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事之窗 > 精品阅读

精品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理事之窗 > 精品阅读

策略式干预 在疫情时代网络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对一例有强迫症状学生的网络干预

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時期,在面对面辅导难以开展的形势下,互联网为心理援助提供了便捷通道,学校都纷纷开设了网络心理辅导服务。作为学校心理教师,了解网络辅导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摸索出适应网络心理辅导的有效方法迫在眉睫。下面我将介绍自己运用策略式干预辅导强迫症的案例经验,为大家提供一个参考。

一、个案概况

来访学生大锤(化名),男,16岁,中职二年级学生。一年级时,在医院诊断为强迫症,强迫症状主要表现为,一不舒服就查百度,问线上的医生会不会猝死,几乎每天都在想这个问题,进而发展出睡觉前反复数数、反复洗手、重复喝水等仪式化的强迫行为。家长带他去看医生,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但是来访学生还是控制不住去想猝死的可能性,想控制不去想、不去做,但又做不到,非常痛苦,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医生建议服药配合心理辅导,来访学生之前已经来学校心理辅导室做过四次面对面辅导,强迫症状有所缓解。疫情期间,因为来访的小区有密接被封闭隔离,来访学生出现了严重的焦虑、恐慌、失眠等症状,紧急预约了线上辅导。

二、策略式干预简介

策略式干预指的是,心理咨询中发生的事均由咨询师发起,并为每个问题设计特别方法,咨询师承担起直接影响来访者的责任。它不需要长期的过程,不用建立很深的关系,它是快速的,咨询师设计简单的操作指令,来访者可以独自完成。策略式干预作为一种“给建议”的咨询方式,适用于来访者的主诉提醒咨询师有必要给出“建议”的情况。例如来访者受强迫症、失眠、失恋或人际关系等具体问题所困扰,并向咨询师抛出“我该怎么办”的问题时,咨询师需要在给予支持性咨询的基础上,配合精准的分析,提供恰如其分的可操作的具体的行为咨询方案。

三、策略式干预与网络心理辅导的匹配度

策略式干预的工作原则包括四点:聚焦当下,以心理支持为主;行动取向,以自我调整为主;不深度扰动,以恢复对生活的控制感为主;不过度催化,以强化固有的积极资源为主。

在本次案例中,由于疫情原因,只能通过网络进行辅导,互联网中咨访双方离得很远,难以建立很深的关系,干预需要短、平、快。所以它不能够太依赖感受性、领悟性的技术,而是需要具有行为特点的、操作性强的方法。这恰好符合策略式干预的特点,二者匹配度很高。

四、策略式干预在辅导强迫症状方面的优势

策略式干预有一个最常用的技术叫作“症状处方”,就是要求来访者继续维持当下的症状,同时做一点点的改动,让他在这个维持的过程中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还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关键是找到一个安放症状的方式,不急着去解决它,让这个症状成为一个稳定的元素。表面上看问题可能维持原样,但是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接纳改变了,症状就会自然好转,甚至成为一个资源。

临床医学认为,强迫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很难完全治愈,一般临床目标是帮助来访者尽量控制症状,能够正常生活,完成社会功能。强迫症有一个典型的症状,就是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举个例子,一个洗手洁癖强迫症患者会一边洗着手(强迫),一边又厌恶自己这么做,想让自己不要去洗(反强迫)。所以对于强迫症来说,要求他加大力度控制自己不要去想或者去做某件事,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增加其焦虑和痛苦。一旦陷入更强烈的焦虑和自责,就更难控制自己。策略式干预的“症状处方”技术强调运用来访者本身的强迫症状,把来访者原有的症状作为处方,用一种恰如其分的,不产生麻烦的方式安放到他的生活系统中。

五、辅导过程

策略式干预奉行最小干预主义,干预灵感来自来访者原来的生活,只是在他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做了一点点的调整,增加了他应对问题的能力,或者让这个问题变得不再那么严重,这样干预的目的就达到了。

(一)为原来的症状赋予新的积极含义

我对个案做了这样的处理,首先让他观察疫情发生以来,身边的人对健康的关注突然提高的细节,比如大家出门都戴口罩了,按电梯的时候都用钥匙或者戴手套,洗手的频率提高了,开始用消毒液等。这些在疫情发生以前,他已经在做或者想做却压抑着强迫自己不去做的事,现在身边很多人都在做。我还让他观察父母在疫情前后行为的改变,以前父母看到他的强迫行为会叫他不要胡思乱想,劝阻他洗手,有时还会指责他没事找事自寻烦恼。现在面对疫情,父母也开始慌了,家里囤了很多菜,出门也小心翼翼,有一次电梯里有人咳嗽,父母躲得远远的,一回到家就马上洗手,还叮嘱儿子要洗久一点。

看到父母的焦虑,来访者自身的焦虑反而降低了,他觉得强迫症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专利,爸妈也会有。大家都不觉得这是强迫症或者病态的行为,反而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在关注健康这一点上,他比没有强迫症的人更有优势,因为小心谨慎本身就是他擅长的。和普通人相比,他在担惊受怕上有经验得多,而且他已经有了特定的仪式来缓解焦虑。通过对他的症状进行改释,赋予症状以新的涵义,症状本身变成了处方。

(二)为症状找到合适的方式以安放在生活中

家庭成员的支持和配合是治疗强迫症的关键。为此我做了一次家长访谈,向家长解释了策略式干预的原理,家长一开始不太理解,担心会没有效果,但又因为疫情不能去看医生,只能答应试试看。我跟家长说,就把这当作一个试验,一家人一起搞卫生,做一些家庭活动,即使不能明显见效也不会有副作用。

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我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他们一家人利用宅家的时间搞大扫除,由儿子做总指挥,可以发挥他心细的特点。以前睡觉前他都会特别焦虑,担心自己会在梦中猝死,我让他把自己应对焦虑的仪式告诉父母,全家睡前一起做,把它变成家庭睡前仪式的一部分。在家人的配合下,他们做了一段时间的睡前仪式,仪式内容就是他之前的强迫行为。有意思的是,大家在做仪式的时候,和过去的心态完全不同。以前他一边做一边懊恼,想为什么自己要做这么没意义的事,可是不做又担心会有不好的后果,痛恨自己为什么得了强迫症,父母也觉得孩子这样做是自寻烦恼浪费时间。在说服父母配合这一干预方案后,他们很欣喜地发现,孩子的情绪状态变好了,不再那么焦虑紧张,家里的气氛也变好了。

(三)提前干预,为强迫症的复发做好心理准备

经过两次网络辅导,来访学生表示自己的情绪比之前好了很多,对这个病也不像过去那样排斥,全家人对强迫症的态度也比之前更加接纳。在来访学生觉得有所好转和放松的时候,我没有对他表示祝贺,而是要求他继续保持警惕。复学以后,肯定会有同学放松防疫要求,不戴口罩,一旦疫情反复,这些同学肯定会非常紧张。但他不会,他将继续保持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最终他将因自己长期以来对于健康的不懈关注和谨慎而获得“奖励”。通过提前干预,让他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于强迫症状的出现都能更加淡定和接纳。

六、总结与反思

做过心理辅导的心理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悟,改变是很难的,即使是那些主动带着问题来求助的来访者。他们嘴上说痛苦,但在你指出的道路和给出的建议面前却停驻不前。这些问题可以是强迫症、焦虑症、拖延症,也可以是不良的人际关系、行为习惯,这些问题都是比较顽固的,虽然来访者知道这些问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痛苦,但毕竟这些都是他熟悉的。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直接要求他放弃问题,那么就意味着他会进入一个陌生的,不熟悉的领域,他就会开始紧张。

在线下辅导时,心理教师可以利用专业的权威、温暖的共情和来访学生建立联结,利用现场面对面的互动,感染和影响来访学生。还可以现场布置一些任务,给予及时的反馈。但是网络心理咨询有几个无法回避的特点,如没有实体咨询室,缺少咨询室物理距离和特定空间的专业提示,心理咨询及心理教师的影响力减损,缺乏面对面的非言语线索,给评估带来困难,缺乏与来访学生的同在感等,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咨询的效果。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心理教师的影响力削弱的同时,来访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无论来访学生本人有没有意识到。在做网络咨询时,我们必须考虑来访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性质,选择适宜的网络心理咨询方法,确定合适的咨询目标,以及采取可行的技术方法,保证咨询的效果。策略式干预奉行的最小干预主义恰好顺应了网络咨询的特点。

在策略式干预里,不是一开始就要去解决来访学生的问题,特别是难解的问题,有时候是以一种不改变问题的方式来促成其他类型的改变。在这个案例中,首先,我不要求來访学生改变,而是允许这个问题行为继续发生;其次,通过让他去观察他人的行为,对自己的强迫行为产生新的理解,接着为强迫行为赋予一个新的意义(关注个人健康是一种正常且合理的行为,特别是在疫情期间,过分的关心也不算坏事);最后,通过家庭作业的形式制造一点点小小的改动,让来访学生及家人看到问题(强迫行为)其实也可以是我们的个性,或者是我们应对问题的灵活的手段。

策略式干预不需要去对来访学生进行一个天翻地覆的调整,也不追求让这个来访学生从人格层面上有一个整体性的提升。它最核心的地方在于,赋予症状新的积极的意义,不过早认同来访学生本来对于问题的定义,也不否定来访学生的症状,或者说要求他转变为一个健康的状态,而是充分地去理解这个来访学生,他为什么会带着这个症状。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即使是隔着互联网,他也能感到被支持和理解。

本文作者/林小丽  广东省广州市财经商贸职业学校(作者单位系本刊理事单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