或过程的本源和本体的见解与认识。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梳理核心知识,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宝塔型”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我们在整体上统摄教材内容,把握学科逻辑发展主线,从而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升学择业的需求不高,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复杂性加剧,以及突如其来的疫情,生命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方面。由此可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分为六大主题:自我认知、学会学习、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生命教育,前三者指向个体的健康成长,后三者指向个体在群体中的幸福生活。

小学六年时间跨度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小学低中高年级对各主题的侧重也有差异,呈梯度化结构:自我认知主题可分为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学会学习主题可分为学习的兴趣与习惯,学习的过程与效率,学习的心态与品质;情绪调适主题可分为初步学会自我控制,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恰当地表达情绪;人际交往主题可分为乐于交往,善于交往,个性化交往;社会适应主题可分为适应新环境,适应不同的社会角色,逐步认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生命教育主题可分为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

如果说,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一个个散碎知识点的教学,让教师犹如置身森林中被树木环绕,那么,在核心知识的统领下,我们就有机会站在知识链的顶端,清晰地俯瞰整片森林,贯通从知识点到学科育人目标的全程,从而更为全面、完整地预见和调整整个教学过程。

三、关键环节: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践策略

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我们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指向核心素养的习得,从“情境浸润”“问题驱动”“活动体悟”“评价反思”四个策略入手,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实施更为高效。

(一)情境浸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指向素养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对知识有一种“情境性”的理解,即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态的智力结构,更是一种包括人、工具、环境等多种要素的动态的过程。脱离情境的知识是干巴巴的,无法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儿童对于知识的学习,需要在一段时间内与相关的情境互动,具体情境让抽象的知识对儿童更有意义,从而克服习得新知的过程中的思维困难。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情境的创设,可以来源于学生的问题与困惑,比如我们会选取“知心信箱”中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来信作为课堂导入的情境,也会让学生演一演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矛盾,或者以心理剧的形式呈现。比如在高年级的“社会适应”主题下的“同伴交往”一课中,我们就以一个真实情境改编的心理剧为切入:班级里来了一位转学生子豪,虽然性格内向却成绩优异,抢走了班长小蓉的第一名,小蓉心生不满,由此产生误会,最后大家冰释前嫌、共同进步。

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取材于电影片段、微视频、绘本。学校将绘本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实践已经有十年了,其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范本,帮助他们像绘本中的人物那样积极成长。比如在五年级“生命教育”主题的“拥抱生命”一课中,我们选用了绘本《一片叶子掉下来》,讲述了叶子弗雷迪经历春夏秋冬的一生。学生感受着叶子的一生,联想到世间万物皆是如此,从中引出本课主题:生命。

创设情境,还可以设计一个真实的任务,模拟与真实世界中的情境类似的可以促进行动的情境。比如在六年级的“人际交往”主题的“竞争与合作”一课中,我们以经典心理活动“限时寻宝”为引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在校园内寻找八件物品。学生为了完成任务,需要合理分配任务,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可行的应对方法。

(二)问题驱动,紧扣学生学习的需求

有人说:“知识的获得来源于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是学生的高阶认知策略之一,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双重目标。因此,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还需要提出指向核心知识的适合的问题来驱动课堂的推进。

以“生命教育”主题为例,儿童对生命的认知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3岁以内的孩子不懂得区分“死亡”和“分离”,以为死亡只是短暂的离开;3~6岁的儿童无法理解死亡与生命的关系,认为死亡就是不会动了;6~12岁的学龄儿童开始对死亡有了抽象的概念,知道死亡就是永远的离开,他们开始对死亡产生恐惧,对生命可能会离去产生担心。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苏科版)一到六年级共有3课涉及“生命教育”主题,具体见表1。

明确本主题下各课指向的核心知识,我们在教学时围绕学生的认知对其进行转化,就能提出驱动性问题:生命是什么?生命的哪些过程让你觉得很神奇?什么是生命的价值?这些开放性的、有“粘”性的问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激发学生自己探索答案的好奇心和挑战性。

(三)活动体悟,转化学生学习的认知

心理学科活动化、体验性的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学习,而是基于学生内心需求的体验与感受而面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学生最应该学会的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而是掌握在真实世界里去解决一个个具体而复杂的问题的能力,和面对各种挑战积极乐观、不惧失败的心理韧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践重视在活动中体验,但经历未必一定有体验,体验也未必一定有感悟,在活动经历基础上的交流、互动与思考尤为重要。

首先,要精心设计活动。在把握主题、明确核心知识的前提下,层层递进、整体感强的活动设计非常重要。活动可以是心理学的经典活动,也可以借鉴团体辅导中的一些项目,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创造一些活动。有些老师非常善于改编一些综艺节目或者故事中的活动。比如有老师根据《天堂与地狱》这个寓言故事,创造了“长勺吃糖”的活动,小组成员使用特制的长勺在规定时间内吃糖,由此发现生活中换位思考、合作的重要性。

其次,要加深体验。活动的选择要尽量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如果每次都是选择一些同学参加活动,大部分同学只是旁观者,无法真正体验到深入参与活动才有的深刻经历与感受。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还需要多一些团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共同应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境。在团队活动中,个体既有自身的经历,又可以观察团队成员的行为,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最后,要重视感悟。很多时候教师花了很多心思在活动上,却忽略了活动过后的反馈,每每草草而过。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独立的思想,心理课本身就希望呈现学生真实的状态,学生在分享活动经历的基础上才能加深感受,在不同的感受中才会激发深层的思考,长此以往,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评价反思,提升学生学习的品质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指出,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的重点内容,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评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评价来检验目标,以评价来促进学生反思,以评价来提升学习品质。

在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每个学生会拿到一张评价单:(1)学生课前课后的心情指数,一星表示心情一般,两星表示基本满意,三星表示非常满意,可以直观反馈学生对于本堂课的整体印象;(2)活动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从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力、社会适应力、学习品质这四个维度选取适合每堂课的重点,结合每堂课的核心知识进行三级维度自评;(3)小组评价,由组长带领组员选出本组认真倾听、积极参与、乐于分享和最具创见的成员;(4)心有所悟,一句话写下本堂课最想表达的话。

評价的意义在于促进学习者自己的反思。通过评价与反思模块,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回顾整堂课的经历,进行自我反省,由此进一步推动他们的思考,促进其学习的品质。

本文作者/沈苹  江苏省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作者单位系本刊理事单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