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交叠影响域理论视角下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校社区共育策略

交叠影响域理论视角下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校社区共育策略

吴际

(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摘要:中学阶段是人类走向生理和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复杂发展特点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家校社区各司其职、互相交流,引领家长提升,促进家长主动参与,以及整合资源,提升合作水平等家校社区共育策略,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交叠影响域 中学生 家校合作

中学阶段是人类走向生理和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这一阶段也显得尤其重要。然而中学生心理上的复杂变化很容易被教育者忽视,当极端心理事件出现才引起各方关注,这是极其被动且非常不合适的。要防患于未然,就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作用,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积极主动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护航。

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家校社区合作

(一)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

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历程中的“疾风怒涛”期,具有一些典型的发展特点。中学生在这一阶段认知能力发展迅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也逐渐增强,同时面临着身体的巨变,生理发展走向成熟,但心理的发展相对落后,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也正是在这种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中学生的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表现出过渡性的特点;同时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日益复杂,不再轻易的表露自己,表现出闭锁性;此外,中学生成人感和自尊心增强,但实际上又不具有独立的地位,心理不够稳定,情绪容易出现较大的波动,表现出动荡性的特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过渡性、闭锁性和动荡性的特点使他们可能面临复杂的心理问题[1],而心理健康的恶化可能导致严重的现实问题,如校园欺凌、厌学、焦虑、抑郁等。

最近一项关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大型测评显示[2],10岁和15岁青少年群体的学习成绩与毅力、好奇心密切相关;10岁至15岁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呈上升趋势,但乐观、抗压能力得分高的学生考试焦虑程度较低。10岁学生(小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心理幸福感以及社会情感能力明显高于15岁学生(中学生),这一数据在15岁至18岁学生身上又出现“触底反弹”的情况,即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态势。该结果一方面表明心理健康状况(毅力、好奇心、乐观和抗压能力等)与学习成绩和学习状态(考试焦虑)紧密关联。另一方面凸显了较之小学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为复杂。值得注意的是,该测评结果还显示,当15岁学生的信任感、合作、活力等因素获得改善(得分提高),能够有效减轻其校园欺凌行为,并获得幸福感的提升。该结果表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能够带来良好的附加效果。

(二)家校社区合作的必要性

中学生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过渡性、闭锁性和动荡性等特点,在这种复杂发展特点的底色上,也更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这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通力合作。

家庭和社区是中学生在学校之外获得支持的重要来源。一方面,家长是中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中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亲子关系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3]。同时,在“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的作用变得更为凸显,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在中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权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中学生置身于家庭中,家庭又嵌入在社区中,社区的环境、文化、氛围及其相关活动的开展状况等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学生的发展。在过去的研究和实践中,家庭的作用常常被轻视。很多家长也认为,教育和培养人的责任在学校,往往忽略自身在中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社区的力量在相关研究和实践中更是显得可有可无,这是错误的观念。试想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如果找不到情绪宣泄的出口和心理支持力量,那么他就可能把内在的情绪发泄在自己身上,从而导致自残自伤的极端行为,而家庭、学校或社区,哪怕有一方能够给予支持,他便可以获得缓解。如果家庭、学校和社区形成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提供心理援助和辅导,这个处于心理困境的中学生就可能迅速摆脱困扰,从而恢复良好的状态。

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不能单纯依靠学校,应将家庭和社区的力量同时纳入,构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家校社区共育的合力,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促进其发展。

二、交叠影响域理论视角下的家校社区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校合作”在我国开始受到关注与重视,在先进的教育理论影响下,近年来逐步转为“家校社区合作”,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实践。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者爱普斯坦(Joyce L. Epstein)认为“家校分离”的学校往往“视孩子为学生”,而“家校合作”的学校则“视学生为孩子”。也就是说,如果学校仅仅把将孩子视为学生,认为家庭应该尽自己的责任,而反过来家庭也期望学校能够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那么家庭和学校的功能可以说是分离的。如果学校和家庭都把学生视为孩子,他们将处于一个伙伴共同体当中,是合作者,合力为孩子的发展创造条件。爱普斯坦进一步倡导把家校合作的范围扩展到社区,创立了“交叠影响域理论” (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 [4]。该理论指出,家校合作实际上应该是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协同与合作,三者可以分开作用于青少年的发展,也可以产生叠加影响。这种影响是交叠且不断累积的,能够持续地作用于不同年龄、年级段的学生。因此,要充分发挥三者的影响力,使之共同承担青少年成长的责任,真正的实现沟通协作育人。

根据“交叠影响域理论”,家校社区合作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单独或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即一方面家庭、学校和社区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其功能,另一方面,家庭、学校和社区形成伙伴关系,帮助、指导、引领学生的发展,共同解决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下面将基于此进一步探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校社区共育策略。

三、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校社区共育策略

过去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学校为主导,开展各种形式的课程和辅导活动,但对家庭和社区作用的强调不足,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采取怎样的家校社区合作策略也有待探索。在“交叠影响域理论”视角下,家校社区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从简单的合作到建立深层次的共育机制,从促进家校社区各司其职、互相交流,到形成引领家长提升以及家长主动参与的家校社区合作,再到整合资源,进一步提升合作水平,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共育策略。

(一)家校社区各司其职、互相交流

家庭、学校和社区应该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其在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中的作用。学校应该为中学生营造尊重、友好的校园氛围,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辅导,如自我意识辅导、性心理辅导、与异性交往的辅导等,以帮助他们应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困扰。家庭应该为中学生创造温馨、理解的家庭氛围,家长应主动了解学生发展规律,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尤其是沟通交流、换位思考、正面管教等技巧,为中学生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社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心理和文化氛围,构建儿童友好型社区,并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心理健康公益宣传活动等。

同时,家庭、学校和社区还应互相交流,定期开展教师、家长、社区相关人员相互联系的活动,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及时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动态,可以视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轻重程度采用书面通知、电话、手机app、微信(QQ)、联系卡等不同的方式及时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信息互通。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通报班级整体的心理健康近况,班主任定期进行家访,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引领家长提升的家校社区合作

在家庭、学校、社区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学校和社区应引领家长的提升,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学校不仅具备学科教育的优势,教师在长期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积累了沟通和交流的经验。而社区也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社区活动室、社区图书馆以及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学校和社区应主动发挥对家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帮助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技巧,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可以采取以学校为主导或以社区为主导的形式。

以学校为主导的形式,可以由学校通过多种渠道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指导,如定期开展家长学校,通过专题培训,微讲座、微视频、微课等形式指导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向家长提供辅助学习资料,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推送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小技巧及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等。

以社区为主导可以采取社区、社团或市场主导的形式。分别由社区、社团(包括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民营教育机构等组织为家庭提供指导和支持,如将心理健康教育嵌入社区亲子活动中(社区游戏、社区阅读等),由社团或社区组织假日学校活动,以及由民营教育机构开展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公益讲座等。

(三)促进家长主动参与的家校社区共育

当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家长主动参与才能成为可能。应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和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事务中,提高家长参与的层次,进一步提升家校社区合作的水平。家长主动参与可以分为家庭为本的参与、学校为本的参与以及社区为本的参与。

家庭为本的参与是指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包括:(1)协助子女学习:家长应参与到学生学习计划的制定、家庭作业的完成等学习活动中。中学生的课业日益繁重,家长的参与能够增进亲子沟通,缓解学业压力,家长还能适时给予中学生积极心态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2)成为孩子的榜样:家长应保持积极乐观、情绪稳定、意志坚定的状态,以成为孩子的榜样。中学生逻辑思维快速发展,善于思考,情绪情感丰富,是心理健康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会被中学生效仿,并形成积极的榜样效应。(3)提高参与意识:家长还应积极主动参与中学生的班会、入团仪式、毕业典礼等活动,感受他们的内心体验和成长变化,增强共情,巩固亲子关系。

学校为本的参与指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包括:(1)家长为学校服务:学校可以通过招募,组织家长志愿者帮助和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招募具有相关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家长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补充力量。(2)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应鼓励家长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教学评估等工作中,为资源的开发提供案例,为教学评估提供多元化的评估视角。(3)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组建家长委员会,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心理氛围建设和改善的相关工作。

社区为本的参与指家长参与到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支持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社区可以吸纳家长志愿者参与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如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心理健康科普公众号的建设、社区儿童沟通平台的搭建等,让青少年可以在社区内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熏陶,同时充分融入社区同龄人的社交网络,获得朋辈支持。

(四)整合资源,提升合作水平

学校和社区应主动整合资源,进一步提升合作水平。一方面,学校可以吸纳包括社区人员在内的多元化成员构成的家长委员会,共同组织相关活动和进行决策;也可选派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支持社区委员会,开展社区公益心理辅导活动;学校还可以借助社区的场地、人员等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等;另一方面,社区也可以主动与学校合作,邀请教师到社区进行宣讲,邀请学生在社区内开展团体互动游戏等。此外,家校社区合作还可以依托于政府机构或社团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项目来开展,实现学校和社区的深度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社区合作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双减”实施触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深度关注以及相关研究发现社区元素的作用被大大低估,无不启示我们去思考如何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力量进行整合以发挥协同育人的最大效果。本文仅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基本观点提供了一些可能的实践策略,对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分析和实践验证,以及如何因地制宜进行资源整合等问题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注: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双减”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的统合干预研究(2021ZJY1227)研究成果。

 

[1]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2] 袁振国, 黄忠敬, 李婧娟, 张静. 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21;39(9).

[3] 王旭, 刘衍玲, 林杰, 刘传星, 魏灵真, 邱涵宇. 亲子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38(2):263-71.

[4] Epstein J.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Student Economy Edition: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1.

 

通讯地址: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北湖北路6号

联系人:吴际

联系方式:18697960053

邮箱:wushudiandian@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