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高中生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学业压力的关系: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

   高中生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学业压力的关系: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

万飘(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施雨桐(上饶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上饶 334000)施霞(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

摘要:采用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 反刍思维量表和简式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问卷对818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探究中学生不确定性容忍度和学业压力的关系,揭示反刍思维在二者间的中介机制。结果显示:(1)高中生的学业压力、反刍思维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在性别和年级两个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2)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反刍思维及学业压力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3)反刍思维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学业压力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学业压力存在重要影响,通过对高中生认知模式的引导,减少反刍思维,可有效缓解高中生的学业压力。
关键词: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反刍思维;学业压力;高中生

  一、引言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保健能力,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力度,是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1]。然而从环境来看,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奠定了“僧多粥少”的竞争基调,“内卷”之风的兴起无疑加剧了环境中的竞争氛围。从个体自身来看,高中生正处于被称为“暴风骤雨期”的青春期,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他们此时需要通过探索和投入来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概念既不清晰也不稳定,容易受到班级中学业社会比较的影响,导致学业压力增加[2]。故学业压力历来都是热门话题。基于此,本研究探究了学业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制,为高中生提供减轻压力的应对之法,也为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学业压力是指由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刺激事件引起的心理负担与紧张[3]。已有研究发现不确定性容忍度低的学生往往伴随着认知的不灵活,难以充分考虑各种选择以应对不同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受到学业压力的困扰[4]。Dugas等将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定义为对不确定性情境或事件进行感知、解释和反应的认知偏差,它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5]。大量研究指出,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会影响个体的信息加工,无法忍受不确定水平高者会倾向于将模糊性事件视为威胁,对不确定性持消极态度,并预期出现消极的结果,认为自身无法应对不确定性情境[6-8]。压力的认知-现象学-相互作用CPT(cognitive-phenomenological-transactional,CPT)理论模型提出,压力源与行为反应的中间过程为初评价和次评价,初评价评估事件的危害性;次评价评估自身应对资源;认为自身无法应对环境需求的个体会产生压力,反之,则可以有效地适应环境[9]。根据该理论模型,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水平高的学生在初评价中对学习情境中模糊事件的危害性评价会高于实际水平,加之在次评价中认为自身却乏应对不确定性情境的资源致使学业压力的上升。  

  为了减压,采取不恰当的应对方式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反刍思维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和消极的思维方式,表现为遇到痛苦情绪时反复思考情绪本身、产生情绪的原因和各种可能的不良后果,而不进行积极的问题解决[10]。个体-环境匹配理论认为压力后果的形成通常受到环境中压力性事件和个体应对方式的交互影响[11]。反刍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应对方式,专注于消极情绪,会激活各种消极的认知(如消极的归因方式、消极的偏见思维和消极记忆),注意力和行为功能受损,导致解决问题缺陷[12-13],采用这种应对方式的学生不仅不会缓解学业压力,反而会导致学业压力的增加。他们容易陷入自我怀疑、自我深思从而逐渐降低对社会支持的感知,导致对学业压力的感知更为敏感[14-15]。有研究也发现反刍思维能够加强负性生活事件(如考试失败、人际冲突等)对初中生的消极影响, 让他们在面对学业问题时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从而加剧学业压力[16]。然而,以往探讨反刍思维对学业压力预测情况的研究多针对成年人,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研究略显薄弱,故本研究探讨高中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反刍思维对学业压力的预测情况[17]。

   大量研究发现,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是维持消极情绪的重要影响因素[18-19]。根据 Nolen-Hoeksema[10]提出的反应风格理论,反刍思维是对消极情绪的沉思,是一种情绪调节策略,所以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水平高的学生更有可能产生反刍思维。一项以反刍思维作为中介变量的研究,通过问卷法调查了322名大学生,结果发现,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高者会增强反刍思维[20]。此外,一些研究也表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能够通过反刍这种负性认知模式导致一些消极后果(如抑郁、焦虑)[21-22]。但过去的研究并未深入探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反刍思维对学业压力的协同作用,而更多地关注二者对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的协同作用[23-24]。 

  综上,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水平高的学生,容易产生较多的消极情绪[25-26],进而可能产生应对消极情绪的反刍思维,反刍思维是一种个体过度自我关注、自我批评的应对方式,不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消极情绪的调节,导致学业压力的增加[27-28]。故本研究假设,反刍思维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学业压力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提供合理建议,为有效减轻高中生的学业压力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江西省上饶市某高中884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66份作答不完整问卷被剔除,最终有效问卷共 818份,有效率达 92.53%。被试的人口学变量分布情况见表1。

表3-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变量分布情况
变量分类频率百分比(%)
性别37245.5
44654.5
年级高一24730.2
高二27934.1
高三29235.7
是否独生子女70385.9
11514.1
家庭所在地农村38747.3
城镇43152.7
总计 818100.0


(二)研究工具
  1. 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
  采用徐家骏[3]等人编制的《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共21题。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得分愈高,表示学业压力水平愈高。Cronbachα 系数为0.87。
  2. 反刍思维量表
  采用Nolen-Hoeksema编制,我国学者韩秀[29]修订的《反刍思维量表(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RRS)》中文版测量反刍思维,共22题。量表采用Likert-4点计分,从1“从不”到4“总是”,得分愈高,表示反刍思维倾向愈高。Cronbachα 系数为0.93。
  3. 简式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问卷
  采用Freeston编制,黄仁辉[30]修订的《简式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问卷》中文版测量不确定性容忍度,共11题。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得分愈高,表示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水平愈高。Cronbachα 系数为0.92。
(三)统计分析
  使用 SPSS 软件 22.0 版本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性检验、差异检验和相关分析,使用PROCESS中的Model4检验中介效应。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 Harman 单因素检验法检验共同方法偏差。结果表明,共有10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解释了58.86%的变异,其中第一个因子解释了 28.71%的变异,低于 40%的临界值。因此,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差异检验
  从性别和年级这两个人口学变量对高中生学业压力的得分差异进行了比较。通过表2可知,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得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男生,p<0.05);反刍思维得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三<高一,p<0.01);学业压力得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三<高二,高三<高一, p<0.01)。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高中生各量表得分比较(M±SD)
人口学变量类别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反刍思维学业压力
性别2.61±0.832.15±0.552.49±0.61
2.46±0.852.11±0.562.55±0.61
t2.47*-1.061.38
年级高一2.62±0.852.20±0.582.56±0.59
高二2.54±0.832.14±0.562.60±0.59
高三2.44±0.862.05±0.532.41±0.62
F2.814.79**7.3**
LSD/高三<高一高三<高二,高三<高一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以下同。

   (三)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通过表3可知,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反刍思维呈显著正相关(r=0.61,p<0.01);与学业压力呈显著正相关(r=0.55,p<0.01);反刍思维与学业压力呈显著正相关(r=0.60,p<0.01)。                                                                  

表3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变量MSD123
1.学业压力2.520.611  
2.反刍思维2.130.560.60**1 
3.无法忍受不确定性2.530.850.55**0.61**1

  (四) 反刍思维的中介效应检验
  用Hayes编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中的Model4进行中介分析。通过表4可知,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学业压力的总效应显著(β=0.39,t=17.98,p<0.001);对反刍思维的正向预测效应显著(β=0.40,t=20.92,p<0.001);反刍思维对学业压力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0.46,t=11.76,p<0.001)。
  用Bootstrap法检验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设定样本量为5000,计算95%的置信区间。通过表5可知,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学业压力的直接效应显著95%CI=[0.16~0.26],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学业压力的间接效应显著95%CI=[0.15~0.22],反刍思维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学业压力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46%。  

表4 反刍思维的中介模型检验
回归方程 拟合指标 系数显著性
因变量自变量 RR2F βt
学业压力无法忍受不确定性 0.550.30323.37*** 0.3917.98***
反刍思维无法忍受不确定性 0.610.37437.53*** 0.4020.92***
学业压力反刍思维 0.640.41260.17*** 0.4611.76***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     0.218.44***

   

 

 

 

表5 基于Bootstrap的间接效应分解表

 效应值 BootBoot CIBoot CI 相对效应值
  标准误下限上限 (%)
总效应0.39 0.020.350.44 100%
直接效应0.21 0.030.160.26 54%
反刍思维的间接效应0.18 0.020.150.22 46%

  四、讨论
  研究发现,反刍思维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学业压力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验证了本文假设,中介效应量为46%。
  研究发现,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的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水平低于女性,符合以往的研究结果。女生相比于男生更加敏感细腻,在很多时候被认为要比男生遵守更多的规范和要求,面对同样的不确定情境,女生可能会感受到更多的威胁[31]。反刍思维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一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三年级,基本符合以往的研究结果[32],可能是由于高三学生的形式运算能力发展更好,认知控制能力更加完善,更可能发展出对自身情绪、想法的接纳行为和态度[33]。学业压力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三学生的学业压力水平明显更低,相对于高一、高二学生而言。有异于以往的研究[34],可能是由于取样时间的特殊,取样时间距离高考不到一个月,教师和父母在此时更重视调整学生应对高考的心态,学习任务相对减轻,并且高三学生经过三年学习,不仅认知能力不断发展,对压力的适应能力也在提高,应对压力的方式也在不断完善和成熟,故而学业压力更低。
  本研究发现,无法忍受不确定性能够正向预测学业压力,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35],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压力的CPT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认为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程度高的学生在评估不确定性事件时会高估其威胁性,坚信其会阻碍自身行为产生消极结果,在次评价时弱化解决问题和应对不确定性事件的信心,体验到更多的学业压力。这说明,通过改善高中生对不确定性的认知可以降低他们的学业压力负荷,引导他们与怀疑、不确定性和未知共存,理解不确定性的重要性将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有利于身心发展和心理健康。
  研究还发现,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学业压力,还能够通过反刍思维间接影响学业压力。即反刍思维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学业压力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学生的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水平越高,反刍思维倾向越高,导致学业压力的水平上升。注意过度参与和脱离困难理论认为,个体的注意力对威胁性刺激更为敏感,会更迅速地集中于威胁性刺激之上,投入过多的注意资源,造成注意的过度参与[36],同时也会导致注意力难以转移到非威胁刺激上,无法忍受确定性高的学生会更威胁性地解释模糊刺激,投入过多的注意力,妨碍注意脱离负面刺激,强化负面情绪体验[37],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增强自我洞察能力,学生很可能陷入对消极情绪的沉思当中,进行反刍[38]。然而反刍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消极情绪被放大并延续,还将抑制工具性行为去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业问题,一项研究表明与反刍者相比非反刍者对自己制定的课程计划更不满意,更不愿意去执行[39]。这也进一步支持了个体-环境匹配理论,压力后果的形成通常受到环境中压力性事件和个体应对方式的交互影响[11]。反刍思维会激活一系列负性的认知加工,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毫无疑问,陷入反刍的学生将面临学业压力和学业问题的增加。  
五、教育启示
  通过探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反刍思维和学业压力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缓解高中生学业压力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入手,家长和教师可以将自己应对不确定性事件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孩子,让孩子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引导孩子阅读和观看相关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对不确定性形成正确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培养孩子开放的心态,保持开放的心态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接纳不确定性和变化;帮助孩子学习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有更多应对的信心和控制感;重视孩子的人际交往和同伴关系,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对面对不确定性至关重要,他们的情感关怀,建议与帮助都有助于孩子应对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通过接纳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有效应对学业压力。
  另一方面,从反刍思维入手,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开展与反刍思维对应的心理健康课程和活动,让孩子认识到对消极情绪、负性事件的沉思是一种反刍,不仅无法帮助他们更好理解感受、解决问题,反而会导致问题解决的拖延,体验更大地消极情绪;引导孩子接纳自我“不好”的部分,不苛求事事完美,放弃能够控制一切的不合理信念;通过对反刍的正确认识,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反刍行为,接受不可逃避的现实,积极主动地解决学习问题,将促进学业压力的缓解,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2024-8-28]. http://gfffg8290593ad31745bdsqk0p6o0qo50c69vc.fgfy.sru.cwkeji.cn/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GWKT&dbname=GWKTW2017&filename=CJZY00GW5bd13e6a54b85f1eb8a60403&.
[2]卢宇宁,罗品超. 高中生班级环境和学业压力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J]. 心理研究, 2024, 17 (01): 69-77.
[3]徐嘉骏,曹静芳,崔立中,等. 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的初步编制 [J]. 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 (01): 68-69.
[4]Demirtas A S, Yildiz B. Hopelessness and perceived stres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J]. Dusunen Adam-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logical Sciences, 2019, 32(3): 259-267.
[5]Dugas M J, Schwartz A, Francis K. Brief report: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worry, and depression[J].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004, 28: 835-842.
[6]Dugas M J, Hedayati M, Karavidas A, et al.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vidence of biased recall and interpretations[J].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005, 29: 57-70.
[7]Lee J K, Orsillo S M, Roemer L, et al. Distress and avoidance in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with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nd worry[J].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2010, 39(2): 126-136.
[8]刘泱慧,位照国,刘铁榜.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起源、发展及研究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4, 28 (10): 796-800.
[9]韦有华,汤盛钦. 几种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及其评价 [J]. 心理科学, 1998, (05): 441-444.
[10]Nolen-Hoeksema S. Sex differences in unipolar depression: evidence and theory[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7, 101(2): 259.
[11]Hwang M-J, Kim B-R. Relationships among Attachment with Parents,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by College Students[J]. Journal of Families and Better Life, 2009, 27(2): 269-280.
[12]Lyubomirsky S, Tkach C. The consequences of dysphoric rumination[J]. Depressive rumination: Nature, theory and treatment, 2003: 21-41.
[13]来水木,韩秀,杨宏飞. 国外反刍思维研究综述 [J]. 应用心理学, 2009, 15 (01): 90-96.
[14]先家冀川,刘兵. 体育锻炼氛围对大学生学业压力的影响:反刍思维的中介效应[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报告(运动心理分会). 上海大学体育学院;, 2023: 3. 
[15]石建霞. 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及干预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23. 
[16]莫彤. 初中生学业焦虑与负性生活事件、反刍思维、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和干预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 2023.
[17]郭小瑜. 医学生正念水平、反刍思维、睡眠质量和学业倦怠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 山西医科大学, 2023. 
[18]李志勇,王大鹏,吴明证,等.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担忧、焦虑的关系:问题取向的中介作用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 23 (05): 808-811+814. 
[19]Robichaud M, Dugas M J, Conway M. Gender differences in worry and associated cognitive-behavioral variables[J].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003, 17(5): 501-516.
[20]Liao K Y H, Wei M.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he moderating and mediating roles of ruminat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11, 67(12): 1220-1239.
[21]Abdolpour G, Nasiri M, Mafakheri M, et a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of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general anxiety disorder: Investigation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rumination[J]. Iran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19, 24(4): 400-415.
[22]Satici B, Saricali M, Satici S A, et al.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nd mental wellbeing: Serial mediation by rumination and fear of COVID-19[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2022, 20(5): 2731-2742.
[23]Huang V, Yu M, Carleton R N, et al.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fuels depressive symptoms through rumination: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studies[J]. PloS one, 2019, 14(11): e0224865.
[24]de Jong-Meyer R, Beck B, Riede K. Relationships between rumination, worry,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nd cognitive belief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9, 46(4): 547-551.
[25]Boswell J F, Thompson‐Hollands J, Farchione T J, et al.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 common factor in the treatment of emotional disorders[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13, 69(6): 630-645.
[26]Chen C Y, Hong R Y.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moder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anxiety[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0, 49(1): 49-53.
[27]郭素然,伍新春. 反刍思维与心理健康(综述)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 25 (04): 314-318.
[28]Lyubomirsky S, Tucker K L, Caldwell N D, et al. Why ruminators are poor problem solvers: clues from the phenomenology of dysphoric rumina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9, 77(5): 1041.
[29]韩秀. 大学生反刍思维及其与完美主义、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浙江大学, 2010.
[30]黄仁辉. 不确定性容忍度对决策偏好的影响[D]. 江西师范大学, 2014.
[31]杨彩红. 幼儿园教师自尊、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焦虑情绪的关系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 2021. 
[32]陈庆平,赵丽霞,孙明月,等. 高中生反刍思维、惧怕否定评价心理及其对交往焦虑的影响 [J]. 西部素质教育, 2015, 1 (03): 82-83.
[33]安蕾,赵国祥. 高中生强迫思考倾向与抑郁状态:压力知觉的中介作用及不反应的调节作用 [J]. 心理科学, 2022, 45 (01): 41-46. 
[34]王亚可. 高中生学业压力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心理弹性、人格特质的中介作用[D]. 重庆师范大学, 2017.
[35]Li J, Zheng W, Liu L, et al. The effect of medical staff's professional identity on psychological stress during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The role of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nd adversity appraisal[J]. Acta psychologica, 2022, 227: 103605
.[36]Cisler J M, Koster E H W. Mechanisms of attentional biases towards threat in anxiety disorders: An integrative review[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10, 30(2): 203-216.
[37]Dieterich R, Endrass T, Kathmann N. Uncertainty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selective attention and sustained stimulus processing[J]. Cognitive, 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016, 16: 447-456.
[38]Watkins E, Baracaia S. Why do people ruminate in dysphoric mood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1, 30(5): 723-734.
[39]Ward A, Lyubomirsky S, Sousa L, et al. Can’t quite commit: Rumination and uncertainty[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3, 29(1): 96-107.

 

课题基金: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S202410416008)。

通讯地址:天津市双林街道河西区大沽南路1310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东区
邮编:300222
联系人电话:13607900704
邮箱:13607900704@163.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