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初选入9月刊)父母直升机教养对初中生学校疏离感的影响: 假想观众和社交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

父母直升机教养对初中生学校疏离感的影响:假想观众和社交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
摘要:为探讨父母直升机教养和学校疏离感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假想观众、社交焦虑在其中发挥的链式中介作用,使用直升机教养量表、假想观众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和学校疏离感量表对菏泽市某中学的中学生进行调查,并收集有效问卷1103份。研究结果显示:(1)父母直升机教养显著正向预测学校疏离感;(2)假想观众在父母直升机教养与学校疏离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交焦虑在父母直升机教养与学校疏离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假想观众和社交焦虑存在链式中介效应影响初中生学校疏离感。研究结论表明:青少年父母直升机教养越高,其假想观众越强,社交焦虑越高,从而学校疏离感越高。
关键词:直升机教养;学校疏离感;假想观众;社交焦虑


一、引言
青少年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家校社三方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为其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但与此同时青春期个体面临着繁重的学业任务、同伴群体的竞争、家长的殷切期望。在诸多压力因素之下,个体难以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情感联结,非常容易在学校环境中体验到强烈的疏离感[1]。学校疏离感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等各方面均产生不利影响:一项针对初中生学校疏离感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强烈的学校疏离感易使初中生出现情绪障碍,产生厌学、校园欺凌等问题行为[2]。学校疏离感已被证实不利于青春期个体统一性和连续性的发展[3]。
在此形势下,需探究青少年学校疏离感的形成机制,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降低并减少青少年的学校疏离感。
(一)父母直升机教养与学校疏离感的关系
LeMoyne和Buchanan将直升机教养形象的描述为父母如同直升机一般,时刻徘徊在子女的上空,密切关注子女的动态,随时准备俯冲下来为子女清除障碍或做出决策,不愿让子女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4]。
以往研究指出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等家庭因素与个体的学校疏离感存在密切相关,韩笑和姚本先在家庭环境与中学生学校疏离感的研究中发现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越亲密,子女的学校疏离感越低[5]。直升机教养方式极易导致子女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不安全型依恋和学校疏离感呈正相关,亲子间的不安全依恋会导致青少年在学校环境中常体验到强烈的疏离感[6]。综合已有研究可知,亲子关系越不安全,父母教养方式越消极,青少年的学校疏离感水平越高。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父母直升机教养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学校疏离感。
(二)假想观众的中介作用
Elkind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自我中心进一步阐述,将自我中心分为假想观众与个人神话两维度,以此来解释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独特特点,处于形式运算思维阶段的青少年倾向过度自我反思和过度推测他人的关注,以自我为中心地将主观经验与实际事实相混淆,因此产生假想观众[7]。
长期处于直升机教养模式之下的青少年,往往表现出高水平的假想观众,在社交互动过程中易体验紧张、羞怯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产生强烈的学校疏离感。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父母直升机教养可以通过影响假想观众对初中生的学校疏离感产生影响,即假想观众在父母直升机教养与初中生学校疏离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三)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Shang等人将社交焦虑定义为个体在社交场合中常感受到紧张、不安和害怕等负面情绪体验[8]。
社交焦虑认知行为理论提出社交焦虑的核心特征在于负面评价恐惧[9]。负面评价恐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父母教养方式、归属感受挫对其影响尤为显著。父母对子女采取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子女往往缺乏提升能力的机会,例如社交能力,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等情绪[10]。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父母直升机教养可以通过影响社交焦虑对初中生的学校疏离感产生影响,即社交焦虑在父母直升机教养与初中生学校疏离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四)假想观众与社交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
假想观众观念会导致个体过于敏感,极易自卑,且常常预期他人反应,在人际交往中常伴随着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体验[11]。高水平假想观众导致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度关注自身表现,限制其社交技能的发展以及社会联系的建立,因此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常出现困扰,在人际关系方面通常具有较高的敏感性[12]。
另有研究表明假想观众会导致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因此产生的焦虑与紧张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回避、退缩和自卑[13],这不仅会引起社会排斥,还会导致个体在寻求归属感的过程中受挫,从而产生强烈的疏离感[14]。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4:假想观众和学校疏离感在父母直升机教养和初中生学校疏离感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图1 理论模型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菏泽市某所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按照班级发放量表。共发放问卷 1206 份,剔除漏答、一致反应等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1103 份,问卷有效率为91.46%。被试年龄为 14.09±1.01 岁;其中男生 568人(51.50%),女生535人(48.50%);独生子女112人(10.15%),非独生子女991人(89.85%)。
(二)研究工具
1.学校疏离感量表
采用倪凤琨[16]编制的学校疏离感量表。共19个题目,包括无力感、孤立感、无意义感、无规范感4个维度。该量表采用4点计分,从1到4分别表示“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其中部分题目反向计分,得分越高代表个体的学校疏离感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

2.直升机教养量表
采用Odenweller等学者[15]编制的直升机教养量表,分别对与父亲直升机教养水平和母亲直升机教养水平进行测量,共15个题目。该量表采用7点计分,从1到7分别表示“强烈不符合”到“强烈符合”,其中部分题目反向计分,得分越高代表个体的直升机教养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父亲直升机教养量表的Cronbach’s a 系数为0.88,母亲直升机教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6。
3.假想观众量表
采用刘建榕等人[17]编制的假想观众量表。共6个题目,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1到5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代表个体的假想观众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4。
4.社交焦虑量表
采用由Greca编制、朱海东[18]修订的社交焦虑量表。共13个题目,包括害怕否定评价、陌生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以及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3个维度。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1到5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代表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
(三)数据处理
使用 SPSS 26.0 软 件 进 行 共 同 方 法 偏 差 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采用PROCESS 4.0 插件进行中介模型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结果显示,共15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而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2.54%,低于40%的临界标准。因此,本研究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二)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对核心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母亲直升机教养、假想观众和社交焦虑的陌生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水平显著高于其理论中值(ps<0.05),社交焦虑和学校疏离感及其各维度均显著低于其理论中值(ps<0.05),父亲直升机教养和社交焦虑的否定评价的担忧水平与其理论中值无显著差异(ps>0.05)。
         表1 各变量及其维度的描述性统计结果(N=1103)
 

变量及其维度MSDMaxMint
父亲直升机教养4.020.987.001.400.70
母亲直升机教养4.100.937.001.273.70***
假想观众3.320.785.001.0013.62***
社交焦虑2.880.885.001.00-4.57***
否定评价的担忧2.941.105.001.00-1.81
陌生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3.080.965.001.002.90**
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2.481.015.001.00-17.05***
学校疏离感2.040.513.891.00-29.77***
无意义感1.700.544.000.83-49.35***
无力感2.200.634.001.00-16.12***
无规范感1.890.714.001.00-28.71***
孤独感2.040.664.001.00-23.13***


注:*p<0.05,**p<0.01,***p<0.001。下同。
(三)回归分析与中介效应分析
分别以父亲直升机教养和母亲直升机教养为自变量, 学校疏离感为因变量,假想观众和社交焦虑为中介变量,将所有变量标准化,进行回归和中介效应分析。采用 Bootstrap法对中介作用进行检验,选用 PROCESS 4.0 中的Model 6,设置抽样次数为5000次,置信区间为95%
父亲直升机教养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在控制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类型、父亲受教育程度以及母亲受教育程度的条件下,父亲直升机教养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假想观众(β=0.23,p<0.001)、社交焦虑(β=0.13,p<0.001)、学校疏离感(β=0.12,p<0.001),假想观众显著正向预测社交焦虑(β=0.62,p<0.001)、学校疏离感(β=0.09,p<0.001),社交焦虑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学校疏离感(β=0.21,p<0.001)。
表2父亲直升机教育、假想观众、社交焦虑、学校疏离感模型检验结果(N=1103)
 

模型结果变量
假想观众社交焦虑学校疏离感
βtβtβt
预测变量       
父亲直升机教养 0.2310.15***0.135.92***0.128.81***
假想观众   0.6221.56***0.094.45***
社交焦虑     0.2111.54***
R2 0.120.380.36
F 15.47***61.17***50.08***

母亲直升机教养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在控制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类型、父亲受教育程度以及母亲受教育程度的条件下,母亲直升机教养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假想观众(β=0.34,p<0.001)、社交焦虑(β=0.20,p<0.001)、学校疏离感(β=0.14,p<0.001),假想观众显著正向预测社交焦虑(β=0.57,p<0.001)、学校疏离感(β=0.08,p<0.001),社交焦虑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学校疏离感(β=0.19,p<0.001)。
表3 母亲直升机教育、假想观众、社交焦虑、学校疏离感链式中介模型检验结果
 

模型结果变量
假想观众社交焦虑学校疏离感
βtβtβt
预测变量       
母亲直升机教养 0.3414.93***0.208.30***0.149.08***
假想观众   0.5719.13***0.083.63***
社交焦虑     0.1910.71***
R2 0.200.400.36
F 27.99***65.98***50.66***

父亲直升机教养中介效应分析见表4,结果显示,结果显示各路径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各路径中介效应显著。父亲直升机教养到学校疏离感的总效应值为0.20,直接效应值为0.12,总中介效应值为0.08,总中介效应值占总效应的40.00%。其中,假想观众在父亲直升机教养与学校疏离感之间中介效应值为0.02,占总效应的10.00%。社交焦虑在父亲直升机教养与学校疏离感之间中介效应值为0.03,占总效应的15.00%。假想观众和社交焦虑在父亲直升机教养与学校疏离感之间中介效应值为0.03,占总效应的15.00%。
           表 4 父亲直升机教养中介效应检验(N=1103)
 

路径效应值Bootstrap标准误Bootstrap95%置信区间效应占比(%)
下限上限
总效应0.200.010.170.22 
直接效应0.120.010.090.1560.00
间接效应0.080.010.060.0940.00
路径10.020.010.010.0310.00
路径20.030.010.020.0415.00
路径30.030.0040.020.0415.00
比较:路径1-路径2-0.010.01-0.020.01 


比较:路径1-路径2 -0.01 0.01 -0.02 0.01 
注:效应占比为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
路径1:父亲直升机教养→假想观众→学校疏离感
路径2:父亲直升机教养→社交焦虑→学校疏离感
路径3:父亲直升机教养→假想观众→社交焦虑→学校疏离感

图2 父亲直升机教养和初中生学校疏离感的中介模型图

母亲直升机教养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见表5,显示各路径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各路径中介效应显著。母亲直升机教养到学校疏离感的总效应值为0.24,直接效应值为0.14,总中介效应值为0.10,总中介效应值占总效应的41.67%。其中,假想观众在母亲直升机教养与学校疏离感之间中介效应值为0.02,占总效应的8.33%。社交焦虑在母亲直升机教养与学校疏离感之间中介效应值为0.04,占总效应的16.67%。假想观众和社交焦虑在母亲直升机教养与学校疏离感之间中介效应值为0.04,占总效应的16.67%。
                               表 5 母亲直升机教养中介效应检验(N=1103)
 

路径效应值Bootstrap标准误Bootstrap95%置信区间效应占比(%)
下限上限
总效应0.240.020.210.27 
直接效应0.140.020.110.1758.33
间接效应0.100.010.090.1241.67
路径10.020.010.010.048.33
路径20.040.010.030.0516.67
路径30.040.010.030.0516.67
比较:路径1-路径2-0.010.01-0.040.01 


比较:路径1-路径2 -0.01 0.01 -0.04 0.01 
注:效应占比为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
路径1:母亲直升机教养→假想观众→学校疏离感
路径2:母亲直升机教养→社交焦虑→学校疏离感
路径3:母亲直升机教养→假想观众→社交焦虑→学校疏离感

图3 母亲直升机教养和初中生学校疏离感的中介模型图

四、讨论
本研究发现,父母直升机教养与初中生学校疏离感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直升机教养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学校疏离感,即当初中生感知到的父母直升机教养水平越高时,其学校疏离感相对较高,该结论符合研究假设。
每当子女陷入困境时,父母总是第一时间立刻主动介入并替代其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子女因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自主能力难以得到充分锻炼与提升。当其置身于学校环境中,往往会因不知如何独立应对困难而产生消极情感,进而对学校环境感到疏离。直升机式父母惯于对子女提出高标准、严要求,热衷于为其设定明确的目标与规划,致力于让子女的发展符合自己预期。
假想观众在父母直升机教养对初中生学校疏离感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在消极教养方式的影响下,青春期个体往往过度想象非现实的场景,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在假想观众中的形象,而忽视实际的人际交往互动,这种忽视会导致个体对周围人以及周围环境产生疏离感[1]。
父母直升机教养通过社交焦虑间接地影响了初中生学校疏离感。情绪安全理论强调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利于构建亲子间的亲密联结,导致个体情绪安全感匮乏,个体需要消耗大量资源来弥补这种缺失,进而限制其在其他领域的积极探索[19]。长期如此个体会因缺乏足够的机会去锻炼和提升自身能力,例如人际交往能力不足,而陷入不安与焦虑等消极情绪之中[20]。
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以及自我觉察的双因素理论发现:直升机式父母的过度干预与过分保护会对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假想观众正是自我同一性发展中的产物,因此,直升机教养模式下的中学生常表现出高水平的假想观众。他们往往过度在意虚构“观众”的看法及评价,担忧自己言行举止遭到他人嘲笑或拒绝,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得拘谨、退缩,逐渐逃避社交环境,从而加剧社交焦虑程度。持续的社交焦虑导致初中生对人际交往厌烦,对社交活动选择回避。在学校环境中,他们常感受到被支配、控制,常体验到孤独、无助等负面情绪,进而在学校中产生强烈疏离感。
五、教育建议
本研究探讨了初中生学校疏离感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基于研究结果,结合生态系统理论、积极心理学等,从以下几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以缓解初中生学校疏离感,从而帮助初中生健康发展。
(一)改善父母直升机教养行为,降低初中生学校疏离感
直升机式父母通常给予子女高度密集的支持与投入,包括经济支持、情感关怀、时间陪伴等。这种过度投入源于对子女的高期望,父母希望通过全方位的支持助力子女取得优异成绩。然而,父母应合理调整期望值,避免过量投入,以减轻子女的心理压力。父母期望影响着子女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父母需避免投射性期望及不切实际的高期望。要基于子女实际情况及自身特点,在充分尊重子女意愿的前提下,协助其设定既具挑战性又具有可行性的目标,减少因期望不当而造成的额外心理负担。
(二)正确认识假想观众,降低初中生学校疏离感 
假想观众是初中生发展过程中的普遍心理现象,即认为自己是众人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活动与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理性看待假想观众现象。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剧。比如,鉴于研究结果表明女生假想观众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可以创作女生因过于在意在他人评价而导致容貌焦虑或社交焦虑的情境。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看待他人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通过缓解社交焦虑,降低初中生学校疏离感
当初中生在社交互动中感到不安与焦虑时,往往会持续性质疑自我、不断内耗。倘若社交失败,个体会将责任归咎于自身,从而产生自卑、抑郁等负面情绪。一方面,初中生要以平和心态面对社交,并接纳自己在社交互动中的表现,避免因小失误或问题而自我否定。要善于挖掘自身闪光点,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享受人际交往,避免自我内耗。另一方面,初中生应认识到社交的真正意义,学会拒绝无效社交。社交并非单纯的构建人际脉络,而是在相互尊重、支持理解的基础上共同探索、携手成长。
参考文献
[1]杜岸政,滑茜斐,田丰. 初中生亲子亲合对学校疏离感的影响:假想观众的中介作用 [J]. 心理研究, 2021, 14 (4): 369-374.
[2]Caterina B ,Luana S ,Federica T , et al. School alien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role of learned helplessness and mastery orientation. [J]. School psychology (Washington, D.C.), 2020, 36 (1): 
[3]邓琳双,郑雪,杨帮琰,等. 人格与青少年疏离感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 20 (05): 692-696.
[4]LeMoyne T ,Buchanan T . DOES “HOVERING” MATTER? HELICOPTER PARENTING AND ITS EFFECT ON WELL-BEING [J]. Sociological Spectrum, 2011, 31 (4): 399-418.
[5]韩笑,姚本先. 中学生学校疏离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C]中国心理学会. 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11: 599-600. 
[6]Ercan K ,Faruk ? ? . Parental Attachment and Adolescents' Perception of School Alienation: The Mediation Role of Self-Esteem and Adjustment. [J].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6, 150 (4): 405-21.
[7]Elkind, D., & Bowen, R. Imaginary audience behavio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79,15(1), 38-44.
[8]Yao S ,ShanPing C ,LiPing L . The role of peer relationships and flow experien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social anxiety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J]. BMC psychology, 2023, 11 (1): 428-428. 
[9]Clark, D. M., & Wells, A.. A cognitive model of social phobia.In R. G. Heimberg, M. R. Liebowitz, D. A. Hope, & F. R. Schneier (Eds.), Social phobia: Diagnosis,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pp. 69-93).[J] New York: Guilford Press.995,69-93.
[10]Rousseau S ,Scharf M . “I will guide you” The indirect between overparenting and young adults? adjustment [J]. Psychiatry Research, 2015, 228 (3): 826-834. 
[11]郭春涵. 大学生自我中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 [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9, 17 (4): 546-552.
[12]夏良伟,杨娟,姚树桥. 城市青少年焦虑症状的人际易感性-应激模型:多时段追踪研究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 24 (03): 488-490+494.
[13]郭菲,雷雳. 初中生假想观众、个人神话与其互联网社交的关系 [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 25 (4): 43-49+62.
[14]刘勇,马东华,杜雨来,等. 囤积行为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社会排斥、归属受挫和累赘感知的多重序列中介作用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1, 29 (5): 1050-1054+1059. 
[15]倪凤琨. 中学生学校疏离感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 河南大学, 2005. 
[16]Odenweller G K ,Booth-Butterfield M ,Weber K . Investigating Helicopter Parenting, Family Environments, and Relational Outcomes for Millennials [J]. Communication Studies, 2014, 65 (4): 407-425.
[17]刘建榕,李林. 福州市区某校93名高中生自我中心状况的初步调查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 (7): 461-463.
[18]朱海东,刘云艳,陈蔚. 中学生依恋情结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J]. 教学与管理, 2010, (30) 34-35. 
[19]Harold T G ,Shelton H K ,Goeke‐Morey C M , et al. Marital Conflict, Child Emotional Security about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Child Adjustment [J]. Social Development, 2004, 13 (3): 350-376.
[20]李艳华,钟佑洁,黄海宁. 父母冲突和儿童社交焦虑:情绪安全感的中介作用 [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 25 (9): 1403-1407.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