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琼
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浙江平湖 314200)
[摘 要]在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工作中存在着资源整合不充分,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较少等问题,心理咨询工作未能在学校充分发挥其作用。基于心理学家勒温的心理场理论,通过制度革新激活境域心理场,完善已有的固化制度和运作方式;通过情感联结浓厚关系心理场,拉近全体学生与心理咨询工作者之间的距离;通过知行促一丰盈个体心理场,提升学生对心理咨询知识的认知和对自我心理需求的自省,达成心理场重构,实现学校心理咨询“场景增能”。
[关键词] 心理场重构;学校心理咨询;增能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能为在校学生有关学习、发展、适应、升学和就业等问题提供帮助,并对轻微的心理障碍进行诊断和矫正,有助于来访学生得到自我成长。随着各级部门的发文和学校心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工作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心理咨询方面的资源未能充分整合,学校心理咨询在心理工作中的作用发挥不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心理咨询来访者中主动来访者较少,来访学生中多为班主任预约“推”来的,被动咨询的来访者在咨询中可能不太愿意倾诉,自身能量激发不足,咨询效果较差。二是学生对心理咨询持有趋避矛盾心态,学生既有想寻求心理咨询解决困扰的需求,但又有不想心理咨询老师知道太多负面信息的想法,这样的趋避矛盾心态使得学生与心理咨询老师无法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进而影响咨询效果。三是学生与家长对心理问题有藏匿倾向,甚至拒绝心理咨询老师介入进行情况了解和咨询辅导,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针对性地解决。如果长此以往,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无法真正地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沦为一项空壳工作。学校需要积极重构心理场,使全体学生深处富有影响力的“场”中,让学生悦纳来自“场”的各种引导性辐射影响,主动调整思想认识,提高对自己心理困惑的敏感度,主动求助咨询,积极应对谋求成长,实现学校心理咨询“场景增能”。
一、制度革新:境域心理场“激活式增能”
在原有的心理咨询功能室管理制度和心理咨询制度上进行调整和完善,激活已有的固化制度和运作方式,主要包括两方面,见图1:
图1 “制度革新”策略路径框架图
(一)开放场所,自由体验——提升对心理辅导场所的熟悉性
将本来只面向心理来访者开放,或固定时段开放的各类心理咨询功能室(如沙盘游戏室、按摩放松室、心理宣泄室),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全天候开放,让学生熟知心理咨询的场所和功能,消除心中的疑虑和忐忑。
1.引导来访体验
利用班级的第一课心理课由心理老师带领参观心理健康中心,介绍各个功能室及设备使用、心理咨询预约方式和心理咨询工作原则等;心理教室、团辅室可用作各类社团的活动地、团课授课、学生会议举办等形式,导尽可能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健康中心所在地。
2.保障体验指导
通过心理社活动,培训心理社学生成员掌握各功能室设备的使用方法,在中午时段作为前来参观学生的体验指导。引导学生体验各功能室的功能,消除其对该场地的好奇和疑虑。利用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向全校师生发出参观体验心理活动中心的邀请。
(二)弹性制度,多元选择——丰富心理咨询服务的选择性
在原有心理预约制度和心理咨询值班制度上进行弹性式的变更,丰富原有的制度,让学生增加及时获得心理咨询辅导的可能性,保证其从容而体面地开始心理咨询。
1.建立多途径心理咨询预约渠道
增加线上App预约,利用学校信息化平台,比如企业微信、钉钉,研发能满足线上心理预约的模块:“线上心预约”App。学生可通过家长端进行提前预约合适的咨询时段和咨询辅导老师。借助电子预约有效实现咨询师时间和学生时间的高度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由当面预约这种方式带来的心理压力。
2.丰富心理咨询值班时段
组建由专兼职心理老师组成的心理辅导团队,兼职心理辅导员补充到中午1小时和傍晚1小时的心理咨询值班中,2位心理专职教师每天面向学生开放1-2节下午没有课的时段,接受咨询预约,避免因为处于非心理咨询值班时段,使得紧急来访者无法及时获得心理咨询辅导。
二、情感联结:关系心理场“浓厚式增能”
拉近全体学生与心理咨询工作者(主要是指学生心理委员和心理咨询老师)之间的距离,情感的联结更有助于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向其求助。具体的操作路径有两方面,见图2:
图2 “情感联结”策略路径框架图
(一)同伴互助,并行成长——强化心理委员助人的功能性
每班设有2名心理委员,每月进行一次心理委员培训,教授他们心理咨询中心的运作制度,心理咨询室值班安排,基础的心理倾听及反馈技巧,以及如何帮助同学预约心理咨询等。在此引导下,心理委员积极关注班级心理动态,积极为班级同学提供互助陪伴。
1.汇总班级心理周报月报
心理委员每月进行一次班级心理状况月报,每周记录班级有可能诱发心理问题的事件、班级同学心理状态,为有需要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辅导的同学进行预约,每月汇总并上报相关材料和数据。
2.组织心理团体互助活动
由心理委员组织班级中遇到相同成长困惑的同学进行团体互助活动,时间可以选在中午、班会课、户外活动课等时间节点。心理委员以团体召集者的身份运用倾听、共情、反馈等形式促进团体中的同学互助成长。
(二)非正式互动,建立信任——促发师生咨访关系的紧密性
心理教师尝试通过与学生在零碎时间段的轻松互动,以引导学生对心理咨询老师和心理咨询形成客观中立的看法,从而构建起良好的师生间的咨访关系。
1.随机谈话互动
专职教师课前早些到心理教室等学生到来,上完课等学生走了再走,充分利用课前10分钟和课后10分钟,与学生建立随机闲话机会。在这两个时间段与他们聊聊天,听听他们对学习生活的述说。此过程中心理老师依旧抱持尊重、真诚、倾听、共情和同学们进行非正式的心理交流。
2.主题共商互动
利用中午时段,确定一个聊话主题,主题比如:高中的生活、脆弱的友情、考前的焦虑、疫情后的学习、翻滚的情绪等,在校园电子屏发出预告,接受每期15人左右,在心理健康中心的各种功能室进行团体互动和对话。团体形式容易减轻同学们的压力,非正式的讨论涉及不深,也有助于个别同学尝试进行单独咨询的预约。
三、知行促一:个体心理场“丰盈式增能”
从促进学生对心理咨询知识的认知和对自我心理需求的自省两方面,强化学生个体对心理状态的敏感性,正确看待心理咨询的作用和意义,提高个体自主评估能力、求助能力。具体的操作路径有两方面,见图3:
图3 “知行促一”策略路径框架图
(一)深度普及,丰富认知——强调心理咨询辅导的重要性
多途径地反复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和家长客观看待心理咨询;同时加强对教师和家长的宣传力度,他们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态度,他们适时的鼓励有助于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
1.品质微课补充线下宣传
依托学校的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推送科普,录制3-5分钟的科普心理咨询知识的系列“咨询心微课”,让图文并茂、精简生动的微课打破学生家长对学心理咨询的固化认知,重新建构起正确的认知。见表1:
表1 心理微课内容表
流程 | 微课内容 | 主旨 |
心理老师老师讲授 | 从专业的角度录制微课,主要解读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工作范围、开展形式和咨询成效,以及心理咨询老师的受训背景、擅长的咨询技术等。 | 以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达到科普心理自我调节的方式,也可以此向学生传递,心理咨询室有同学会来求助,将此行为进行一般化处理。
|
学生介绍 | 由学生制作微课,介绍学校心理成长中心的心理咨询室、沙盘室、放松室等功能室,并介绍参观心理咨询室、体验心理咨询的感受。 | |
案例分享 | 征得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下,隐去个人信息,对同学们可能会遇到的有共通性的心理困扰案例进行微信录制分享,以及咨询过程中心理老师的心理辅导策略、辅导效果等。 |
2.心理剧深化重要认知
组织校园心理情景剧撰写比赛,引导同学们在校园生活中寻找常见心理困惑,撰写应对困惑的心理辅导方式,并通过排练表演的方式进行舞台呈现。在其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同学们对心理问题识别的关注和心理活动的感悟。
(二)自我觉察,精准求助——激发寻求心理咨询的决策性
帮助学生使用心理评估工具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觉察心理需求,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心理咨询决策。
1.“心情晴雨表”自评澄清
制作“心情晴雨表”册,每生一册,学生可每日以自陈式的语言或符号评估当日心理情绪状态,并进行心理需求澄清、及时觉察,做出心理咨询决策选择。
2.心理量表定期测评反馈
每个学期均利用心理测评系统,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普测,将有预警的同学名单反馈到班主任,引导班主任关注其心理状态,如有需要及时与心理教师进行沟通,预约心理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方面的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是学校心理咨询室在运行过程中普遍会遇到的问题。场景化增能是考虑了人、时间、地点和物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下,引导个体在此情此景下,如何想、如何做。上述三大策略六大方法在建有心理咨询室及心理咨询制度的学校都适用,它们整合了校内心理咨询中心、教室等多场地,学生自主安排的多时段,与学生联系密切的家长、同伴,使全体学生和老师深处重构后的富有影响力的“场”中,化合力量影响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和选择,提高心理老师及时为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实现学校心理咨询“增能”。
参考文献:
[1]梁春凤.关于学校心理咨询教育的认识误区及分析[J].教育时空,2019(25):107-108.
[2]冯墨女.谈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认识误区[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10):198-200.
[3]何姗姗.警惕“快餐式”学校心理咨询现象的出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1):67.
[4]刘子潇.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在中国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8):59-61.
[5]许箭星.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双重关系[J].文科爱好者,2018(23):3-5.
[6]陈丽萍.中小学心理教师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伦理困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9):72-73.
作者:姚琼
通讯地址:浙江省平湖市当湖街道启元路515号
邮编:314200
联系电话:15868369909
邮箱:5027669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