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咨询方略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少女为何自伤?——从“双重根源模型”视角理解和干预非自杀性自伤问题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重点课题《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与干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315915)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心理老师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有非自杀自伤行为的学生,他们一遇到烦心事就想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发泄情绪,他们会用小刀等利器划伤自己手腕或身体其他部位。这样的行为被称之为非自杀性自伤(NSSI),非自杀性自伤的特点是指没有自杀意念的情况下,对自己身体组织器官进行直接、重复、故意的伤害,简单的说,非自杀性自伤就是不想杀死自己,但是想反复故意伤害自己以发泄情绪的行为。 NSSI发生率在青少年时期会达到高峰,在成年早期开始逐渐降低。根据最新的研究和调查数据,中国青少年群体中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比例较高。一项元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中学生群体中NSSI的总检出率为27.4%。此外,还有研究显示,中国青少年的NSSI终身患病率高达24.7%。这些数据表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中是一个相对普遍且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我平时的辅导案例中,我了解到学生每当划伤自己后,看到血流出来,反而会觉得开心,绝大多数学生出现NSSI行为后,并不觉得后悔,在下次遇到困难情境的时候,还会选择这样做,这也给干预效果造成了很大困难。青少年自伤背后有什么难以言说的痛苦和需要吗?作为心理老师可以做哪些切实有效的整合性干预呢?结合笔者多年心理辅导经验,单一的干预方法可能收效甚微,因此,处理来访学生的心理冲突,扰动其家庭不良互动模式,能够从双重根源上改善非自杀性自伤问题。 一、个案概况 初二女生小敏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出现用小刀划伤自己手臂的行为,她每次感到心烦,就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发泄情绪,每当划手臂后,看到血流出来她自述会觉得开心一点。小敏的妈妈当时发现了孩子有这样的自伤行为,带小敏去医院就诊,诊断为情绪障碍,服药一年后康复。初二上学期,小敏自伤的行为再次出现,这一次,她不愿意寻求医生的帮助,小敏的家长非常担心,急忙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 二、“双重根源模型”视角的个案心理动力学假设 (一) 症状的“双重根源模型”建构 心理动力学关注个体内在冲突,家庭治疗关注调整家庭互动模式。二者之间的关联是个体的心理动力(如欲望、恐惧)在家庭互动中被激发、压抑或扭曲,而家庭系统的变化也受成员潜意识行为的反作用。理解这一循环因果,可为深度心理治疗与家庭系统干预提供更全面的路径,由此笔者根据开普勒第一定律,构建出症状的心理冲突和家庭系统“双重根源模型”。“双重根源模型”是一个椭圆,它有两个焦点,两个焦点互相影响和制约症状(椭圆形)的轨迹,因此,如果只聚焦一个焦点进行工作,实际工作轨迹(圆形)会与症状轨迹(椭圆形)出现偏差,影响干预实效。 见图1. 图1.症状的“双重根源模型” (二)个案的心理动力学假设 小敏六年级开始自伤,初二又开始自伤,这两个时间节点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在小敏妈妈的描述里,家长并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就这样了。家庭系统通过代际传递、互动模式,成为个体潜意识内容的载体。家庭系统的失衡(如冲突、分离)很可能会触发个体潜意识的防御机制以维持系统稳态,个体的心理症状(如自伤)可能是对家庭冲突的“转移”或“维稳”。既然问题是当事人与他所在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那么小敏的内心冲突与家庭系统之间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互动影响,那么她的心理冲突是什么?她所在的家庭和她之间会不会有一些未被觉察的不良互动?带着这两个疑问,我尝试约见小敏和她的父母,尝试从心理冲突和家庭系统“双重根源”入手,改善二者根源问题,协同起效。经过妈妈做工作,小敏终于愿意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到辅导室。 三、辅导过程 (一)激发求助动机(辅导片段) 当来访者不愿意谈论他人认为有必要的话题时,转而谈论当事人在意的话题是激发求助动机的捷径。 心理老师:小敏爸妈,小敏,今天你们过来辅导室,想获得什么帮助呢? 小敏妈妈:孩子最近自伤比较频繁,又不愿意去看医生,我特别担心,想让心理老师和孩子聊聊,看看能不能帮到她。 小敏:老师,是我父母让我来的,关于自伤我觉得没什么可聊的,心理医生也治不好我,这是我的习惯而已。 (从母女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母女对心理辅导的期待是不一样的,小敏求助动机并不强) 心理老师:那么小敏,抛开自伤这个问题,你生活中有没有什么困扰呢? 小敏:讨厌学习,学习压力大。 心理老师:那如果我们就谈谈学习压力,你愿意和我聊聊吗? 小敏:可以 (二)觉察内心冲突(辅导片段) 当来访者对自己问题的觉察不足,可以借助潜意识媒材工作,打开话题,协助觉察发生,疏解内心冲突。 心理老师:小敏,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请你洗三次,我们盲抽两张,玩个心理游戏。 小敏有兴趣的洗牌并盲抽了两张出来。 第一张图 第二张图 心理老师:小敏,第一张图你看到了什么? 小敏:我看到一个人在背后要捅死另一个人。 心理老师:如果这张图代表你所说的学习压力,你想到了什么? 小敏:我想到,我是那个蓝色衣服的人,绿衣服拿着刀的是学习,学习在伤害我,我压力太大了。 心理老师:好,那我们来看看第二张图,这张图你看到了什么? 小敏:一个人拿着一把剪刀在剪布。 心理老师:如果这张图代表你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学习压力,你会想到什么? 小敏:蓝色代表学习,像海浪一样蔓延,红色是我的身体,学习快要把我吞没了。 心理老师:那手和剪刀代表什么? 小敏:这是我爸爸的手,剪刀是他对我说的话。 心理老师:你的爸爸对你说了什么话? 小敏:他说,如果我考不上高中,我就只配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干最辛苦的活,没有一点用。 心理老师:你认同他的话吗? 小敏:我认同。 心理老师:你具体认同的部分是什么? 小敏:我学习不好,我一无是处,我没有用。 心理老师:所以在你看来,小敏=学习不好=没用,于是你会自罪自责对吗? 小敏:嗯,是,我觉得自己很差劲,就想惩罚自己,很烦的时候我会用刀割伤自己。 (三)促进系统转化(辅导片段) 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出发,拓展问题转化的空间,促进问题的改善。 心理老师:小敏爸爸,你听了孩子这么说你有什么想说的? 小敏爸爸:我没想到自己说的话,会让她这么大压力,我就想促进她学习用功。 心理老师:是呀,一般来说,家长用这种方式激励孩子也比较多见,所以我还是有疑问,孩子在最初觉得学习压力大的时候,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吗? (爸爸妈妈都摇摇头,表示没有给孩子什么压力。) 小敏:老师,我想到了一件事,在我六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闹离婚,打架吵架非常凶。他们说要离婚,我妈妈还问我要跟谁。我爸爸每天都不回家。我妈妈会和我说很多我爸爸的坏话,让我不要跟他。 心理老师:那你那时候的感受是什么? 小敏:我很害怕、也很压抑。我不想爸爸妈妈离婚,但我帮不了他们。 心理老师:那这件事和最初感到学习压力之间有什么关系没有? 小敏:有。爸爸妈妈闹离婚,我每天都没有心思学习,开始成绩大退步,六年级开始觉得学习压力特别大,我爸爸给我找了一对一的家教,花了一万多,我的多科成绩也不能及格,最终也没能考上名校。我爸爸对我很失望。 心理老师:这么说来,六年级爸妈闹离婚,你情绪差,学不进去,成绩下降,补习无效,父母责备,自罪自责,开始自伤,对吗?那现在初二你又开始自伤,是因为什么? 小敏:是,现在自伤因为我爸爸妈妈又开始吵架。我妈妈总和我说我爸爸不回家在外面干什么事情。我很烦恼,再加上马上初三了,学习压力好大,我根本学不进去,就想到用以前的方式缓解,割自己真的可以缓解难受。 心理老师:小敏,老师现在明白你的经历了,你太不容易了。小敏的爸爸妈妈,现在你们了解了孩子为什么学习压力大了吗? 小敏妈妈:我们吵架不是有心要伤害孩子。我们的确在处理大人之间关系问题的时候,没有照顾好孩子的情绪,我们甚至都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影响了孩子,还把孩子牵扯其中。 心理老师:是啊,我不是问责你们,孩子毕竟是孩子,她对父母都是天然忠诚的,没有办法背叛任何一方,所以这就是孩子心烦,没有心思学习的根本原因了。 (四)达成内外整合(辅导片段) 将来访者身边的资源调动、整合起来,每个人尽量做到自己能做的部分,谁有能力谁先改变,谁有能力谁多改变。 心理老师:其实我们今天已经把问题的根源找出来了,小敏不是不爱学习,而是没心思学习,家庭的事情烦扰着她,换句话说,她太在意家庭了,对爸妈都很忠诚。爸爸妈妈想对孩子说什么吗? 小敏妈妈:老师,我和小敏的关系很好,我真的不知道和孩子说这些会影响她这么大,我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小敏,妈妈和你道歉,妈妈不应该和你讲那么多大人的事,让你担心和害怕。以后妈妈会注意,好吗? 小敏爸爸:小敏,爸爸过去只希望你成绩进步,给你找补习,但是没有关注到影响你学习的因素,从六年级到现在,爸爸都很少陪伴你,是爸爸做的不好,小敏,以后爸爸会更关注你的感受。 家庭会谈之后,小敏自愿接受了4次心理辅导,主要针对自我认知和如何与压迫性情绪相处的技能提升,四次辅导结束之后,配合家庭系统问题的改善,辅导效果很好,小敏没有再出现自伤行为。 四、辅导反思 (一)结果溯源 看见需要 来访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只是一个结果,如果一味制止该行为的发生,而不能理解自伤背后的心理需要、内心冲突,干预基本是无效的。心理老师须耐心询问来访学生过往经历、学习情况、人际交往情况、生活环境等背景资料,尝试理解TA之所以自我伤害的内心需要。 (二)扰动系统 资源赋能 一般来说,反复自我伤害的孩子常常生活在压抑、多指责、情感表达不畅的家庭中。心理老师需要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来学校会谈,通过对家庭系统的扰动,改善成员间互动关系,帮助家庭成员共同应对NSSI行为。在会谈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家庭教养模式,尝试制造家庭成员互相表达情感的机会,比如帮助家庭成员回忆美好的过往,鼓励他们直接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和需要。能够让家庭看到自身其实已经具备的资源,更有助于问题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尼克尔斯.家庭治疗[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第一版 [2]马克∙里伟特.家庭治疗100个关键点与技巧[J].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年9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广州开发区中学 作者姓名:丁一杰 联系电话:15992408848 联系邮箱:48605997@qq.com 单位地址: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友谊路66号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