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取向在缓解初中生焦虑情绪中的应用
宋冰冰(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潍坊,261000)
赵树娟(潍坊市坊子区博文现代学校,潍坊,261200)
唐奎奎(潍坊市坊子区博文现代学校,潍坊,261200)
【摘要】初中生在面对课业压力、同伴矛盾等压力性事件时,容易出现学习焦虑和人际焦虑,本文从危险性和保护性两个方面对初中生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了资源取向与缓解焦虑情绪的结合点,从课堂教学、心理活动、个体辅导三个层面探索了资源取向在缓解学生焦虑情绪上的具体实践,旨在帮助学生重构对焦虑的认知,提升其情绪调节能力,从而有效应对因焦虑情绪引发的各类问题。实践结果表明,资源取向理念在心理干预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初中生的焦虑情绪,并且表现出更好的接受度,促进了初中生的积极成长。
【关键词】资源取向;焦虑情绪;初中生;心理干预;情绪调节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不仅面临生理上的快速变化,还需应对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家庭期望等多重挑战。这些压力性事件容易导致初中生产生焦虑情绪,若这些情绪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不仅会影响学业表现,还会对心理健康造成深远影响,甚至危及生命。资源取向的理念强调从个体自身及其周围环境中挖掘和利用积极资源,如个人优势、社会支持网络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缓解焦虑情绪。本文在分析初中生焦虑表现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资源取向理念在初中生焦虑情绪的干预中进行实践,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
一、资源取向概述
资源取向是一种心理辅导等领域常用的理念和视角,它强调关注个体自身所具备的优势、能力、成功经验、积极品质以及周围环境中可利用的各种积极因素,比如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利用的物质条件、充分的家庭支持等,而非聚焦于问题、缺陷或不足。在焦虑情绪层面,就是将工作视角从关注焦虑和引发焦虑问题的本身转移到挖掘积极资源上,旨在通过挖掘、调动这些资源,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困难、提升心理韧性、实现改变与成长,从而缓解焦虑情绪。比如,一名初中生虽然在考试时总是容易紧张焦虑,但是他平时写作能力强、逻辑清晰,在公开演讲时能够表现自如,这就是可利用的积极资源。
资源取向的理念主要来源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论。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品质、优势和幸福感等,主张心理学不应只聚焦于修复问题,更要关注积极情绪、发挥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此理论的主要观点呈现出明显的资源视角,认为每个人天生具有发展潜能、具备解决问题的内在能力,重点是激活这些资源。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论强调寻找来访者的例外情况,即成功应对、状态较好的过往经历等积极资源,聚焦解决之道而非问题本身。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利用自身资源改变现状,只要引导个体看到自身优势、能力等资源,就能够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迈进,这也是资源取向的核心观点。因此,当个体面对焦虑等情绪困扰时,可着重挖掘个体积极资源、发展个体心理资本、寻找相关成功经验,从而激发内在优势来应对困扰。
二、初中生焦虑情绪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使用《学生心理健康测评量表(MHT)》中学习焦虑、对人焦虑两个维度以及效度分量表,组成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本校初一至初三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每个年级均存在学习焦虑和人际焦虑问题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焦虑和人际焦虑问题呈现增长趋势,在两个维度上,年级之间均差异显著,并且学习焦虑和人际焦虑的状况呈现高度吻合。
对初中生的焦虑情绪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学习焦虑主要来源于课业难度、频繁考试、升学竞争等,人际焦虑主要来源于同伴矛盾、亲子沟通不畅、团体归属感受阻、青春期的自我认知困惑等。初中生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集中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同伴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五大方面,每个方面可以从危险性及保护性两个方面分析。
因素 | 危险性 | 保护性 |
个人因素 | 认知不合理、调控能力不足、学习能力欠缺 | 心理韧性较强、目标积极明确、能够合理归因、自信心较充足 |
家庭因素 | 家庭结构不完整、教养方式不良、冲突的家庭环境、家庭焦虑的传递 | 民主教养方式、和谐家庭氛围、良好榜样作用 |
同伴因素 | 不良同伴关系、消极同伴榜样 | 高质量友谊、积极同伴榜样 |
学校因素 | 学校监管不力、教师管教不当、 师生关系不良、唯成绩论影响 | 积极学校氛围、家校沟通畅通 |
社会因素 | 不良社区环境、社会环境压力 |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社区支持系统完善 |
危险性因素指可能使个体产生负面情绪、增加情绪问题发生风险或阻碍个体调节情绪的内在或外在因素。保护性因素指能够帮助个体预防或减轻负面情绪的产生,促进积极情绪的发展,增强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对个体情绪健康起到保护和支持作用的内在或外在因素。
减少危险性因素、增加保护性因素是缓解初中生焦虑情绪的重要途径。资源取向的理念在抵御危险性因素上,不仅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应对危险性因素带来的挑战,还能促使危险性因素向保护性因素的转化;与此同时,资源取向还可以促进保护性因素的挖掘和利用,能够与保护性因素协同作用,为初中生提供认知和环境层面的支持,最终实现缓解初中生焦虑情绪的目标。
三、资源取向在缓解初中生焦虑情绪中的具体应用
针对学校中存在焦虑情绪的初中生,结合对焦虑情绪影响因素的分析,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资源取向理念应用于具体的干预当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实施。
(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聚焦激活团体资源
结构化设计心理课的各项活动,注重调动班级中的团体认知、经验策略、人力支持等多种团体资源,将班级团体转化为缓解焦虑的“资源库”。
首先,形成团体共识、进行认知调整是焦虑心理课的首要任务。例如,在《揭开焦虑的面纱》这节心理课中,教师创设了“焦虑小怪兽”的故事情境,将焦虑拟人化,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找到影响自身的焦虑事件,并通过“我的焦虑故事”活动予以分享,如“还有一周就期末考试了,妈妈说要是考不好就让我等着瞧,这时我的“焦虑小怪兽”就出现了,它让我感到烦躁、坐立不安,……”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去感受焦虑、理解焦虑,明确焦虑背后的深层含义是追求卓越的体现,从而对焦虑形成团体共识。在此基础上,设计“焦虑辩论赛”,和学生共同探讨“焦虑是否一无是处?”在不断探讨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焦虑是生活的一部分,适度的焦虑是有利的,只有当焦虑过高的时候需要进行调节,引导学生对焦虑构建正确认知,激发学生面对焦虑的力量。其次,班级成员的团体智慧、老师专业资源支持是心理课中的重要宝藏,同伴应对焦虑的有效策略可以帮助其他学生来应对焦虑,老师的共情和专业指导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有效策略。例如,在《与焦虑和解》这节心理课中,教师设计了“焦虑策略拍卖会”的主体活动,学生匿名提交个人有效的调节焦虑的方法,用虚拟货币竞拍的方式由方法提供者现场演示,推选“最佳策略奖”,在展示的同时,教师给予积极反馈,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最后将策略汇编成《班级抗焦虑秘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经验策略团体资源,从而帮助学生应对自己遇到的焦虑事件,解决自身的问题。
通过心理课来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关键在于促发团体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分享自己的资源并吸纳其他同学的良好策略,当团体资源挖掘充分时,学生就建立起丰富的支持系统,有利于焦虑情绪的调节。
(二)在心理活动中聚焦激活环境资源
开展心理活动过程中强调“环境赋能”,通过引导个体或团体关注、挖掘并有效利用其周围环境中的支持性因素,如物理空间、社会系统、人际关系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并非孤立无援,而是处于一个充满潜在资源的系统当中,从而促进学生焦虑情绪的缓解和心灵成长。
一是充分整合学校场地、设施等资源,优化物理环境,为学生打造“焦虑调节空间”。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月中,坊子区博文现代学校开展了“我的焦虑调节站”心理活动,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分别标记校园中、家中或社区里能够有助于他们调节自己焦虑的小空间,并创设了“五分钟恢复区”,当学生受到焦虑情绪的影响时,就可以适时申请到自己的焦虑调节站进行自我调节,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二是充分利用周边的人际系统,为学生创造支撑体系,共同协助学生应对焦虑。例如,坊子区崇文初级中学聚焦重点学生的家庭在考试前两周开展“小道消息”活动,考试临近,教师和家长共同观察学生状态,当发现孩子处于焦虑状态时,教师指导家长进行干预,父母之间故意讨论相关内容,如“我好像发现有个孩子担心这次考试,我记得他有一次也很担心,但是结果考的还不错!”编造夸张谣言,如“我听说数学考试会放100只蜘蛛在教室里,但我也听说,这些蜘蛛是数学博士,会帮助学生算出答案!”父母在交谈时故意让孩子听到,暗示孩子回忆成功的策略和经验,并暗示焦虑也有积极的作用,这样通过幽默的方式营造轻松氛围,鼓励孩子勇敢面对焦虑。
心理活动的开展比较广泛,主题形式多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联合教师和家长设置对应的主题活动,并将多类环境资源融入其中,利用物理空间实现焦虑的自我调节,使用人际系统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情感支持,助力学生应对焦虑、解决问题。
(三)在个体心理辅导中聚焦激活个体资源
在个体心理辅导中,核心在于帮助学生觉察、挖掘并运用自身已经拥有的内在力量、能力、成功经验等,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转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培养积极认知、提升心理韧性,从而增强应对焦虑情绪的积极力量。
例如,在接访一个因考试焦虑而失眠的学生个案时,学生反映临近期末考试,因为有些知识点没掌握,晚上就辗转反侧、很难入睡,脑子里一直不停的想象自己考不好的情况,有时候到下半夜还睡不着,导致第二天上课没精打采,严重的时候联系好几天都这样,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在与该生的交流当中,发现他非常喜欢画画,并且非常自律,于是和他共同探讨如何利用绘画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尝试通过制定合理的学习规划并按期实施来缓解自己的焦虑,这样通过寻找学生兴趣爱好、积极品质、能力、良好习惯等优势资源的方式,达到了缓解焦虑、改善睡眠状况的效果。同时,在辅导中还使用了例外提问的方式帮助他寻找自己的成功经验,如“每次睡不着觉的时候,你都无法应对吗?”和他共同对经历进行分析,找到曾经在应对焦虑上有效的方法,明确自己拥有的应对能力和资源。与该生进行探讨,他发现“有一次睡不着觉,就听了一些舒缓的音乐,虽然有点晚,但我听着音乐睡着了”。在此基础上,与学生针对行动的落实进行探讨,“当再次面临失眠的时候,你会怎么做?”首先鼓励学生用积极的眼光看待问题,从资源的视角去面对,然后分析前面找到的优势资源和成功经验策略的可行性,并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该生在慎重思考之后,决定在睡前利用绘画来舒缓自己焦虑的情绪,在睡觉的时候先听一会舒缓的音乐,并制定了先尝试3个晚上的计划,与教师约定,3日后若效果不好将进行方法的再探讨。
对于焦虑水平较高的学生个体而言,个体辅导是有效的策略,将挖掘个体的各种资源作为个体辅导的重点,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厚实的心理资本,帮助学生有足够的能量应对焦虑。
四、结论
资源取向的理念为缓解初中生焦虑情绪提供了多维度、综合性的策略方法。通过挖掘个体、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资源,将其应用到焦虑情绪缓解策略当中,可以有效帮助初中生转变对焦虑的认知,调动积极因素去应对焦虑,从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使其能更好地应对初中阶段的各种挑战,健康快乐地成长。在今后的焦虑心理辅导工作中,可进一步探索资源取向理念的深入应用,并进行推广,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五、参考文献
[1]韦志中.积极心理学[M].台湾出版社,2019.
[2]吴宇芸.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转化学生问题行为[J].小学生(中旬刊),2021,(08):29.
[3]保罗·汉图.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和治疗技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4]王露.资源取向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学生家校沟通的情境与策略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4,34(03).
[5]文迪.“资源取向”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家校沟通的理念与机制探索[J].心理月刊,2019,14(20).
[6]陈洁琼. 儿童焦虑情绪症状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12.
[7]龚杰.儿童焦虑的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大学,2022.
注: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自筹课题《中学生焦虑情绪的精准识别与干预研究》(批准号:2023ZC269)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讯地址: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健康东街世博国际B栋1216,邮编:261000,联系人:宋冰冰,联系电话:18264638996,邮箱:wf819098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