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从“在场”到“入心”:小学课间十分钟心理支持的实践与探索

从“在场”到“入心”:小学课间十分钟心理支持的实践与探索

柯诗琪(杭州市笕弘实验学校,杭州,310009)

摘要:本文结合一线实践,探索小学心理教师利用课间十分钟在教室内开展“在场倾听”的具体做法与育人价值。通过固定时间、地点、姿态建立稳定的心理支持场域,以开放、非评判的姿态接纳学生的情绪与分享,既能降低学生求助门槛,又能及时捕捉心理动态、强化师生信任。实践表明,这种“生活化心育”模式可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可及性,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复制的实操参考。

关键词:课间十分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场倾听;生活化心育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传统的“辅导室模式”常因“预约制”“特定空间”让学生望而却步,尤其低段学生或敏感儿童更易因“心理问题”标签产生顾虑[1]。作为一线心理教师,笔者尝试在授课前后的课间十分钟留在教室,以“在场倾听”的方式构建零距离心理支持空间。这一朴素实践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支持就在身边”,更让心育真正融入日常学习生态。以下结合具体做法与反思,分享可落地的实操经验。

一、核心理念:把心理支持“种”在学生日常里

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既需要专门的心理课程“施肥”,更需要日常场景的“土壤滋养”。课间十分钟是学生情绪最自然流露的时段,教室是他们最熟悉的空间,在这一场景中嵌入心理支持,本质是利用“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微系统互动”[2],让专业支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形成“需要时,老师就在”的安全感[3]。教师无需刻意做什么,只需以真诚、接纳的姿态在场[4],就能让学生敢于表达。哪怕只是沉默地待一会儿,这种“被允许”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支持。

二、实操要点:“三固定”“两开放”,让学生敢靠近、愿分享

(一)用“三固定”建立稳定预期

学生,尤其是低学段学生,对“可预测的存在”更有安全感。实践中需坚持“三固定”,即:

固定时间。选择自己授课前后的课间;

固定地点。教室讲台旁的固定角落,不形成压迫,让学生知道老师在这里即可;

固定姿态。身体放松、面带微笑,目光自然看向学生群体,不只盯着某个人。手里不拿批改的作业或手机,避免显得“忙碌”。

这种“稳定”会让学生逐渐形成条件反射,知道课间到这个角落,就能找到心理老师。

(二)用“开放性”接纳多元表达

课间倾听的核心是“被动开放”。不主动发起话题,只通过肢体语言传递“我在听”:当学生靠近时,停下手中动作,身体微微前倾;学生说话时点头回应,偶尔说“嗯”“原来是这样”:若遇学生沉默,就安静陪伴,不追问“怎么了”。

学生的分享往往五花八门,教师只需“接住”即可:

分享情绪的“我和小明吵架了,他不跟我玩了”,回应 “听起来你有点难过”(共情);

吐槽困扰的“数学作业太多了,我不想做”,回应“你觉得有点累,对吗”(情感反映);

分享琐事的“我家猫生小猫了,特别小”,回应“你看起来很开心,小猫很可爱吧”(积极关注)。

案例 1:沉默的木木

一年级的木木曾在课间走到我身边,低着头,抿着嘴,明显情绪低落却一声不吭。我轻声说:“你好像不太开心。要是你想安静待一会儿也可以;如果想说说话,我就在这里,我愿意听你说。” 说完轻轻摸了摸他的头,他没说话,只是往我身边靠了靠。我顺势抱了他一下,他就安静地靠着。三四分钟后,他抬头说:“老师,我没事了。”

后来我通过观察才得知,那天他的画笔被同学不小心弄坏了。但当下的沉默陪伴让他知道:“不说话也没关系,老师会等我。”之后他也常来分享生活小事。信任就在这样的“不催促”中慢慢建立。

(三)用“非评判”引导学生自悟

面对学生的困惑,避免说“你应该”“你不该”,而是用“共情”“引导”帮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案例 2:“烦人的同桌”

二年级的欣欣总说同桌“太吵”“烦死人”。我没有教育她“要宽容”,而是问:“他什么时候不那么吵呢?”她想了想说:“画画的时候不吵,还会借我彩笔。”我接着说:“哦,原来他也有安静的时候,还会帮你。”后来她主动跟我说:“我发现他吵的时候,我就跟他说画画的话题,他就不吵了。” 学生其实有解决问题的潜力,教师只需做“帮他们看见例外”的人。

三、实践成效: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一)学生更敢说了

低段学生从“躲着走”到主动分享;高年级学生不再觉得“找心理老师就是有问题”,甚至会说“老师,我就是想跟你说说话”。

(二)问题早发现了

课间倾听能及时疏导小情绪,防止积累成大问题。

案例3:委屈的小雨

某天课间,一年级的小雨带着哭腔跑来说:“老师,洋洋说我画的画难看!我不喜欢他了!”我回应:“好朋友这样说,让你觉得又委屈又伤心,对吗?”她用力点头。我轻抚着她的后背,接着问:“那你觉得你画的画怎么样呢?”她想了想,说:“我觉得我画的小花颜色很漂亮。”我点头:“嗯,你看到了自己画得好的地方。那下次如果洋洋再这样说,你可以怎么告诉他你的感受呢?”小雨想了想:“我就说,我画的是我喜欢的颜色!”几天后,她高兴地告诉我:“我跟洋洋说了,我们又一起玩了。”

“在场倾听”能够帮助学生在安全氛围下识别情绪、看到自身优势、并初步尝试表达需求,在萌芽阶段化解人际小摩擦。

(三)氛围更暖了

班级里慢慢形成“有情绪可以说”的氛围,同学间也开始模仿“好好听别人说话”的行为,比如有学生闹矛盾时,能让对方先说想法。

四、实践注意事项:关键挑战与应对

(一)隐私保护:智慧处理“敏感话题”

教室内人多,若学生说到“我爸妈吵架要离婚”等敏感内容,教师可轻声说:“这件事你愿意详细说说吗?午休来辅导室,就我们俩,慢慢说。”务必守约,学生才会信任并明白,“暂时不说,是为了更好地说”。

(二)教师自护:避免“耗竭”

连续倾听会消耗能量,可每天选1-2个课间做,其他时间告诉学生“老师现在有点忙,明天上课前在哦”。累的时候做3次深呼吸,告诉自己,能陪着就有价值,不用追求每次都“解决问题”[5]。

(三)和班主任协作:明确边界

定期和班主任聊“班级整体情绪”,如“最近学生总说作业多,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但不透露具体学生的隐私(除非涉及安全)。如发现某学生社交困难,可建议班主任在班内开展“学习搭子”等活动,用“集体活动”间接支持,而非直接点名。

五、结语:心育在日常陪伴中生根

课间十分钟的“在场倾听”,没有复杂的技术,只需要“愿意等、认真听、不评判”。学生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而是“就在身边的温暖”,就像木木说的“我没事了”,这简单的四个字,就是心育力量最朴素的写照。

对一线教师来说,无需总想着“做大事”。用好这宝贵的课间十分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有人等、有人听”,便是最扎实、最温暖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 [1]Kataoka S H, Zhang L, Wells K B. Unmet need for mental health care among US children: Variation by ethnicity and insurance status[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2, 159(9): 1548-1555.
  • [2]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 [3]Bowlby J. A secure :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M]. Basic books, 2008.
  • [4]Rogers C R.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of therapeutic personality change[J].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1957, 21(2): 95.
  • [5]Barnett J E, Baker E K, Elman N S, et al. In pursuit of wellness: The self-care imperative[J].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7, 38(6): 603a.
  •  

     

     

    真实姓名及署名方式:柯诗琪

    工作单位:杭州市笕弘实验学校

    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笕桥街道 菜鸟驿站尚城国际店

    邮编:310009

    电话:17816612800

    邮箱:17816612800@163.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