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谈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初始访谈

谈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初始访谈 王亚杰 河北省任丘市第一中学 062550 摘要:本文从学校心理咨询的角度,对初始访谈进行了阐述,包括初始访谈的目的、主要内容以及在个人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建议和思考,希望与学校的心理老师共勉,共同为有困惑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关键词:心理咨询;学校;初始访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初始访谈作为心理咨询的第一步,对于后续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心理咨询中的“初始访谈”,是指咨询师与来访者首次接触,通过交谈,收集信息,进行双向评估的过程。这是咨访双方建立关系的开始,是来访者决定是否认准这个咨询师,以及咨询师决定是否接受这个来访者的关键期。本文从学校心理咨询的角度,对初始访谈做些粗浅的阐述(以下将心理咨询师称为心理老师,来访者称为学生)。 一、初始访谈的目的 初始访谈是帮我们心理老师建立专业信任的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第一次的接触其实是一个契机,让有困惑的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去接触到我们,了解到我们。这种跟心理老师建立起来的最初的信任感,是不太容易被打破的,因为这是学生亲自感受到的,是有对我们专业性的认可在里边的。初始访谈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和筛选。 初始访谈是评估的一个阶段,而且这种评估阶段是“双向”的评估,学生和老师要各自、并且共同决定,我们是不是要进入一段心理咨询的探索当中。对于心理老师来说,首先看学生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范畴,如果属于心理咨询范畴,要在了解其求助问题,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跟学生讲清楚咨询的设置,如时长,频率,保密及保密例外等。如果不是心理咨询的范畴,可能需要到专业的医院进行医疗排查。在我的工作中,曾经接触过有幻听、或是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甚至有轻生念头的学生,考虑到心理老师没有诊断的权利,只能评估,所以这样的情况是需要及时告知其不属于咨询范畴,需要到专业的医院进行医疗排查的。一般我也会突破保密原则,跟学生的班主任及家长联系,邀请其到心理咨询室,当面跟班主任及家长讲清楚心理卫生教育的内容,当然同步也处理了病耻感,考虑到家长对精神科的不了解,会有病耻感或者他人的评价等各种各样的担心,会拒绝医疗排查,一般我会说:“听起来您认为要去医院做医疗排查是件很可怕、很糟糕的事情,但是目前孩子的问题,单纯地通过心理咨询,恐怕不能帮到孩子,如果不处理的话,不知道会向哪个角度发展,当下去医疗是最稳妥的了。我的建议是这样的,你们可以商量一下。我知道去专业医院排查,对你们来说一时是蛮难接受的,但是现在的情况排查一下是很有必要的,不然这种情况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是不太稳妥的,我们先去医疗排查,回头再看下在心理咨询的维度我们能协助做些什么。”其实那一步跨出去,对家长和孩子来说真的是很难的,作为心理老师,我们需要温和有力地去跟家长传达出来医疗排查的必要性,可能他才有勇气去做这件事情,而拖延在当下,回避不去医疗排查,可能会延误病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显然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合适的。我们能接纳住他们扭曲的,甚至是防御的方式,还用涵容的方式来对待他。然后在我们能开展的工作范围内再开展工作,这样才是真正的助人。 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他接触心理老师,了解心理咨询的机会,我们彼此都不是很了解,需要有这么一个机会了解彼此,才能初步判断是否合适在一起工作。对于心理老师来说,也需要判断是否适合自己,是否需要转介绍给自己认识的觉得比较适合的其他老师。 二、初始访谈的主要内容 1. 咨询动机 在初始访谈当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知道学生为什么要来做咨询?是什么导致了他的问题?问题又是如何维持至今的?这些都涉及到学生的咨询动机。很多时候动机的特点和它的强度决定了学生是否会和心理老师进行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咨询。所以尤其要注意当前来咨询的学生有不合理的咨询期待时,我们如何开展工作。比如有的学生会期待老师给自己很多的建议和方法,去应对现实生活当中的困难;或者有的学生会期待通过简简单单的一次咨询,就能解决掉他所有的不良症状……这些其实都是都是通过一两次的心理咨询做不到的。一般我在初始访谈后,会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到底要不要接受心理咨询?在我的心理咨询室里,我不会主动劝学生前来咨询,甚至有时候会主动让他回去思考一下,也可以跟父母商量一下。我也会跟他说这是一个慎重的决定,有些议题可能谈几次给他带来多大的帮助是很难的,咨询一旦开始,是需要付出时间精力的,他要慎重地回去考虑一下,想好了再来跟老师联系。因为直面自己的困难是不容易的,主动权是给学生的,这是一个站在服务对象的利益的双向提醒。如果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学生决定来找我做心理咨询,那他的咨询动力一定程度上就已经被调动了起来,可以顺利地进入到接下来的咨询进程。 2.建立关系 在初始访谈阶段,运用我们自身的专业能力传达出专业自信,赢得学生的信任对于接下来的正式咨询是至关重要的。在我所使用的认知行为疗法这个流派里,更加强调咨询同盟的重要性,好的关系本身也是疗愈的一部分。初始访谈作为咨询的起始端,它为将来的互动创建并传达规则,这对于建立有成效的咨访关系是很有帮助的[1]。通常来咨询的学生并不知道怎样在咨询当中当一个好的合作者,所以来教他们怎样从心理咨询得到最大的收获,也是初始访谈的工作内容之一。 总之,与学生尽力联结并创造可信度是保证进入到正式咨询的必要因素,有时初始访谈也被认为是一个邀请,邀请来访谈的学生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心理老师的用心倾听,适度共情,来让学生知道你正在尽力理解他。这样做的同时无疑建立起了信任关系。 3.收集信息,做出评估 要充分收集与学生困扰相关的学习、人际交往、成长经历、适应性的应对策略等相关的信息,做出评估。 4.注入希望,做出总结 lazarus认为初始访谈的任务之一是注入希望。当来访者遇到他认为的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可以理解自己的咨询师时,他们便找到了一线希望。初始访谈的目标是“找到来访者的痛处和失望,同时引导来访者在此基础上强化参与治疗的动机”[2]。在学校的初始访谈中也是如此,面对学生的困扰,我会从寻找资源的角度去共情,给他们以被看见的肯定:“听你说了这么多,我体会到这段时间你特别不容易,你是怎么坚持到现在的?”或者“如果有一天,你变成你希望的样子,你会发现生活有哪些变化?”他们会很吃惊地发现自己的资源,找到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我会在这样的时机下,对今天的访谈做一个小结,简单指出未来通过心理心理可以工作的方向,征求学生意见是否开始正式咨询。 三、实践工作中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1.初始访谈从无到有的尝试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重点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学习时间相对很紧张,在这种情况中,我曾经尝试过不做初始访谈,直接就切到正式咨询,但是工作中曾发现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不清晰,对期待达到的目标不是通过心理咨询可以达到的,或者在一次咨询的后期出现了超出心理咨询范畴需要医疗排查的部分……所以在尝试一年之后,我果断地实行先要做初始访谈,然后再进入正式咨询。在尝试中发现初始访谈是其实是有设置的一个谈话,在访谈里先跟学生讲清楚,可能他对心理咨询理解的更到位一点,反而更能进入到咨询里。所以我还是建议要花时间来做一做初始访谈,这样也避免了把咨询做成一个普通的聊天。哪怕前来的学生当下的动力不强,也要因为他这次来跟我靠近了,我告诉他咨询是什么样子,以后想起来需要帮助时会再过来,心理咨询室也会成为他求助的一扇窗,而不是断了他的念想,这样也有效地预防了危机事件的发生。 2.初始访谈不是心理咨询,只是正式咨询前一次很重要的沟通 初始访谈是一个有结构,有设置的谈话,不是正式的心理咨询。如果把初始访谈做成了咨询,界限就已经不清晰了。界限只提供设置内的协助,只做初始访谈该做的事情,超出初始访谈以外的事情不能做。比如深度共情是不能做的,但是浅层共情要做,要去支持他,目的是为了很好地完成评估,而不是为了共情到他心灵深处,让更多的情绪出来,无法收场。 3.初始访谈虽有限制,但不乏温度 初始访谈是有一定限制的,如责任的限制,中立客观,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会如实地告诉学生;角色的限制,作为心理助人者,我不能帮他去做什么事情;时间的限制,一般在20-25分钟,为了节约初始访谈的时间,我校的心理老师会在心理健康课上为学生做好心理咨询的相关科普,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及保密例外等。还有诸如行为上的限制、过程的限制等。虽然这些看起来有些冰冷,但其实初始访谈也是有温度的,心理老师也会将温暖、真诚、接纳、尊重、欣赏的态度贯穿其中的。如面对孩子不上学,家长前来求助的,做初始访谈,要求老师上门服务时,我会说“我知道你孩子不上学,你很担心,但是我们的专业伦理是不能这样做的,而且有很多事件我们也看到了上门不能很好地帮到你。”面对怕耽误学习时间不愿继续的学生,我也会真诚地表达“我知道你很担心花费时间过来会影响学习,我是可以接纳你当下用你自己的需要去做这样的选择的,而且老师是不会去评价你的这个部分的,也不会强迫你,我会尊重你的自主选择。不管怎样,你今天来做一个专业的询问,这是很好的,以后你觉得需要的话还可以过来。”在我看来,在初始访谈中,表达限制的同时,也传递出专业姿态,一定程度上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咨询动力的,即使不能马上转入正式咨询,以后也会是他可以想到的一个求助途径。 4.初始访谈也需要提前预约 对于心理老师和遇到困惑的学生而言,预约是为了双方都要有一个准备的,提前告知了时间限制,学生就会提前想好如何在短时间内表达清楚自己的问题,而不会在一个问题上面面俱到而忽视其它,老师也是需要有一个准备的,由平时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这样的话双方都是严谨的,重视的,我们在这个层面上一起工作,20--25分钟一定是高效的。 5.真正的助人是帮助他成长,而不是替代他成长 这一点源于我曾经接到的一个求助热线,一位在外地的姐姐曾紧急求助说自己的弟弟是我们学校的学生,要跳河,这看起来是一个危机事件,我当时并没有马上启动危机干预的进程,而是告诉这位姐姐当下最紧急的是让她赶紧联系警察,确保弟弟的安全,等危机解除后,再打电话过来看看我们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协助的是什么。因为在我看来:真的帮她,不是替代她去成长,而是帮她知道在这个情境下,可以做什么,有哪些资源是可以调动的,她需要学会在那样的情境下,怎么稳定下来,怎么办,让她积累经验。如果我去给她打电话,去帮她,就剥夺了她自己学习成长的机会。 以上是我十几年的心理老师生涯中摸索出的关于正式心理咨询前初始访谈的一些经验看法。初始访谈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通过初始访谈,心理老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前来求助的学生的问题和需求,提高他的咨询动力,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咨询计划,为求助者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Armstrong. P..Opening gambits: the first session of psychotherapy [M].Northvale ,New Jersey: Jason Aronson Inc.2000,13-17. [2]Susan Lukas.心理治疗中的首次访谈[M].邵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11. [3]张爱萍.心理动力取向咨询初始访谈的质性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6. [4]https://zhuanlan.zhihu.com/p/141035571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