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全域·全境·全链:构建“儿童友好型”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

                      全域·全境·全链:构建“儿童友好型”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

作者简介:
沈群亚  海宁市袁花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  高级教师   13750797662   邮编:314400 
       通讯地址:海宁市龙山路2号   邮箱:69261346@qq.com
       微信号:69261346

    袁花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嘉兴市德育名师、嘉兴市名班主任工作坊主持人。曾被评为《中小学班主任》优秀作者。先后被评为嘉兴市教学标兵、嘉兴市教科研先进个人、海宁市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导师、美丽导师、优秀辅导员、海宁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专家团队成员等。在嘉兴市南湖之春等多个场合执教展示课、比赛课、公开课10多次,50多篇论文在省市各级获奖、发表,主持多个嘉兴、海宁课题,作经验交流和观点分享20多次。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儿童友好的理念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愈发受到重视。因此,打造一个以儿童本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样态迫在眉睫,通过管理革新、环境重塑、师资赋能等多途径,构建系统化且充满关爱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精细化、多样化、常态化推进常规工作、心育课程、亮点工程,确保每项措施都贴近儿童实际需求、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同时,强化家校社合作,形成多维度协同机制,共同关注儿童心理健康,营造一个温馨、和谐、支持的心理成长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始终秉持儿童友好的原则,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近儿童心灵,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儿童友好;新范式

    在当前我国教育体系的深化改革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深知,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体能否快乐成长,更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石。教育部发布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强调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旨在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素养,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心灵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然而,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以及儿童群体中心理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如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方法不够灵活、家校合作不足等。因此,构建系统化、儿童本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需要以儿童为中心,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与需求,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活动推进到家校合作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效果,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全域统筹:构建“儿童本位”的“领航·护航·启航”守护体系
      构建学校系统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至关重要。学校根据“一切为了儿童”的理念从管理、环境、师资三方面入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顶层设计,确保心育内容的科学性、连贯性和针对性,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与指导。
    (一)领航·管理革新:“专班化”构建心育管理中枢
      在管理层面上,学校深刻认识到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因此,以“儿童为中心”,打造一个“校-科-班”协同的“心”治理专班,以实现更加高效和全面的教育管理。一是校级主导:由校长亲自领衔,德育处主持,通过跨部门的紧密协作,致力于实施“一校一策”的精准施策。如此,可根据学校的独特情况和具体需求,量身定制解决方案,从而更有效地满足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铁三角联动:倡导心理教师、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形成“铁三角”式的动态联动,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升教育质量。三是班级落地: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导师制和成长档案的“三位一体”跟踪机制,更好地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成长,形成全员关注、全程陪伴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二)护航·环境重塑:“场景化”打造心灵栖息港湾
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宽松的心理环境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前提。一个对儿童友好的校园环境是心理健康成长的摇篮。为了营造这样一个环境,学校精心打造了“舒心十景”,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温馨的布置,使得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家一般的温暖氛围,从而有效减轻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产生的心理压力与焦虑感。此外,每个班级设立了“彩虹心晴角”和“心语信箱”,这些特别的空间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温馨、私密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学校还对心理辅导室“心光小筑”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改造,从教师的办公室到个体辅导室,从团体辅导室到放松室,再到小团体辅导室,每一个空间都经过了细致的考量和布置,处处体现了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关怀。这样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释放压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启航·师资赋能:“专业化”锻造心育护航团队
     在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学校始终坚持儿童立场,通过“三步走计划”进阶策略,致力于构建一支既专业又充满爱心的“心”团队。一是新教师心理基础认证计划:学校为新教师提供全面的心理基础认证培训,如心理C证和B证培训,内容涵盖理论知识学习以及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新教师在模拟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实际操作的体验,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效果;二是骨干教师双轨研修项目:针对骨干教师设计“走出去-请进来”双轨研修项目,学校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参观学习优秀学校的做法和理念,拓宽视野。还通过“请进来”邀请知名心理教育专家为教师提供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是资深教师案例诊疗提升计划:校内定期举办德育心育论坛和个案辅导沙龙,以实战演练的方式,精准对接学生需求,让教师们在真实案例中提升应对复杂心理问题的能力,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以专业的姿态和满满的爱意,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持。
        二、全境浸润:打造“儿童需求”的“夯基·润心·创变”成长路径
      学校应深刻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满足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需求。“夯基”阶段强调常规筑实,为儿童提供稳定而持续的心理关怀。“润心”阶段通过课程实施帮助儿童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创变”阶段则强调创新和变革,激发儿童的内在潜能和创造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健康心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未来栋梁。
      (一)夯基·常规筑实:以“儿童实际”建立“预防-干预-跟踪-成长”的动态支持
      在常规工作中,学校坚持“四个实”原则,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儿童内心。一是如实开展心理高危筛查:通过“AI+量表+行为观察”三维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帮助那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儿童,通过心理辅导、个案督导、危机干预、多方会谈、家长面谈等多种方式处理个案,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二是扎实开展心智导师活动:通过个案“1+3+N”模式,即1名导师对特殊学生进行3次跟踪,联合多个部门联动,从而为特殊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心理疏导,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与支持;三是切实开展心理咨询值班:“心光小筑”每日中午开放,为儿童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三是夯实心理委员制度:培养班级心理委员成为儿童心理动态的敏锐观察者,开展“红黄绿”三级预警日报机制,促进班级内的相互理解与帮助。如此,精准施策,全方位守护儿童心理健康,共筑健康成长乐园。
      (二)润心·课程焕新:以“儿童兴趣”开发“适应—发展—规划”的阶梯课程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必修体系,确保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做到有教材、入课表,保证两周一课时,开课率达到100%。同时,学校以儿童兴趣为原点,设计具有递进性的“适应-发展-规划”三维课程阶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程化、精准化培育。在适应阶段:通过“开学六大行动”打造沉浸式适应课程。利用广播平台与公众号推送《开学适应指南》,组织主题班会、学科渗透和实践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社交技巧等核心能力。针对一年级新生的特殊需求,“启航课程”以游戏化活动、角色体验等儿童喜爱的形式,建立幼小衔接的温馨过渡机制,系统解决新生适应难题。在发展阶段:“小禾苗剧社”作为创新载体,将心理教育转化为艺术实践。通过心理剧创作与展演,引导学生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趣味形式,直观呈现心理困惑,在互动体验中增强自我认知与情感调节能力。这种以兴趣驱动的艺术化课程设计,使心理教育渗透更具感染力与实效性。在规划阶段:“毕业课程”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通过校友故事分享、成长档案制作、未来愿景研讨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责任担当与人生规划的思考。如此,学校通过设置课程阶段性目标,帮助学生建立从适应环境到自主规划的发展意识,形成完整的心理成长闭环。
      (三)创变·项目攻坚:以“儿童个性”铸就“预约—指导—联结”的心育品牌
        在做好常规工作、推进心育课程的同时,学校秉持“常态为本,精细亮点”的原则,倾力打造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标杆项目——“暖心帮帮团”。该项目集合了医院专家、校内外师资及家长的力量,为儿童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心理支持。通过周末预约制,精准对接家庭需求,每周六,六组家庭得以享受一对一、面对面的专业咨询服务,由经验丰富的专家与家长志愿者根据孩子具体情况,提供科学指导与个性化建议。同时,学校强化家校社联动机制,紧密联结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形成后续关注与跟进的闭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性与有效性。此举不仅彰显了我们对每位孩子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更是推动教育生态向更加和谐、专业方向发展的有力实践。
        三、全链协同:编织“儿童友好”的“共生·共育·共融”支持网络
家校合作在学校工作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关乎儿童心理健康的领域,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让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灵的引路人”“让家长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同行者”,这是学校不变的追求。为此,学校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强化家校协同,以“共生·共育·共融”为目标打造一个集约化的家校社协同共同体,为儿童心理健康筑起坚实的屏障。
      (一)学科共生:“人人参与”织就“心育经纬”课程融合网
       在学科融合的道路上,学校始终站在儿童的角度,构建“心育+”跨学科融合模式,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格局,从而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深层次育人目标。如语文课上,通过《情绪日记本》的写作活动,学生能够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情绪变化,同时结合共情训练,增进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科学课上,开展压力管理实验,例如制作“情绪温度计”,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压力对身心的影响,并学习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科学的应对策略。美术课上,心理绘画疗愈结合色彩情绪分析与自由创作,让学生在绘画中表达和探索自己的情感世界,通过艺术创作达到情绪释放和心理平衡……通过跨学科融合共生,精准对接学生心理需求,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知识学习与情感成长的双重丰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家庭共育:“家家携手”贯通“心灵驿站”亲子连心桥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基石,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学校倡导“家家携手”的共育理念,创新“三微”家庭教育支持系统,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微课堂普及:学校利用钉钉群,开设“花溪有约”线上家长学校,定时向家长们推送家庭教育心理指导微课;立足于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推出家庭教育指导线下课程《这样爱你刚刚好》,组织有需求的家长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微互动倡议:学校统一设计家校联系本,建议亲子共填情绪日志,做好家庭“情绪温度计”打卡,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情绪管理,通过每日记录和分享彼此的情绪变化,增进相互理解和支持,从而提升家庭整体的情感温度;微项目联结:学校倡议“家庭心灵日”,通过每月一次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亲子阅读、户外探险、艺术创作等,让家庭成员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享受亲子时光,加深情感交流,共同创造美好的家庭记忆。这些举措不仅加强了家校之间的紧密联系,更强化了亲子之间的情感纽带,为儿童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共育家庭成长环境。
     (三)社会共融:“社区联动”激活“心晴矩阵”社会支持链
      社区作为社会基本单元,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学校积极与社区合作,整合社区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如:定期联通社区开展心理健康宣教活动、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热线,为儿童及其家庭搭建了一个便捷的心理支持平台;邀请心晴工作室心理社工和培智学校专家来校开展心理小组活动,为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和帮助;邀请市儿童心理指导中心和市人民医院的心理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对个案进行剖析,提出辅导策略等等。如此,不仅拓宽了儿童的心理支持网络,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温暖,共筑心育防线,护航孩子健康成长每一步。
结语:综上所述,学校始终站在儿童的角度,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通过全域统筹、全镜浸润与全链协同三大策略,构筑了一个“系统化”且“特色化”“集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实现了心育工作的全面升级与深化,让心理健康教育的温暖与力量渗透至每一个细微之处,惠及每一位学生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当然,这是一项长期工程,任重而道远。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心育实践,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共筑学生心理健康的坚固防线。    

【参考文献】 
[1]李华,张伟.(2023).全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中国教育学刊》,4(5),78-85.
[2]王芳.(2022).特色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创新与实践.《教育心理研究》,3(2),90-97.
[3]赵雷,陈晓燕.(2021).集约化心育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与策略.《心理发展与教育》,2(6),56-63.
[4] 陈静,李明. (2019).专业化“心”团队在心育体系中的角色与作用.《教师教育研究》,5(3),23-3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