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术空间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累积生态风险对儿童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综述

累积生态风险对儿童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综述

张颖1 肖甜2

1.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

2.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在当代教育研究中,学生学业成就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学业成就不仅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教育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文章探索了累积生态风险对儿童学业成就的显著破坏性影响,指出家庭经济困难、父母教育水平、家庭支持与情感关系、学校教学质量、师生关系、社区与宏观风险因素等均是影响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挖掘能够成为学业成就的保护因素,减轻累积生态风险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累积生态风险;生态系统理论;儿童;学业成就

一、引言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教育部明确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强调了通过教育信息化和提高教师质量来实现教育公平,以及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该文件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学业成就作为评估学龄儿童发展的关键指标,不仅反映了个体的学习成果,也是衡量教育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累积生态风险对儿童学业成就的潜在影响仍是一个重要挑战。

累积生态风险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持续暴露于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层面的不利环境因素,这些风险会随时间不断累积并产生叠加的消极影响[1]。为了更好地理解儿童在面对多重风险时的适应状况,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该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认为儿童的发展同时受到微观系统(如家庭、学校)、中观系统(如社区)、宏观系统(如社会政策与文化)等多层生态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2]。不同生态层面的因素相互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复杂生态系统。

本文将基于累积生态风险理论和相关实证研究,分析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生态风险因素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最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政策干预减轻累积生态风险对儿童学业成就的负面影响。

二、累积生态风险因素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累积生态风险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多元过程,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其影响因素涉及家庭、学校、社区及宏观政策等多个层面。本文将着重从家庭、学校及社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家庭风险因素

家庭环境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是教育和发展心理学领域长期关注的重点。大量研究表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与儿童的学业成就密切相关。SES反映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包括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水平、家庭收入等。邓小平等人的元分析发现,家庭SES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总体而言,来自低SES家庭的儿童往往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和资源匮乏,这种不利环境限制了他们获得良好教育支持的机会,从而影响学业表现。此外,家庭能够提供的文化资本(如父母的教育水平)对孩子的学业进步也有重要作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通常对孩子抱有较高的学业期望,并投入更多教育资源,这种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子女的学业成就。

除了客观的社会经济背景,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儿童的学业发展。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对孩子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4]。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会塑造儿童的责任感、独立性和学习动机等品质,从而影响其学业表现。研究发现,温暖支持型的教养方式与学生成绩的提高显著相关,而消极、拒绝型的教养方式则会削弱儿童的学习主动性[5]。例如,过度严格管控或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可能抑制孩子自主性的发展,而一味强调成绩和奖励、忽视学习过程的做法也可能对孩子的学习动力产生负面影响。相反,如果父母在给予孩子明确期望的同时尊重其自主性,并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不利家庭因素对学业的负面影响。

积极的家庭参与和支持也是促进儿童学业成功的重要保护因素。家长通过学业指导、行为监督、亲子互动等方式参与子女教育,对学业成就产生直接影响。谢曼英等人的研究指出,恰当的家长参与行为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而过度干预或控制则可能产生负面影响[6]。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学习上的鼓励与支持、与孩子积极沟通学校情况等,都有利于提升其学业表现。同时,家庭情感支持能够增强儿童的自信和学习动力,进而促进学业成就[7]。相反,如果家庭中长期存在冲突、不和谐等负面氛围,则会分散儿童对学习的注意力,削弱其学习积极性[8]。

需要强调的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并非只面临某一单一的家庭风险因素,而是可能同时遭遇多种家庭层面的不利因素。这些风险共同出现时会对儿童学业产生协同的负面作用。有报告显示,约41%的儿童同时面临1~2种家庭风险因素,另有20%的儿童同时面临3种及以上的家庭风险[9]。相比于单一风险,累积的家庭风险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儿童的长期学业结果。亚历克斯(Alex)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早年暴露于多个家庭风险因素会显著增加其学业失败的风险[10]。美国的一项纵向追踪研究进一步发现,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中有约40%~64%可以由其所经历的累积家庭风险因素来解释[11]。因此,在理解家庭因素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时,不仅要关注单一因素,更需全面考虑家庭环境中多重风险因素的交互作用。

(二)学校风险因素

学校环境中的风险和支持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教学质量是学校层面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核心因素之一。苏杰纳(Sudjana)指出,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12]。优秀的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有效的教学方法、良好的个人素养以及管理课堂的能力。高质量的教学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尤其在数学、科学等科目上),还能够长远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批判性思维。乌诺(Uno)和努尔丁(Nurdin)提出了衡量有效教学的七项指标,包括课程内容的组织、沟通能力、对教学主题的掌握程度、对学习者的态度、价值观引领、公平性以及教学灵活性等方面[13]。这些指标为评估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具体依据,也反映出良好教学实践的多维特征。此外,采用多媒体资源、互动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表现。

其次,师生关系对儿童也尤为重要。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感。罗达尔(Roorda)等人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支持的感知与学业成就呈正相关[14]。戴维斯(Davis)等人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支持与学术成就密切相关[15]。此外,王国霞等人的元分析发现,教师提供自主支持的行为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动机和学业参与度,进而提高其学业成就[16]。由此可见,积极的师生互动和情感联结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从而为学业成功奠定基础。

学校资源同样对学业成就起到重要作用。充足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和现代化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格林沃尔德(Greenwald)等人的元分析表明,学校资源与学生成绩呈正相关[17]。霍尔姆松德(Holmlund)等人的研究指出,生均经费增加对英语、数学和科学成绩有显著正向影响,支出每增加1000英镑,成绩标准化考试分数提高0.04至0.05个标准差[18]。尼科莱特(Nicoletti)等人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论,学校生均经费增加显著提升考试成绩,每个学生的支出增加1000英镑,考试分数的标准差大约增加了6%[19]。虽然不同研究对具体数值的估计有所差异,但总体结论一致,即充足的经费投入和教育资源改善能够为学生创造更有利的学习条件,从而促进学业成就。

此外,学校氛围也对学业成就产生重要影响。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业成就。积极的学校氛围是指在学校内外,师生、家长和社会成员之间形成有利于教与学的互动环境[20]。李文桃等人的研究发现,积极的学校氛围可改善学生的学业情绪,从而促进学业表现[21]。德米罗(Demiroz)的研究同样表明,学生对学校氛围的感知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2],而不良的学校环境会降低学生参与度,影响学习效果。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其内部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深远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因素如教学质量、师生关系或校园资源对学业成就的影响,而对这些因素累积效应的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事实上,学校环境中的多重风险因素可能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生的发展。例如,教学质量低下与资源匮乏的结合可能加剧学生的学习困难。系统性研究还表明,学校的有效性依赖于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领导力、教学质量、学校文化和资源配置等,当这些因素出现不足或负面时,会产生叠加效应,进一步削弱学生的学业表现[23]。

(三)社区风险因素

社区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有重要影响,无论是通过安全感的直接影响,还是通过教育资源的可用性间接影响。在犯罪率高或感知安全性低的社区中生活的学生,往往面临更大的压力和焦虑。这些心理应激反应会干扰学生的认知功能,如注意力和记忆力,从而影响其学业表现[24]。不安全的社区环境还可能导致学生缺席学校,家长出于安全考虑不让孩子外出,或孩子为避免风险选择逃学。例如,美国一些城市实施“社区警务”模式,通过强化警方与社区互动,降低犯罪率,创造更安全的学习环境[25]。

社区资源和支持系统同样是影响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资源丰富的社区通常能提供完善的教育设施和课外活动,这些都对学生的学业表现产生积极影响。社区中心或非政府组织提供的课后辅导和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学校学习内容,还为他们提供安全和支持的学习环境。在中国,尽管“社区教育”概念逐步推广,但与国外相比,资源整合和专业化水平仍需提高[26]。

社区的经济状况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重大影响。贫困社区的学校和家庭往往难以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经济压力也可能迫使学生分心或辍学以支持家庭。邓肯(Duncan)等人研究表明,社区经济状况与学生的学术表现显著负相关,贫困社区的学生在学业上往往表现较差[27]。在美国和加拿大,政府通过资助项目支持教育,而在中国,这类支持系统尚未完全到位,社区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显著。

社区内的社会资本和网络也影响学业成就。社区成员间的互助和支持网络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正面榜样,尤其对单亲家庭或经济困难家庭中的孩子尤为重要。科尔曼(Coleman)指出,社区社会资本通过促进正面社会互动和提供额外学习资源,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业动力和成绩[28]。与国外社区密切合作和资源共享相比,中国社区在这方面仍需加强,社会资本的构建尚不完善。

(四)累积效应的影响

根据累积生态风险理论,儿童仅仅经历单一的风险因素并不一定导致不良发展,但多种风险因素叠加时,出现不良后果的概率将成倍增加[29]。多项实证研究表明,累积风险因素会导致儿童学校功能受损、睡眠问题、学业不良以及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增加[30-33]。劳斯(Rouse)等人[34]的纵向研究追踪了从出生至五岁的儿童,考察了家庭贫困、早产、母亲教育水平低、单亲家庭等多种风险因素,结果发现,这些因素与儿童幼儿园阶段的阅读和数学成绩显著相关。随着风险因素数量的增加,学业成就受到的负面影响愈加显著。惠普尔(Whipple)等人[35]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发现纽约市小学中学校和社区的累积风险因素(如教师流动性、缺勤率、社区贫困率等)对学生学业成就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些因素共同解释了学业成就变异的约40%,并且社区风险的增加会加剧学校风险对学业的负面影响。

国内研究同样表明累积生态风险对学业成就有不利影响。谭千保等人[36]的研究探讨了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初中生学业适应的影响,发现家庭不稳定和经济困难等因素对学业成就有显著负面作用。鲍振宙等人[37]则关注了青少年的学业和社交能力,揭示了累积生态风险对这些能力的影响。陈建文等人[38]的研究聚焦高职生学习倦怠问题,指出消极自我图式和网络成瘾在累积生态风险与学业成就之间起中介作用。

国内外研究一致强调累积生态风险对学业成就的负面影响,但研究的焦点有所不同。国外研究更多探讨早期风险因素的累积效应对学业成就的影响,而国内研究则更关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环境和学校资源等风险因素的综合作用。尽管研究背景和侧重点不同,这些研究都证实了累积生态风险对学业成就的重要影响,突显了在不同环境下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必要性。

三、总结与展望

学业成就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家庭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学校环境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学生的学业表现。累积生态风险由多种不利因素累积形成,如家庭不稳定、经济困难和社会压力等,这些风险通过复杂机制影响学业成就,不仅可能直接影响学习环境和资源获取,还可能通过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间接作用于学业表现。然而,积极的个人特质、家庭支持及社会支持网络等保护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累积生态风险的负面影响。

尽管现有研究深入探讨了家庭累积风险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揭示了家庭经济困难和家庭结构不稳定等因素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联,但学校和社区累积风险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尤其在家庭、学校和社区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学业成就方面,仍需深入探讨。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明确这些累积风险因素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具体影响路径,特别是通过影响学校参与度、学习动机和心理健康等途径作用于学业表现的机制。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制定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在拓展理论研究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将目光投向全球视野与新兴问题。当前累积生态风险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如何精确测量和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所面临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如何在长期追踪中捕捉风险因素之间动态的交互效应。这涉及建立统一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验证其在跨文化情境下的适用性。现阶段,不同研究对风险因素的界定和权重可能存在差异,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测量标准。此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新兴的生态风险开始出现,例如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环境带来的风险(如网络成瘾、网络欺凌)也可能对学生的学业行为和成绩产生影响。这些新型风险因素目前的研究相对不足,值得进一步关注。为应对以上挑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对庞大的教育纵向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揭示学生个体特征与多重环境因素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这将为我们理解累积风险影响学业的机制提供更加精细的证据,并为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如何将研究发现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是累积生态风险与学业成就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明确了累积风险对学业影响的关键机制后,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应积极探索可行的干预路径,帮助学生克服多重不利因素、提高学业表现。鉴于累积生态风险往往跨越家庭、学校、社区多个层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协同发力。在家庭方面,可以通过家长培训和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技能,使其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加稳定、有支持的家庭环境,从源头上减少儿童所面对的风险暴露。在学校方面,应加强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教师需要具备识别高风险学生并及时给予学业和心理支持的能力,学校也应开展有关心理健康和应对压力的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抗逆力。在社区方面,应整合各类教育和社会服务资源,建立社区支持网络,为学生提供安全的课外活动场所和丰富的学习机会,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社区文化。通过家庭、学校、社区三方的紧密合作,形成支持儿童发展的合力,我们才能更有效地缓解累积生态风险带来的挑战,为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学业成就的全面提升。

 

 

 作者简介:张颖(1999-),女,汉族,湖北汉川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

通讯作者:肖甜(1990-),女,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

联系方式:18162962442

邮箱:zyzoey99@163.com

 

参考文献

 [1]  RUTTER M. Protective factors in children's responses to stress and disadvantage.[J]. Annals of the Academy of Medicine, Singapore, 1979,8(3): 324-338.

 [2]  BRONFENBRENNER U, MORRIS P A. The ecology of developmental processes.[J]. 1998.

 [3]  邓小平, 罗秀文, 邬雨臻. 父母卷入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成就间的中介作用: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24(12): 1844-1853.

 [4]  AUNOLA K, NURMI J E. The role of parenting styles in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J]. Child development, 2005,76(6): 1144-1159.

 [5]  郑雅妮, 周媛礼, 邹林婧.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子女学习主动性的实证研究[J]. Advances in Psychology, 2022,12: 2546.

 [6]  HSIEH M.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ome- d parental involvement, study habit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adolescents[J]. 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2023,43(2): 194-215.

 [7]  UGWUANYI C S, OKEKE C I, NJEZE K C. Parenting style and parental support on learners’ academic achievement[J].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Anthropology, 2020,11(3-4): 198-205.

 [8]  ADEYEYE G M.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stru cture on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evidence from some selected secondary schools in Oyo State, Nigeria[J]. EUREKA: Social and Humanities, 2023(2): 27-37.

 [9]  CHANCE G E C A. Trenton Kids Count 2023[J].

[10]  MASON W A, CHMELKA M B, PATWARDHAN I, et al. Associations of cumulative family risk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ubstance involvement: Tests of moderation by child reading engagement[J]. Substance use & misuse, 2019,54(10): 1679-1690.

[11]  DUNST C J, HAMBY D W. Effects of Cumulative Family Risk Factors on American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J]. Online Submission, 2016,4(2): 150-154.

[12]  SUDJANA N. Dasar dasar proses belajar mengajar[M]. Sinar Baru Algensindo, 2021.

[13]  UNO H B, MOHAMAD N. Belajar dengan pendekatan PAILKEM: pembelajaran aktif, inovatif, lingkungan, kreatif, efektif, menarik[M]. Bumi Aksara, 2022.

[14]  ROORDA D L, KOOMEN H M, SPILT J L, et al. The influence of affectiv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on students’ school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A -analytic approach[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1,81(4): 493-529.

[15]  DAVIS J R, WARNER N. Schools matter: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York City high schools’ student academic progress and school climate[J]. Urban Education, 2018,53(8): 959-980.

[16]  王国霞, 赵扬. 教师自主支持与学生学业成就关系的元分析:心理需要满足、动机及投入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38(03): 380-390.

[17]  GREENWALD R, HEDGES L V, LAINE R D. The effect of school resources on student achievement[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6,66(3): 361-396.

[18]  HOLMLUND H, MCNALLY S, VIARENGO M. Does money matter for schools?[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10,29(6): 1154-1164.

[19]  NICOLETTI C, RABE B. The effect of school spending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ddressing biases in value-added models[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A: Statistics in Society, 2018,181(2): 487-515.

[20]  ALI Z, SIDDIQUI M. School Climate: Learning Environment as a Predictor of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J]. Journal of Research & Reflections in Education (JRRE), 2016,10(1).

[21]  李文桃, 刘学兰, 喻承甫, 等. 学校氛围与初中生学业成就: 学业情绪的中介和未来取向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33(2): 198-205.

[22]  DEMIROZ 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ondary schools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school climate, their school belonging and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J]. Education Reform Journal, 2020,5(2): 60-77.

[23]  JAVORNIK Š, KLEMENČIČ MIRAZCHIYSKI 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chool Effectivenes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European Journal of Investigation in Health,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2023,13(10): 2095-2111.

[24]  SCHWARTZ D, GORMAN A H. Community violence exposure and children's academic function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95(1): 163.

[25]  SKOGAN W G. Police and community in Chicago: A tale of three citie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6.

[26]  李文静. 儿童社区早期教育的福利需要与服务优化[J]. 学习与实践, 2023(04): 131-140.

[27]  DUNCAN G J, MURNANE R J. Whither opportunity?: Rising inequality, schools, and children's life chances[M].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2011.

[28]  COLEMAN J 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8,94: S95-S120.

[29]  EVANS G W, LI D, WHIPPLE S S. Cumulative risk and child development.[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3,139(6): 1342.

[30]  ASHWORTH E, HUMPHREY N.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Cumulative risk effects on school functioning in middle childhood[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20,90(1): 43-61.

[31]  GUTMAN L M, JOSHI H, SCHOON I.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Conduct Problems and Cumulative Risk from Early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19,48(2): 181-198.

[32]  COVINGTON L B, JI X, LAURENCEAU J, et al. Exploration of Sex and Age as Moderators Between Social Cumulative Risk and Sleep in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23.

[33]  DUNST C J, HAMBY D W. Effects of Cumulative Family Risk Factors on American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J]. Online Submission, 2016,4(2): 150-154.

[34]  ROUSE H L, CHOI J Y, RISER Q H, et al. Multiple risks, multiple system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birth-to-five investigation[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20,108: 104523.

[35]  WHIPPLE S S, EVANS G W, BARRY R L, et al.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cumulative school and neighborhood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achievement[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0,31(6): 422-427.

[36]  谭千保, 易艺宇, 黄勇. 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初中生学业适应的影响及其规避[J]. 教育发展研究, 2022,42(6): 47-55.

[37]  鲍振宙, 李董平, 张卫, 等. 累积生态风险与青少年的学业和社交能力:子女责任感的风险补偿与调节效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30(05): 482-495.

[38]  陈建文, 刘艳, 谭千保. 累积生态风险与高职生学习倦怠:消极自我图式和网络成瘾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38(04): 576-583.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