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术空间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近二十年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可视化分析

近二十年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可视化分析

梁楷东  王荣山
(西北民族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甘肃兰州 730030)

摘要: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近二十年(2005-2024年)收录的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文献为数据基础,运用 CiteSpace 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发文量呈上升趋势,研究热点集中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在发展趋势上,多学科融合、实践应用导向和评价体系构建将成为未来重要方向,未来需要结合数智资源,充分链接教联体资源,突出课程实践性,强化课程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中小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出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自 2000 年以来,国家高屋建瓴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陆续出台诸多相关政策文件。教育部 2021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致力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大力倡导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2];2024年,教育部决定自当年起,将每年的5月确定为 “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通过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师生和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与素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3]。大量政策的出台凸显着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强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发展机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在政策驱动和社会需求背景下不断累积发展,但当前仍缺乏对该领域相关研究主题的体系化梳理和总体性探讨评估。可视化分析方法能够以直观的知识图谱形式呈现研究状况及来龙去脉,有助于深入挖掘研究脉络、热点问题以及发展趋势,为研究者提供全面而清晰的研究概览,同时,还能精准发现存在的不足及研究空白领域,从而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断优化与迭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目的在于运用可视化分析技术,对近二十年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发表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梳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发展脉络,明确不同阶段特点与成果;二是厘清居于关键地位的研究人力要素,分析其贡献与合作关系;三是揭示研究热点与前沿,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论的动态变化;四是预测发展趋势,为课程理论研究、实践改进及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本研究有助于整合现有研究资源,防止无效的重复性工作开展,提高研究效率;能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实证支持,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提升教育质量,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夯实根基。
二、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检索平台,该平台涵盖了丰富的学术文献资源,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全面性。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为主题,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课程”“心理课程” 等相关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范围限定为 2005-2024年。初步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献271篇,经人工筛选,剔除会议通知、新闻报道、征稿启事等无关文献,最终确定有效文献210 篇纳入分析。
(二)研究工具
采用 CiteSpace 软件作为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 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与 WISE 实验室联合开发,基于共引分析和寻径网络算法,可对文献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可视化展示[4]。通过绘制知识图谱,能清晰呈现文献间的引用关系、关键词共现关系、作者合作关系以及研究热点的演变轨迹,揭示研究领域的构造特征和演进路径。
(三) 数据处理与分析流程
将筛选后的有效文献以 Refworks 格式导出,导入 CiteSpace 软件进行数据转换与预处理。在CiteSpace 参数设置中,时间跨度设定为 2005-2024年,时间切片为1年,分别以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作为节点类型进行分析。在关键词分析时,合理设置阈值,筛选出高频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运行 CiteSpace 软件,获取发文量趋势图、作者合作网络图谱、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关键词聚类图谱等可视化结果。结合采用的文献内容,深入解读图谱信息,挖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核心研究力量、热点领域和发展趋势等。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文献分布与核心研究力量
(一) 发文量趋势分析

图1 近二十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发文量
如图1所示,近二十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分析发文趋势,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期(2005 - 2014年),发文量处于较低水平且增长缓慢。这一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始受到关注,但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力量有限,成果积累较少;上升发展期(2015 -2022年),发文量稳步上升,表明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身该领域,研究热度逐渐升温。稳定发展期(2023 年至今),发文量增速趋缓,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文件,如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相关意见和行动计划,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研究导向,进一步推动了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研究的深化。
(二)核心研究作者与机构分布

图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核心研究作者
运行 CiteSpace 分析软件,将 “Author” 设定为节点类型,针对文献资料里的作者信息展开可视化分析操作,进而生成图2。图2显示,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题的核心作者人数较少,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呈现疏离和松散化的趋势。部分作者虽有一定合作,但整体合作网络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极具影响力与权威性的研究团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该领域研究合作有所不足,亟待进一步强化作者间协同合作机制,打造出更具凝聚力的研究集群。

图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机构
图3显示,发文量处于较高水平及数量的机构多为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还有部分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进程中,这些机构无疑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它们依托自身专业的科研力量、完善的学科体系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产出了大量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当前这些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程度相对而言较为局限。并且在地域分布方面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发文较多的机构大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教育资源丰富的区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与深度融合,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各地区机构的特色优势。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应大力加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积极致力于合作交流机制的搭建,力求促使资源达成高效能的共享局面,为各研究者和机构协同合作筑牢坚实基础,让各机构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形成互补共进的良好局面。
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
(一) 关键词共现分析

图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关键词共现
图4显示,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间连线反映关键词的共现关系[5]。高频关键词如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等,体现了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关注点。
关键词共现分析表明,以往研究多聚焦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关键要素。课程设计层面研究多围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与核心素养开展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技能训练以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等方面,教学内容多涵盖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调节、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的应对策略等内容,凸显了课程设计的系统性与针对性。
在教学模式上,研究积极探索多样化途径,创设不同主题的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等,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施过程中,着重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及时且有效的干预,帮助学生掌握应对心理困扰的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就当下的状况而言,关键词共现网络的整体密度还处于较低水平,未来的研究工作有必要深入地进行整合与拓展,加强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环节与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之间的有机结合,构建更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体系。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图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关键词聚类
图5显示,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多个聚类标签,每个聚类代表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主题领域[6]。关键词图谱 Mean S= 0.84,大于临界值 0.5, 说明聚类合理; 模块值 Modularity Q=0.76,大于临界值0.3,表明聚类的网络模块度相关性较高[7]。
聚类 0“课程实施”聚焦于课程设计方案的有效落实、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动态调整等。在课程设计方案落实方面,严格按照预定计划有序推进各个教学环节,确保教学目标达成。对于课程资源运用,充分挖掘教材、多媒体、实践基地等资源的教育价值,为教学提供丰富素材。在实施过程中,依据学生反馈和教学实际效果,及时优化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进度,保障课程实施的高效性与适应性;聚类 1“中小学” 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教育游戏以及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角色与作用等;聚类2“课程” 着重探讨如何创新教学方法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以及课程评价指标在课程中的应用;聚类 3 “心理健康”探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及时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以及课程教学的模式探索等;聚类4“核心素养”关注其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合。在目标上细化融入,内容中精选素材,策略上创新方式,提倡项目式学习等,让课程成为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适应社会、自主发展等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实现二者有机协同发展。聚类5因为聚类涵盖范围太小,自动过滤;聚类6“课程建设”着重于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课程资源的多元整合以及课程实施的有效保障等。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需求,规划系统全面的课程架构。对于课程资源整合,汇聚教材、师资、活动场地等各类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在课程实施保障方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师资培训,确保课程顺利推进,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坚实支撑。
从主题聚类的角度来看,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涉及到了多个领域,但是各个领域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一些领域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扩展。
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分析
(一)研究热点剖析
1. 课程体系构建
我国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8]。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多数研究把对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培养放在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重视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来设计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上,充分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情况,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调节技能的训练,人际交往的指导,生涯规划辅导等,目的是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和针对性[9]。与此同时,在课程结构上,建议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采用必修和选修课相结合,课堂与实际活动相结合,校本课程与当地课程相结合,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与有效性。
2.教学方法创新
为了改善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对其进行改革、怎样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成为了热点问题。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正在逐步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中小学里,体验式教学受到了广泛欢迎,它是一种能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他们在经历中有所领悟,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程度大大提高的有效教学方法[10]。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在教学中大部分运用了多种形式的集体教学方式,以增进师生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人际关系。在教学方法上,信息科技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通过使用多媒体资源来丰富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开展在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运用虚拟现实的心理培训等,给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生机活力[11]。
3.师资培养与专业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专业教师队伍的支撑,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化的发展就成了研究的核心着力点,包括心理学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心理辅导技巧和职业道德等几个方面[12]。就教师培养方式而言,采取了教师专业培训、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13]。重点关注在课程执行过程中,教师的作用由单纯的传授给学生,变成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促进和支持者。研究者也重视在课程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和学生心理辅导等领域的职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需要[14]。
(二)发展趋势展望
1.多学科融合研究趋势
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将呈现多学科融合的趋势[15]。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通过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应用,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可以参考心理学中的测评手段,对其进行优化;以教学论为指导,优化学科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可以促进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走向深入,提高科研的科学性、有效性[16]。
2.应用实效导向趋势
以学生为中心,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需要积极突出应用实效导向[17],将紧密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和挑战,聚焦于高质量教学,追求学到切做到的教学效果,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和教学改革。应用实效导向的研究将进一步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优化,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教材、课件和案例库等,从而为我国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支撑[18]。
3.重视构建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教育教学评价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领域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有效的评价体系与手段。未来相关研究需要致力于建立全面、动态、科学、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将聚焦课程目标完成度、教学过程有效性、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教学质量等层面,努力构建综合性、动态性和多元化的课程评估系统。同时,应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教学评估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持续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19]。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主要结论总结
通过对近二十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在文献分布方面,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受政策影响明显,清晰反映了政策对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研究的驱动力量。核心研究作者和机构初步形成,但合作网络不够紧密,研究力量需要通过整合与协同的双重举措,实现全方位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表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和师资培养等方面。这些热点领域反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核心关注点,目前各研究主题间的关联性还处于薄弱状态,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深耕细作与拓宽延展。
在发展趋势上,多学科融合、实践应用导向和评价体系构建将成为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重要方向。学科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来源,实践应用导向显著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二)对未来研究的预测与展望
针对当前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提出以下预期:
一是数智时代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多元化整合与开发,在数智时代的大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化与课程资源配置拥有更加贴合的切入点。积极鼓励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项目,将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资源有机整合。凭借多学科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精准契合以及智能化教学模式的效能评估,共同应对课程研究中的诸多难题。跨学科的协同研究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还能为该领域研究注入创新活力,加速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数智时代的创新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需求,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与前瞻性[20]。
二是在教联体视域下各部门、单位、教学主体的联合探索。随着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出台以及《中国关心下一代蓝皮书:中国关心下一代研究报告(2024)》的发布,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改革迎来新的机遇[21]。课程内容应在协同趋势下更具系统性与针对性,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精准设计教学模块,融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压力应对等实用知识与技能。教学形式更趋向多元化与智能化,借助虚拟现实等技术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增强体验感。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大力加强,通过专业培训与考核,提升教师素养与教学能力,打造一批精良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也应当逐步完善,各方形成合力,明确提出了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主要任务。要把握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任务要求,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聚焦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关心下一代工作全过程,共同营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助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22]。
三是强化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紧密结合。鼓励研究者深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一线,聚焦实际问题,开展基于问题的应用策略研究[23],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促进理论的发展,及时复盘迭代教育教学及相关专业理论,再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高质量实践策略,推广实施,切实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
四是重视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评价指标、方法和效果的研究力度和浓度,努力构建科学、动态、全面的评价体系,为课程质量监控和改进提供有力依据[24]。积极注重课程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复盘,从而促进课程的不断优化和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研究者共同努力下,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通过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评价体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需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09):25-27.
[2]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3,(05):4-9.
[3]教育部:组织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J].中小学德育,2024,(05):79.
[4]周莹莹,陈希.家校社协同心理育人的热点分析与发展趋势——基于CNKI(2000—2023年)的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23):4-10.
[5]段春雨,蔡建东.国际泛在学习领域知识图谱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01):85-95.
[6]张笑予,冯东.“双一流”研究的热点领域与主题演进——基于CNKI(1992—2017年)的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8,6(02):80-91.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8.02.008.
[7]Chaomei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57(3):359-377.
[8]王岚,张景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建构[J].中小学校长,2024,(07):54-58.
[9]杨彦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学,2024,(12):26-29.
[10]戴伊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策略分析[J].智力,2024,(06):13-15+19.
[11]马莎潇.信息技术在培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12):57-59.
[12]王秋霞.运用“问题链”策略提升心理课教学实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18):19-21.
[13]刘晓丹.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用心守护学生成长[J].教育家,2024,(27):66.
[14]李婷婷.“服务为主”理论导向下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角色转变[J].中小学校长,2022,(05):23-26.
[15]杨博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多场景融合教学模式探析——以开放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为例[J].广州开放大学学报,2024,24(02):46-50+109.
[16]俞国良,何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科支撑:教育社会学与学校卫生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16):4-11.
[17]周学林,李姣芬,吕思雅.以OBE理念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教育现代化,2020,7(14):79-81.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20.14.026.
[18]王金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4,(06):24-26.
[19]韦乔.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评价方案的构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0]宋梦秋.探索数字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J].学周刊,2024,(04):127-130.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4.04.032.
[21]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J].中小学德育,2024,(11):78.
[22]康丽颖.建设和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4,(01):49.
[23]刘伟.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资本提升的行动研究[D].延边大学,2021.DOI:10.27439/d.cnki.gybdu.2021.000679.
[24]王诗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模式述评[J].当代家庭教育,2019,(04):183.

 

 

基金项目: 西北民族大学202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创新”(2023XJYBJG-07);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甘肃省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GS[2023]GHBZX626)。

 

作者简介:
梁楷东(2000—),男,西北民族大学教育与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13993326470
王荣山(1978—),男,西北民族大学教育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心理服务,18054167808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