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协约管不住手机沉迷—用系统取向咨询技术破局的家校协同案例
原琳(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100034)
摘要:学生手机使用问题背后往往有更深层的原因,因此中学生手机沉迷通常是家校协同的难题。本文报告一例初二学生沉迷手机以致作息混乱、成绩下滑、亲子关系恶劣的案例,班主任见证亲子双方签署协约仍无改善。心理教师采用系统取向咨询技术帮助家庭解开心结达成共识,取得良好辅导效果,具有对类似案例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手机沉迷;家校协同;系统取向心理咨询技术
手机沉迷是中学生常见的发展性问题,也是家庭教育和家校协同的难点。中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受互动关系的影响更大,手机沉迷背后往往有更深层的原因,行为上的“问题”甚至是发展出来解决“真正问题”的方法。系统取向心理咨询关注问题背后的原因,探索使问题得以维持的系统、环境因素,运用系统思维和技术扰动并促使系统改变旧有僵化的互动关系,发展出更适宜的新模式从而带动学生改变[1]。家校协同中,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互动可视为一个系统,适合运用系统取向心理咨询的理念与技术协助学生改善手机沉迷,建立合理秩序。本文报告一例心理教师运用系统式家庭治疗、萨提亚转化系统模式等系统取向流派的咨询技术开展家校协同,助学生走出手机沉迷状态的案例。
家庭治疗大师鲍恩提出了家庭系统三角化理论,即冲突双方拉入一位重要家庭成员组成三人互动关系的现象。三角关系将矛盾压力从两方转移到第三方身上 [2]。在家校协同关系中班主任常成为被三角化的对象,因而维持了亲子双方的僵局也引发自身的焦虑。本案例中班主任被家长拉入三角关系成为改变孩子的同盟,心理教师在辅导中使用系统式咨询技术去除三角化实现了亲子间的有效沟通。
初二男生小米来自高知家庭,父母认为男孩应优秀、自律、坚强。小米自小遵从妈妈安排的课内外学习,手机用后主动交给妈妈保管,小学到初一保持优秀的成绩。
升初二的暑假,为便于联络、点餐,小米自行保管手机,自此作息混乱,熬夜玩手机再睡到中午起床。初二开学他拒绝交出手机,依旧起床困难,上学迟到,拖欠作业,成绩一落千丈。因手机问题与父母多次冲突,父母在小米“不给手机就不学习”的威胁下妥协。
(一)初期家校工作
面对孩子的变化父母很着急,班主任也及时关注,与小米一家沟通并为亲子双方见证、签署了手机使用协约:
10:00前完成作业可使用20分钟手机。
1.扣分项
(1)缺一项作业当天取消使用
(2)作业质量不好在基础实用时间上扣除5分钟/科
(3)上课纪律不好扣除5分钟/次
(4)使用超时取消第二天使用资格
(5)若一周使用超时三次,则取消下一周的使用资格,如若累计有两周出现超时彻底消除
(6)迟到一次取消一周(特殊情况除外,需家长联系老师说明情况)
2. 加分项
(1)作业优秀被表扬加3分钟/科
(2)课堂表扬加1分钟/次
(3)读书30分钟并记录感受,加5分钟/次
(4)体育锻炼每次加0-5分钟(爸爸把关质量)
然而,这次家校沟通和亲子协约未起作用。
(二)心理教师介入
心理教师首先与班主任、小米和家长分别进行沟通。
班主任对协约签署过程深感不适,感觉家长利用班主任的权威说服孩子同意条款。显然,班主任被小米家长拉入三角关系中,试图以家长-老师阵营影响孩子,不利于亲子沟通,班主任也无法真正帮到小米。
小米欣然接受辅导邀约。他讲到小学时妈妈因练琴磨蹭而取消他玩电脑的权利,当时的感受压抑在心。这次为学习下滑限制手机使用令他联想到压抑的感受,感觉很难过、愤怒,激动落泪。谈到学习状态,小米表示愿意调整,但妈妈长期“压迫”他,指责他做得不够好,每当他想放松,父母就指责他,讲道理要求他先完成既定任务,令他深感挫败、情绪烦躁,难以静心学习,只想玩手机放空。小米表示愿意参与家庭辅导,并希望妈妈在辅导中倾听他的意愿,不强迫他服从。
小米妈妈代表父母双方与我沟通,她并不理解、接纳小米的情绪,“一个男孩子,动不动就哭”、“他的眼泪都是演戏”。米妈愿意进行家庭辅导并提出期待,希望心理老师能谈谈手机使用的弊端,并通过辅导让孩子明白自身问题,愿意执行亲子协约。
(一)指责和超理智的妈妈
从萨提亚转化系统模式的视角看,当米妈对孩子的期待未被满足时,惯用指责和超理智的应对方式[3]。指责时她关注自身的感受和需要,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超理智下关注外部要求和道理,忽视人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孩子感到不适,不愿为妈妈的期待满足负责任,亲子沟通自然遇阻。她也将同样的方式带入家校关系,期待老师帮她实现改变孩子的目标,若顺应接招只会强化她的沟通模式,对改善无益。
(二)情感需要未被满足的孩子
小米内心向好,却积压了很多未被满足的情感需要。他玩耍、放松的需要一旦表达就会被指责,并被父母的道理切断表达的通路。他的泪水会换来进一步的指责说教,情绪不被接纳。
升入初二的小米处于大脑快速发育期,情绪相关脑区较为成熟,负责理性的区域尚未发育完成,他的情绪体验丰富、强烈,而情绪调节能力有限,需要得到情感的支持与陪伴。在亲子关系中未满足的情感需要与在学业任务中产生的倦怠感,都在玩手机的放松中暂时缓解。成绩下滑进一步加剧负性情绪,手机成为他逃避痛苦的途径。
(三)卡在旧模式的家庭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不同阶段家庭成员的心理需要不同[4],青少年家庭中,孩子对自主的需求增加,父母要逐渐适应与孩子的边界,家庭才能满足此阶段的成长需要并顺利发展。小米父母习惯了“听话”的儿子,试图延续旧的亲子模式,小米自主空间不足并不配合。亲子间的“管”与“抗”加剧了负性情绪,卡在旧模式的家庭关系阻碍着双方的成长。
(四)被三角化的班主任
米妈改变孩子未果便把班主任拉入三角关系,由班主任“协助”家长维持亲子关系的旧模式,看似三方沟通实则两方对垒。班主任裹挟于家长的目标中,难以改变互动模式。而米妈向心理老师提出的辅导目标也延续了利用外部力量改变孩子的关系模式。
三、辅导过程
(一)辅导目标
基于评估制定了本次家庭辅导的目标:首先关注双方情绪,让家长、孩子都被共情。在安全的关系中赋能,给予面对困难的信心;引导双方彼此理解,看见对方的需要,觉察到指责-对抗的模式并有所松动,进行有效亲子沟通;最后助家庭找到共同目标,确定适宜的解决方案。
(二)辅导技术与过程
小米和妈妈与心理老师进行了一次90分钟的家庭辅导。
1. 用中立原则去三角化
表1 案例中如何保持中立或多边结盟
支持 应该执行亲子协议 小米不对,他该改变 米妈满意 | 既支持、又反对
多边结盟 |
既不支持、又不反对
中立 | 反对 不该执行亲子协议 小米没错,协议不妥 小米满意 |
为了避免被三角化,遵循系统取向的中立原则对辅导效果至关重要[5]。如表1所示,若支持小米妈的诉求就意味着小米错了,该执行亲子协约。那么旧模式延续,小米的内在需要继续被忽略;若反对小米妈,则小米被支持,难以争取小米妈的合作。因此辅导失去中立站位时,家庭很难从中获益产生积极改变。
中立站位不评判对错,提供了寻找其他可行方案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多边结盟[5]方法,让小米和妈妈各自得到一部分支持,保持中立又维持了三方合作关系。具体做法下文阐述。
2. 用雕塑、替身技术相互理解
在中立原则下,辅导就协约无法执行的原因展开。小米边说边流泪,米妈递上纸巾,叮嘱男孩不用哭,并开始手机危害和学习重要性的说教。小米便把头扭到一边不再说话。
沟通中展现出母子的互动关系,我用雕塑技术将其显化,促进双方觉察。我请两人摆出刚才的画面-米妈手指着孩子,小米扭头回避。雕塑中,小米表示这是每天都在上演的画面,此刻自己更想抱头蜷缩。米妈激动地否认,小米则生气地坚持:“你就是这样的,你从来都这样对我!”。米妈把双手抱在胸前,拒绝再摆出指责姿态。
我请小米先退出雕塑。使用替身技术,请米妈换到孩子的位置上,我替代她摆出妈妈指责的手,并告诉她:“我理解您对指责孩子的姿势感到不舒服。现在您扮演小米,体验到的不是妈妈想发送的信息,而是儿子接收到的信息。有时我们明明给孩子发送一份爱,但他接收到的却可能是指责。”小米妈身体放松下来,眼圈泛红。见她情绪流动出来,我进一步邀请她体会儿子“当妈妈这样这对待我时,我想要什么?我委屈又愤怒的情绪背后,在渴望着什么?”。这时,米妈感受到了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他是渴望被妈妈接纳与认可的。
一旁观看的小米再度落泪,终于被妈妈懂得的他与妈妈相拥而泣。
3. 用评量技术和双50分原则破局
待二人情绪平复,我请他们拿出那份亲子协约,并使用评量技术邀请二人为自己对协约的满意度打分。米妈给出100分,小米只打了0分,悬殊的评分回答了协约无法执行的重要原因。
我给出双50分原则,请亲子双方一起修改协约内容,改到双方都能打出50分为止。双方都只有50分的权利,只能保留一半自己满意的条款,同时接受另一半条款是自己不满意的。双50分的做法让母子俩有些意外,但还是接受提议,一起完成了协约修改,并带着新协约愉快地结束了辅导。
双50分原则助本辅导实现了多边结盟,亲子双方的需要都得到新协议的部分支持,双方也都接纳了被反对的部分。更重要的,协商的过程中沟通进入到新的模式,可以表达、商讨、寻求共识。
四、辅导效果与反思
辅导后,小米逐渐恢复了生活秩序和学习状态,亲子间也不再需要一纸协约了。这次家校协同经验对中学生手机沉迷的家校协同干预启发颇深。
(一)“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萨提亚女士说:“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3]。手机沉迷看似是小米的问题,实际上玩手机是他逃避现实痛苦,宣泄负性情绪的“解决方案”。
小米想调整状态,可依靠自身力量难以改变。辅导的关键不是解决他的手机使用问题,而是深入内在历程,理解、陪伴情绪,触碰内在渴望,继而寻找替代手机满足情绪需要的方法。家庭辅导中米妈感受到小米的感受,看见他的渴望与需求,进而接纳了他的情绪和处境。小米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增强了心理能量。
(二)共情与赋能家长
家校协同中共情家长的情绪非常重要。米妈的情绪越焦虑就越陷入自己的应对方式中,极度超理智甚至指责小米。辅导中不评判米妈对待孩子的方式,去理解她指责背后想传达的是对孩子的爱。让她体验到对孩子的理解换来孩子的拥抱回应,她自身变化带来孩子的积极改变,强化米妈的价值感,为她赋能。
当她能安全地面对情绪时也柔软下来,看见了解决方案的更多可能性,尝试到不依靠指责和讲道理便与孩子达成共识的新经验。
(三)警惕三角关系
教师是家校协同中极易被三角化的角色,学生、家长往往都想得到我们的支持,站在他们一方。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更渴望被理解和尊重,为维护自尊,他们遇到指责或被否定时会激烈辩驳或消极对抗。家校同盟若共同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要对站位保持觉察,时常反思自己是协同面对问题的合作者,还是被三角化的“工具人”?
本次辅导使用的中立原则、多边结盟方法、双50分原则都是有效的去三角化策略。不困于关系的旧模式,才能促成有效沟通的新模式。
(四)科学制定亲子协约
签订契约是家庭教育常用的方法。亲子协约应体现双方的共同意志,若两方“约定”变成单方“命令”,执行遇阻就在情理之中了。
同时,本案例的初版协约涉及多方面内容,学习、生活上的诸多条款模糊了核心目标,庞杂条目给本就处于混乱状态的小米更大压力,难以激发他的履约动力。亲子协约内容要清晰聚焦,最好每次只定一个目标,一次前进一小步,让孩子用小改变获得成就感,再逐步转化为行动的效能感,在不断积累的微量成功体验中让孩子建立“我能行”的信心。
最后,初版协约用手机使用时长的增减作为奖惩,传达了“多用手机是奖赏”的逻辑,反而可能强化小米对手机的渴求。不妨借助契约的奖励去培养他对更多放松方式的兴趣,培养适宜的、多样化的休闲娱乐习惯。
参考文献
[1] 廖国彬,叶丝.系统式家庭疗法提问技术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04):66-68.
[2] 迈克尔·科尔, 默里·鲍文. 家庭评估[M].王瑾一, 王继堃, 赵旭东, 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
[3] 约翰·贝曼主编.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M].钟谷兰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 奥古斯都·纳皮尔,卡尔·惠特克. 热锅上的家庭[M]. 李瑞玲,译.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4.
[5] 弗里茨·B·西蒙,克里斯特尔•莱西-西蒙.循环提问[M].于雪梅,译. 北京:商务印刷馆,2013.
Parent-Child Contracts Fail to Control Smartphone Addiction: A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Case Resolved Through Systemic-Oriented Counseling Techniques
Abstract: Adolescent smartphone addiction is often rooted in underlying psychological factors, making it a persistent challenge in home-school collabor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an eighth-grade student exhibiting smartphone addiction, characterized by disrupted circadian rhythms, academic decline, and deteriorate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Despite a parent-child behavioral contract mediated by the homeroom teacher, no improvement was observed. A school psychologist implemented systemic-oriented counseling techniques to assist the family in resolving underlying conflicts, facilitating consensus-building, and achieving positive therapeutic outcomes. This case provides empirical insights for addressing similar issues through integrative family-school interventions.
Key words:Smartphone Addiction; Home-School Collaboration; Systemic-Oriented Counseling Techniques
作者简介:
原琳(1985-),女,北京,汉,基础心理学专业博士,北京市第四中学,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健康与咨询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教场胡同4号北京四中初中部
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13811867733;4552798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