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自体视角下儿童成人化现象成因探析
易利民1,2 杨晓莉1 邢雯婧3
(1.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兰州730070;2.郑州市二七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学研究室,郑州450000;3.郑州市二七区苗圃小学,郑州450000)
摘要: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儿童成人化现象已成为当前社会日益凸显的问题,这种现象给儿童个体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可逆的影响。温尼科特的虚假自体理论从个体早期与外界环境互动的角度出发,阐释了早期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尝试借鉴该理论剖析儿童成人化现象的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提出相应建议,借此为儿童成人化现象的预防提供理论层面的参考。
关键词:儿童成人化;温尼科特;虚假自体;促进性环境
一、引言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儿童”这一概念并不是随着人类出现而出现的,最开始的人类还未意识到“儿童”这一群体的存在,人们基本上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或要求儿童[1]。直到卢梭提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孩子看作孩子[2]。这个观点的提出才让童年(儿童)的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可见为了找到儿童这片人类最开始的“绿洲”,人们进行了比较漫长的摸索。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片“绿洲”正逐渐被儿童成人化现象侵蚀,变得日益缩小,甚至消失,因为当前不少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和需求欲望,甚至身体的外表上,越来像成人[3]。简而言之,儿童成人化现象日益明显,儿童表现出的思维、心理、语言及行为等方面已经超越其实际年龄与生理界限,开始表现出近似成年人的倾向和特征[4]。
目前,这一现象的出现容易被大众忽视,但是长期来看,其影响是不可逆的,它会破坏个体发展的基础,基于此,有必要剖析儿童成人化现象形成的心理机制。温尼科特的虚假自体理论从个体早期与外界环境互动的角度出发,阐释了早期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尝试借鉴该理论剖析儿童成人化现象的形成原因,借此为儿童成人化现象的预防提供理论层面的参考。
二、儿童与儿童成人化
(一)相关概念
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儿童的界定,均把18岁以下的个体规定为儿童[5]。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将本研究中儿童的年龄划分在3-12、13岁,即从儿童入园到小学结束这一年龄阶段,并对这类群体的成人化现象进行探索分析。
由于儿童成人化表现在很多方面,如语言、衣着、行为、生活方式等,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并借鉴前人关于儿童成人化的观点,将本研究中的儿童成人化现象聚焦在心理方面,即儿童在心理状态等方面超越了其实际年龄,表现出近似成年人的倾向和特征[6][7]。这种现象不是心智上真正的成熟,而是由于后天环境影响导致。
(二)儿童成人化的表现
儿童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特定的身心成长需求,儿童成人化与个体的发展规律相悖,通常会有以下表现。
首先是安全感较低。对于儿童来说,父母的及时回应,亲子之间的互动、交流等,都有助于个体建立被照顾和被关爱的感觉,增强个体的安全感。成人化的儿童因为和父母不良的互动方式,例如父母不能及时回应或根本不回应其需求,导致其安全感逐渐降低。为了获得生存必须的安全感需要,个体会选择牺牲或委屈自己去讨好外界,并慢慢成为习惯,比如擅长察言观色,知道如何去迎合对方的心意等等。所以当前很多儿童就像一个“小号的成人”,成了老师和家长眼中认可的“贴心小棉袄”。
其次是内心冲突较多。成人化倾向的儿童一方面想像一些儿童那样,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如当家长不能满足自己的想法,就大哭大闹,乱发脾气。但是另一方面也担心这样做会彻底失去家长的关心和关爱,所以这些孩子会不得不收起自己的任性,在家长面前尽量保持乖巧懂事的形象。这就导致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内心冲突之中,外在看上去懂事乖巧,被成人认为这是一种“沉稳”,但其内心却是充满纠结,异常痛苦,而且时间越长,冲突越多。
再者是不敢自我接纳。当儿童表现出快乐、悲伤、恐惧等情感反应时,父母因为各种原因忽视、甚至是不接纳,久而久之,孩子会参照父母的这面镜子,从父母的眼中看待自己,也会习得这个方式,当父母不接纳自己的某些行为、感觉等,他们也不接纳自己。
(三)儿童成人化的影响
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儿童阶段也是个体在成年之前必须要经历的。儿童的成人化实际上是透支人生,通常会产生以下影响。
1.打乱个体发展顺序
个体的人格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没法跳跃,需要一步一步走过来。如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发展任务,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正常发展基础之上。就像卢梭认为的那样: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这些果实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2]。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座房子,童年就是这个房子的根基,根基不牢,房子是不可能稳固的。儿童过早成熟,失去童年生活,就相当于根基没有打牢,将来无法为房子提供支撑,儿童未来的成年生活建立在没有根基的基础之上,虽然看上去像一座房子,一股强风吹过,就有可能面临倒塌。
2.加剧未成年人犯罪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低龄未成年人实施的恶性案件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最高人民检察院2024年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底,各地检察机关受理审查并实施逮捕的低龄未成年(14-16周岁)犯罪嫌疑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有外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管控不足、诱因重重的影响,青少年内在的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
其中一种是心理不平衡,前文已经分析过成人化的儿童内在安全感偏低,容易采取牺牲自己,讨好别人的方式与外界相处,以此来换取关注等。由于这个牺牲是有条件的,当自己的牺牲与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时,不平衡的心理随之产生,这种不平衡长期积累容易引发心理冲突,如果冲突长时间得不到化解,容易产生过激甚至是犯罪行为[8]。
另一种是认知偏差(错觉),社会心理学认为与他人的互动会塑造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并且会影响其行为。对于成人化的儿童来说,由于周围的环境都将其当做“大人”来对待,久而久之,这个外在有偏差的期待会内化成对自身的认知,即认为自己是“成人”了,尽管这个认知是有偏差的,既然是“成人”了,就可以从事一些成人可以干的事情。所以,个体容易在这个偏差的认知引导下出现偏差的行为。
3.“成人儿童化”现象增加
顾名思义,成人儿童化是指年龄均已到法定年龄,而且外表与成人无异,但是其心理上的发展却严重滞后,仍然保留着比自身年龄小很多的生活行为。国外研究将个体同时具备儿童(Kid)和成人(Adult)的现象加以结合称为“Kidult”,国内学者结合实际将这种现象称为“成人儿童化”、“后儿童现象”[9]。该现象的显著表现是依赖性强、情绪化明显、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一旦遇到问题,在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习惯采取逃避的行为来应对,或是躲进幻想的世界把自己保护起来[10]。
追溯原因,“成人儿童化”问题往往与“儿童成人化”相伴而生,两者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成人儿童化”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儿童的成人化”所导致。当个体在儿童时期没有表现出儿童的特征,当个体长大后发现这个阶段是空白的,这个缺失的需求就会让个体不断尝试让自己再次“变回孩子”,重新享受童年,弥补一下这个缺失,很多时候还会加倍地偿还,即儿童成人化有多严重,成人儿童化就有多严重。
三、虚假自体视角下探析儿童成人化成因
虚假自体是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Winnicott)提出来的,他非常关注早期的母婴关系对个体人格发展的影响,并从母婴互动的角度将个体人格结构划分为真实自体(true self)和虚假自体(false self)[11]。
他认为在个体早期如果母亲无法对个体的自发性动作做出适当回应,不能恰当满足个体的全能要求,没有提供必要的成长环境,个体就会被迫做出自我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虚假自体由此产生。简单地说,虚假自体既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顺应,也是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一种本能。
没有孩子天生就像个大人,让孩子提早褪去原有纯真色彩,披上“小大人”的外衣,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从虚假自体的视角下来看儿童成人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一)满足重要他人的期望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重要他人对其有着深刻影响,他们通常是个体情感依赖的对象,对个体安全感的形成和自我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早期,重要他人一般是指主要养育者,通常是父母。个体在与重要他人互动中,可以得到相应的心理支持。
当前无处不在的教育焦虑成为了重要他人期望的来源之一。近年来,高考竞争、就业压力等如一座座大山压在家长心头。此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更是助长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焦虑。当孩子听到家长希望自己变得优秀的期望,看到自己考了100分,父母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等类似的生活场景时,这让子女不知不觉把实现父母的期待和希望作为自身发展的一部分。
另一种期望比较隐蔽,即家长期望孩子尽快长大,扮演父母的角色,能够像一个成年的家长一样照顾自己或家人。比如一些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孩子会及时捕捉到父母一方的难过、委屈,并给予安慰和支持,在这个隐蔽的期望之下,孩子慢慢变成了父母的“情绪容器”,或成为了一方的“伴侣”或“父母”。
总之,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不仅没有提供支持性和促进性的作用,反过来把自己的需要强加给孩子,孩子反而需要照料抚养者(重要他人)的需要,于是“小大人”就慢慢形成了。
(二)适应外界生存环境
个体的行为和环境是相对应的,温尼科特也非常强调环境在自体形成中的作用。他认为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均来自婴儿的早期经验,只是因为外界环境的不同导致个体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客体关系模式[12]。外界环境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风霜雨雪”,面对外界的“风霜雨雪”,个体若是以真面目应对,可能很容易受到伤害,有时候甚至是遍体鳞伤,比如老师喜欢听话的学生,父母喜欢乖巧的孩子,同伴喜欢懂事的朋友等等,表现出这样行为的个体可以获得很多资源,可以“存活”下来,没有表现出这样行为的个体就会遭到很多忽视或排斥等。这慢慢会成为一种“适者生存”的选拔方式,根据观察学习理论的观点:个体具有观察学习能力,会从榜样行为中吸取经验或者教训,并模仿其中有益的经验,引导自己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所以,当个体为了生存适应外界环境,就会不得不戴一个“面具”或穿一层“盔甲”,这个“面具”或“盔甲”就是成人化的表现。
四、把童年还给孩子:儿童成人化的预防
儿童成人化是当前社会不容忽视的现象,成人化的儿童在短期内看似“成熟和有能力”。长期来看,这种行为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犹如空中楼阁一般,会加速影响个体正常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场所,倡导儿童适龄成长,确保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乐趣的童年,可以先从家庭教育做起。
(一)父母角色定位准确,边界清晰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面对孩子,父母扮演的仅仅是父母的角色,只有父母先成为父母,孩子才能成为孩子。反之孩子的角色就被其他角色侵占了。如常见的角色错位,让孩子充当(扮演)夫妻角色中的“另一半”;或者是角色颠倒,自己当孩子角色,让孩子来承担父母的角色和职责等。
在此基础上,还需做到边界清晰,即尽量把问题放在边界之内解决,不越界。比如夫妻之间的问题要限制在夫妻之间的边界内解决,避免因夫妻关系不良,把孩子拉进来“平衡”问题,或把问题转移到孩子身上,试图以孩子的表现来化解问题等。
(二)做“够好的”母亲,提供促进性环境
母亲不但孕育了个体生命,也是其成长的启蒙者。在生命的最初阶段,母亲不但要照料婴儿的生活起居,也需要呵护婴儿的精神和心灵,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母婴关系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形成各种客体关系的原型。基于此,温尼科特认为,当看到婴儿的时候,也要同时看到背后的母亲,这二者是一体的,有什么样的母亲,就会有什么样的婴儿,并认为好母亲的状态是“够好的”,其特点是可以灵活适应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根据需要提供相应的养育和照护,足够敏感而且稳定,既可以容纳孩子的情绪,有能力去回应孩子的需要,这种需要既包括依赖和照顾,更重要的是也能忍受分离和独立。即个体需要的时候就在场,不需要时就退场。
做好了“够好的”母亲,就为个体提供了一个“促进性环境”,这个环境为个体“真实自体”的出现提供了基础。母亲就像一面镜子,个体能够通过母亲认识自己,既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需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真实的感受,同时不用担心这种关系破灭或消失。
(三)尊重发展规律,适度控制期待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天真无邪的“童语”以及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成长特点,这些都是对个体实施引导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一旦跳跃某个阶段,看似快了一些,其实是欲速则不达。简而言之,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儿童,不需要跨越式发展的“小大人”[13],前者才是长久的、健康的。
在尊重个体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父母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期待,适当的期待可以作为亲子之间的纽带,孩子通过这个期待可以感受到父母的关注,一旦过度就会适得其反,家长可以将目标的设定与孩子当前水平相匹配,在外界和孩子之间,尝试做一个“压力缓冲垫”或“信息过滤器”,把外界带给自己的焦虑适度转化一下,降到孩子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五、结语与展望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从古到今,儿童的天真与纯朴总是令人着迷,吸引众人传颂。儿童不是一个需要按照成人的想法去填充的容器,它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独立存在。今天的少年儿童是未来民族复兴的接班人和主力军。童年的消逝和儿童成人化不仅是可怕的,其影响也是长远的,正是儿童时期的学习积累逐渐创造了成人,不经过儿童时期的“创造”,就不存在真正的成人。
童年时期是每个人成长的根基,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儿童成人化趋势的有效减缓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的通力合作。在当前社会环境的裹挟中,作为家长能否尽量守住初心,为孩子保持一份定力;学校能否不推波助澜,为孩子挡住一点喧嚣;共同推动儿童健康成长发展,仍需要更多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董晓娅.童年的呵护:一种基于童年边缘化问题的教育态度[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91-93.
[2][法]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刘洁.是什么在侵蚀童年?[J].教育家,2021,(40):35.
[4]赵霞.童年精神与文化救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4.
[5]王欣怡.新媒介环境下“儿童成人化”现象初探[J].东南传播,2021,(03):119-124.
[6][美]尼尔·波兹曼,吴燕莛译.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1.
[7]何毅,潘玉驹.拯救孩子的童年:儿童成人化现象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3):28-33.
[8]何安琪.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问题及预防策略研究[J].法制博览,2024,(24):55-57.
[9]刘楚君.社交媒介中“成人儿童化”现象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9,(12):33-35.
[10]丁菊,王传棨.Kidult-值得关注的成人孩童化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2010,(08):71-76.
[11]王礼军.真、假自体对“孔融让梨”的新诠释及其教育启示[J].基础教育,2015,12(05):22-27.
[12]田静.基于温尼科特“客体关系”理论的幼儿入园适应行为诠释[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2):56-63.
[13]高瑜含.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儿童成人化现象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0):91-94.
注:本研究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32360211)研究成果之一。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淮河路69号院
邮编:450000
联系人电话:易利民 13838037955
邮箱:yilimin8511@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