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咨询方略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从概念沉降到主体间互动——刻意练习在家庭会谈中的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伴随短视频心理科普力量的异军突起,心理学概念走进千家万户,非专业人士也能畅谈一二。以前多在咨询室讨论的一些专业名词,例如“共情”、“原生家庭”、“依恋”、“安全感”、“移情”、“防御”等,现在在饭桌上也经常被提及。这种现象是社会精神发展需求的必然产物,但问题在于,在许多家庭的现实生活中,这些词依旧只是个抽象概念,知道和做到之间有一个鸿沟,“知行不合一”的现象屡见不鲜。作为心理老师如何帮助来访学生和家长“既知道又做到”,考察的是心理老师沉降概念的能力。笔者在日常心理辅导中从系统观的视角出发,总结出一些刻意练习的经验,可以有效沉降概念到主体间的互动,达到真正改善问题的效果。 二、相关概念阐述 (一)系统观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人与系统存在交互作用,强调个体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四大层次环境系统不同层次的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交互作用下,个体发展呈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见图1. 图1.生态系统理论图示 (二)主体间互动 海因茨.科胡特70年代创立了自体心理学,其核心概念包括自体和自体客体。自体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感受和体验以及自我认同的全部。健康自体感的发展依赖于自体客体功能。自体客体不是一个有物理形态的实物,它是支撑自体功能的人或关系的表象,是互动过程中在心理层面留下的产物。简单来说自体客体的功能主要满足三个心理需求,见表1. 表1.自体客体的功能 心理需求 自体客体功能 特征 感受 镜映需求 价值感、安全感 母性特征 被体贴、被关爱 理想化需求 力量感、成就感 父性特征 被支持、被认同 孪生需求 归属感、融入感 同伴特征 被理解、被接纳 (三)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由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出的概念。它不是简单地重复一个动作,而是要专注于技能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在进行刻意练习之前,需要设定清晰、具体的目标,另外及时的反馈是刻意练习的重要环节,反馈可以来自自己对练习过程的反思,也可以来自他人。 三、刻意练习在家庭会谈中的应用举例 来访家庭通常奔着解决问题而来,希望心理老师给出一个对策方案,其实在辅导室里,如果只就问题论问题,终究治标不治本。问题是层出不穷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其它的问题冒上来。因此,家庭会谈要帮助家庭成员刻意练习看待问题的关系视角,达到治本之效。 案例背景:小A,男,初三,家中排行老三,有两个姐姐。6岁前由乡下爷爷奶奶带,6岁后上小学来到父母身边。从小学习生活习惯很差,容易和同学起冲突,经常被老师投诉,家长很头疼,父母总是用指责和批评的方式教导小A但收效甚微。某个周五下午放学前,小A和同学因为口角动手打架,导致对方脖子皮肤受损,老师让小A自己告知父母这件事。小A打电话给妈妈,没说两句就愤怒的挂断电话。结果当晚,小A放学没有回家,他离家出走了,凌晨4点才被父母找到。父母遂联系班主任希望求助心理老师。 (一)视角转换:刻意练习“联结”——协助家庭从问题视角转到关系视角 父母来到辅导室,劈头盖脸就开始指责小A从小就不懂事,老给父母惹麻烦,现在还闹离家出走,急切希望心理老师给一个解决方案。前期,心理老师单独对小A和班主任分别做了一次访谈,了解到一些小A个人成长经历背景和他决定离家出走的想法、感受。在辅导室里,心理老师尝试从关系的视角引导家长重新看待问题。 心理老师:小A爸妈,我能感受的到你们现在很着急也很生气,你们有没有想过,小A从小学开始就频繁惹麻烦,你们的批评教育好像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爸爸:老师,这就是我们困惑的点啊,我们一直告诉他学习生活习惯要养好,对人要和气,不要那么容易发火,可是他完全听不进,现在还离家出走,真是不可理喻。 心理老师:我前几天和小A还有班主任单独聊了一下,了解到孩子成长的背景信息,我这里有了一些关于小A问题发生、维持的假设,我想逐步提问一下你们,让我们一点点来剖析。小A是超生的孩子,你们还有两个女儿对吗?我想问,为什么当年你们要冒着丢掉工作的风险也要生下小A呢? 妈妈:爸爸家是粤西的,非常传统,觉得家里一定要生出男孩,我在他家一直都抬不起头,于是我就辞去工作,偷偷跑到他老家待产,生完之后,马上回到这边,以免被人发现。小A就留在乡下由爷爷奶奶带,我们过年过节会回去看看他。 心理老师:那这么听来,你为生小A也付出了很多,连工作都辞掉了,那你生完小A和夫家的关系变好了吗? 妈妈:没有,我每次回去,家婆连孩子都不给我抱,这孩子就像他们的命根子一样,太宠了,都是被老人家给惯坏了! 心理老师:我们现在这里停一停,你们说小A学习生活习惯差,和你们刚刚说的婆媳关系、爷爷奶奶的宠爱、孩子的留守经历有没有关联? 爸爸:有,肯定有,爷爷奶奶太宠爱了,什么都包办代替,6岁后回来我们身边,我和他妈妈就想给他掰过来,总是骂他教训他,这可能让他觉得我们没有爷爷奶奶爱他,他一直都和我们不亲,我们说的话他也不喜欢听。 心理老师:所以,表面上是学习生活习惯问题,实际上是关系问题,孩子留守6年,你们和孩子的关系本来就不亲,关系没有建立好,就想全盘否定爷爷奶奶的影响,这是非常困难的。留守儿童内心很矛盾,他们既想父母在身边,又怕父母在身边,尤其是父母看不到他们内心的需要,只是关注一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就更会加怨恨父母。另外,孩子对养育者天然忠诚,你们越说爷爷奶奶的不是,孩子在潜意识里可能越要维护爷爷奶奶,在行为上没有改变的动机。所以,现在你们知道要做什么了吗? 妈妈:我们要和孩子把关系先搞好,让他相信我们是真的爱他的,我们也不在他面前再说爷爷奶奶的坏话,把家庭氛围变得更和谐一些。 会谈中,关系视角并不是对问题避而不谈,只谈关系,而是协助家庭从问题视角转到关系视角,找到问题和关系之间联结的关键锚点,一举击破,使家庭获得领悟,促进有效改变的发生。 (二)非言语观察:刻意练习“镜映”——协助家庭从互动细节中看到彼此需求 小A妈妈在讲述自己辞去工作,一个人在夫家待产的经历时,心理老师觉察到妈妈微表情的变化,里面似乎包含一些被压抑的情绪情感的内容。于是,在这个点着手,心理老师带领爸爸一起进行非言语观察的刻意练习。 心理老师:小A妈妈,我想带着爸爸一起,此时此刻拿出一点注意力放在你这里。我留意到在前面我们讲到生小A的时候,你提到你辞去工作,一个人去夫家待产的事,你好像有一些被压抑的情绪情感没有表达完全。 妈妈:(眼眶开始红了,哽咽,不语,身体抖动。) 心理老师:爸爸,请你现在看着你的妻子,关注她的脸,留意她的表情和她的身体反应,我们在这里停留一会,你尝试感受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爸爸:她皱着眉,眼睛里有眼泪,身体有一点抖动,嘴唇紧闭。 心理老师:如果她的眼泪会说话,它在说什么? 爸爸:嗯...我工作忙,当年她和我妈关系本来就不太好,为了避免被人发现,她还是去到我老家待产,那几个月,她经常哭,我也不能常常去看她,她有很多委屈和不满吧,又没有人可以倾诉。一生下孩子,她就走了,好几个月也不愿意回去看孩子,我知道她不是不想孩子,而是不想见到我妈,我妈对孩子很宠,也不让她抱孩子,这对她都是伤害。 妈妈:(眼泪夺眶而出,不住的擦眼泪。) 心理老师:那你觉得你的妻子内心需要什么? 爸爸:需要我理解和关爱她吧,我确实太忙了,很少顾家,三个孩子的学习生活都靠她,尤其是为了生老三,她失去了很多,我对孩子她妈也有愧疚,一直都没有机会说出来而已。 心理老师:看来妈妈被压抑的情绪已经很久了,爸爸你也不是没有觉察,但是你从来都没有机会表达。今天我给你一点时间,让你们在此时此刻感受彼此的内在,让你们的心真正敞开。 辅导室里,不乏有关于父母双方要多理解对方的指导,家长也知道要理解对方的不容易,但是给予当下刻意练习镜映的过程,父母双方的感受和理解的层次会更深入。 (三)语言表达:刻意练习“共情”——协助家庭提升语言系统的输出功能 小A的妈妈是一个语言表达比较直接的人,共情能力缺乏,这也是因为她本身没有太多被共情的体验。小A离家出走起因就是他和妈妈打电话告知和同学打架的事,而妈妈在电话里劈头盖脸就骂他,也不问问原因(因为对方“问候”父母,小A这才动手),让他觉得非常愤怒和委屈,所以不想回家面对父母。复盘整个过程,妈妈当时的回应成了导火索,刻意练习“共情”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心理老师:小A妈妈,小A那天离家出走的最真实想法是,他是为了父母才动手打人,反而被你骂,很委屈很愤怒。你们看,小A的内心是很爱父母的,他当时很希望你能听他说说打架的原因,安慰他,感受到他的愤怒,而不是骂他。 妈妈:事后我也反思,我当时确实太着急,一听到他打人了就脑子嗡嗡的,一张嘴就是骂他,他直接就挂电话了。我也没想到,他直接就离家出走,凌晨4点我们才找到他,我事后也很后悔。 心理老师:小A妈妈,你有这个反思很好,确实你这一骂是他离家出走的导火索,但你们这种“直给”沟通模式已经存在很久了。那如果给你一次机会,事件重演,你会怎么说?我们来现场演绎一下,孩子爸爸扮演小A,过程中我会随时喊停,请爸爸给你反馈。 爸爸:妈,我和同学打架了。 妈妈:打架了?对方受伤了吗? 心理老师:停,请爸爸反馈一下听到这句的感受。 爸爸:嗯...好像一开始就问对方受伤没有,让我觉得妈妈不关心我。 心理老师:妈妈,请你想想,可以怎么回应,让孩子觉得被关心? 妈妈:打架了,你受伤了吗? 爸爸:我没有受伤,我同学皮肤有一点破损。 妈妈:那因为什么打架呀? 心理老师:停,爸爸,你觉得这段妈妈的回应怎么样? 爸爸:挺好的,她之前不会这么耐心的询问原因,你会很着急的批评儿子打架不对。 心理老师:爸爸,那你把孩子当时打架的原因告诉妈妈。 爸爸:因为同学骂你和爸爸,我气急了,就动手打了他。 妈妈:打人肯定不对啊,我们一直告诉你不能打人,有话好好说。 心理老师:停,爸爸,你再给点反馈。 爸爸:我为父母而打架这事,好像没有被妈妈理解,只关注打架的对错。 心理老师:是啊,妈妈,你听到孩子说打架是因为你们,你可以先回应这个部分,再说接下来的道理,先看到情感的部分。 妈妈:原来因为对方骂我们你才动手,那妈妈能感觉到你对我们的维护,不过,打人毕竟不对,接下来,我们一起面对这件事吧。 心理老师:嗯嗯,爸爸你觉得呢? 爸爸:好多了,感觉听的很舒服。 心理老师:如果以后孩子和你们讲一些关于他的事,我们都要先在想法和情感层面回应,再讲道理。 共情有两个层次,一个是认知层面,另一个是情感层面,也就是理解对方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再反馈和回应给对方,让对方感到被看见、被抱持。辅导室理,心理老师经常会指导家长学会“共情”,最好现场进行刻意练习,及时反馈,让家长真正体会“共情”的力量。 四、刻意练习的辅导反思 1.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盟关系。良好的关系是一切改变的开始。父母带着问题而来,急迫的心情可想而知,心理老师要先共情家长的着急,拉进彼此的距离,逐渐把问题视角转到关系视角,不要操之过急,协助家长看到问题的核心是关系。 2.重视刻意练习的及时反馈。及时的反馈是刻意练习的重要环节,反馈可以来自自己对练习过程的反思,也可以来自他人。从促进成长的效果来看,最好能有第三方视角,尤其是利用角色扮演,在爸爸、妈妈、孩子三个角色中切换,达到一种循环扰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德)阿里斯特·冯·施利佩,(德)约亨·施卫策.系统治疗与咨询教科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2](英)安妮·费舍尔.青少年家庭治疗:发展与叙事的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丁一杰 单位:广州开发区中学 地址: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友谊路66号 电话:15992408848 邮编:510730 邮箱:48605997@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