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王稳(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常州,213161)
通讯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降子路12号省前中国际分校
邮编:213161
联系人电话:13961235238
邮箱:1172581097@qq.com
高中生学业压力影响学业成绩的研究:内化问题和共同冗思的作用
摘要:为了考察学业压力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探讨内化问题和青少年与母亲间共同冗思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测量法,对来自常州的33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内化问题在学业压力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过程中存在中介作用。(2)青少年与母亲间共同冗思调节学业压力-内化问题-学业成绩的后半路径。结论:高中生学业压力影响学业成绩,以内化问题为中介,并和青少年与母亲间共同冗思共同作用于学业成绩。
关键词:学业压力,内化问题,学业成绩,青少年与母亲间共同冗思
一、引言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期,而高考是每一个高中生都要面对的人生大事,学业成绩高低也成为衡量高中生学习生涯的重要指标。自我要求、家长期盼、教师叮嘱、同学竞争、舆论压力、学习挫折等因素,都让高中生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有人能够应对,顺利度过,但也有人不能很好地处理,表现出抑郁焦虑情绪、人际关系紧张、学业成绩下降、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等适应不良现象,甚至出现自伤、自杀等令人悲痛的情况。常州市心理健康普测结果也表明,高中生群体的学业压力最大,心理健康水平最低,这不得不让人心生担忧。因此,如何帮助高中生克服这种困境,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徐嘉骏等人认为学业压力是由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刺激事件引起的心理负担和紧张[1] ,而学业成绩从现有教育体制上,主要代表学习成绩,通过考试分数来体现。在学业压力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中,既有研究表明,学业压力会促进学习成绩的上涨[2] ,也有研究表明学业压力会导致学业成绩下降[3] 。还有研究显示,在学业压力和学业成绩之间存在中介变量[4] 。综合现有研究结论,大多数研究支持学业压力对学业成绩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也有学者关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中介变量,这为本研究中研究假设的提出和模型构建奠定了基础。
青少年问题行为分为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内化问题是指向个体内部心理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敏感和社交回避等表现的一种问题心理,大量研究表明,内化问题对青少年的发展起着不良作用[5]。关于学业压力和内化问题的关系,目前比较一致的结论是两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且学业压力可以正向预测内化问题[6][7]。而内化问题与学业成绩之间联系也很紧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8][9] ,但是两者之间的预测关系还具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合以上研究发现,学业压力对内化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本研究试图探究内化问题在学业压力和学业成绩之间是否起到中介作用。因此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基本假设1:内化问题在学业压力和学业成绩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即学业压力通过内化问题影响学业成绩。
共同冗思指双向关系中,个体间对自身或者对方的问题进行了过度的讨论,具体表现是频繁讨论问题、重复讨论相同问题、揣摩推测问题因果、彼此强化讨论行为以及过多关注负性情绪[10] 。已有研究主要探究了共同冗思的性别差异[11] 、对友谊质量的影响[12] 、与内化问题的关系[13] 。而对个体在其他关系中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在亲子关系中,有研究发现,青少年更多时间与母亲在一起,更愿意与母亲分享自身的感受和人际问题,母亲为其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14] ,因此本研究关注青少年和母亲之间关于青少年问题的共同冗思。以往的研究中,很少直接研究关于共同冗思对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影响,但有相当数量的研究对共同冗思和内化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大量以青少年为被试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共同冗思与抑郁关系密切,通过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机制,共同冗思会加重抑郁、焦虑等内化问题[15][16] [17],从而可能对学业成绩产生不良影响。
总体来说,内化问题遵循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共同冗思作为易感性因素之一可以加重抑郁、焦虑等内化问题,而内化问题又会对学业成绩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研究猜测,共同冗思作为调节变量可以通过加重内化问题从而对学业成绩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提出基本假设2:共同冗思能够调节内化问题在学业压力和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能够调节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图1)
图1 研究的理论假设模型
针对当前学业压力影响学业成绩的机制和路径模糊,缺少实证研究的现状,本研究立足于帮助高中生更好地应对学业压力,降低内化问题概率,促进家庭教育,提高学业成绩,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为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从常州某高中选取350名被试,有效被试330人,其中男生151名,女生179名。所有研究对象同意问卷数据用于科学研究。
(二)研究工具
1.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
该量表由徐嘉骏等人编制,共21个项目,包括父母压力、自我压力、教师压力和社交压力四个维度,五点计分。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80,具有较好信度。
2.共同冗思问卷
使用汉化版共同冗思问卷(Co-Rumination Questionnaire,CRQ),该问卷共8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在本研究中,问卷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85。
3.Achenbach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
采用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的内化问题分量表测量高中生的内化问题水平,量表包括焦虑/抑郁、退缩/抑郁两个维度,共24个项目,采用3点记分。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91。
4.学业成绩
本研究采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语数外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指标,考虑到选科、年级、班级水平等差异,以班级为单位将成绩转化为Z分数。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PROCESS宏程序检验中介模型和调节模型。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 单因子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14个,第一因子的变异解释率为18.41% ,小于40%的临界标准,因此共同方法效应不明显。
(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对各变量进行Pearson 相关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高中生学业压力、学业成绩、内化问题和共同冗思的相关分析
项目 | 1 | 2 | 3 | 4 |
1.学业压力T1 | 1 | |||
2.内化问题T1 | 0.55** | 1 | ||
3.共同冗思T1 | 0.02 | -0.03 | 1 | |
4.学业成绩T1 | -0.32** | -0.36 | -0.19** | 1 |
注:*p<0.05,**p<0.01,***p<0.001,下同。
由表可知,学业压力与学业成绩、内化问题与学业成绩、共同冗思和学业成绩均呈显著负相关,学业压力与内化问题呈显著正相关,共同冗思和学业压力、内化问题之间相关均不显著,适合进一步分析。
(三)内化问题的中介效应检验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Hayes等人编写的PROCESS宏程序可以用于中介和调节等相关关系的研究,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采用该模型检验方法。
采用PROCESS宏程序,选用模型4,结果显见表2、表3和图2,控制变量后,学业压力能显著预测内化问题,a =0 .55,SE =0.05 ,p < 0.001;学业压力显著预测学业成绩,c= -0.17 ,SE =0.06,p < 0.01;内化问题能显著预测学业成绩,b =-0.27,SE =0.06,p < 0.001。内化问题在学业压力和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ab =-0.15,Boot SE = 0.04,95%的置信区间为[-0.24,-0.07]。直接效应(-0.17)占总效应(-0.32)的53.13%,中介效应(-0.15)占总效应的比例 ab/(ab+c,) =46.88%。
表2 学业压力对学业成绩的中介效应检验
回归方程 | 整体拟合指数 | 回归系数显著性 | ||||||
结果变量 | 预测变量 | R | R2 | F(df) | β | LLCI | ULCI | t |
内化 问题 | 学业压力 | 0.56 | 0.31 | 24.45(6) | 0.55 | 0.46 | 0.64 | 11.86*** |
学业 成绩 | 内化问题 | 0.41 | 0.17 | 9.23(7) | -0.27 | -0.39 | -0.15 | -4.45*** |
学业压力 | -0.17 | -0.29 | -0.05 | -2.87** |
表3 总效应、直接效应及中介效应分解表
效应值 | Boot 标准误 | Boot CI 下限 | Boot CI 上限 | 相对 效应值 | |
总效应 | -0.32 | 0.05 | -0.42 | -0.22 | |
直接效应 | -0.17 | 0.06 | -0.29 | -0.05 | 53.13% |
内化问题的 中介效应 | -0.15 | 0.04 | -0.24 | -0.07 | 46.88% |
图2 内化问题的中介效应模型图
(四)高中生学业压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采用 Hayes等人编制的 SPSS 宏中的 Model 14对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表5和图3所示。学业压力负向预测学业成绩(β =-0.18,t =-3.03,p <0.01);学业压力正向预测内化问题(β =0.55,t =11.86,p <0.001);内化问题负向预测学业成绩(β =-0.28,t =-4.80,p <0.001),且共同冗思与内化问题的交互项显著(β =-0.16,t =-3.19,p <0.01)。综合来看,学业压力通过内化问题对学业成绩产生影响的过程受到共同冗思的调节,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共同冗思调节学业压力对学业成绩的后半路径。
表4 学业压力对学业成绩的有调节的中介的效应检验
回归方程 | 整体拟合指数 | 回归系数显著性 | ||||||
结果 变量 | 预测变量 | R | R2 | F(df) | β | LLCI | ULCI | t |
内化 问题 | 学业压力 | 0.56 | 0.31 | 24.45(6) | 0.55 | 0.46 | 0.64 | 11.86*** |
学业 成绩 | 学业压力 | 0.48 | 0.23 | 10.44(9) | -0.18 | -0.29 | -0.06 | -3.03** |
内化问题 | -0.28 | -0.40 | -0.17 | -4.80*** | ||||
共同冗思 | -0.17 | -0.27 | -0.07 | -3.44*** | ||||
内化问题×共同冗思 | -0.16 | -0.25 | -0.06 | -3.19** |
表5 在不同共同冗思水平上学业压力通过内化问题对学业成绩的效应
共同冗思 | 效应值 | Boot 标准误 | Boot CI 上限 | Boot CI 下限 | |
内化问题的 中介作用 | M-1SD | -0.07 | 0.05 | -0.17 | 0.04 |
M | -0.16 | 0.04 | -0.24 | -0.08 | |
M+SD | -0.24 | 0.05 | -0.35 | -0.14 |
图3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图
四、讨论
(一)内化问题的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支持了内化问题的中介效应,这说明学业压力会导致或加重内化问题,从而对学业成绩产生负面影响,而学业压力适中的个体,往往情绪积极稳定,充满自信,人际良好,即使出现不良情绪,也可以及时调整,心理弹性好,因此对学业成绩产生更多正面影响。该结论进一步支持了以往研究结果,建立了“压力-情绪-结果”这一传导机制,也为高中生学习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和研究的新视角。
(二)共同冗思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与母亲间共同冗思调节了内化问题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内化问题的增加更能让高共同冗思个体学业成绩受到负面影响,反过来说,降低共同冗思的水平可以减弱内化问题对学业成绩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致力于问题解决的青少年与母亲之间的交谈,共同冗思水平低,对学业成绩更可能产生正向影响,但是如果只一味地进行相关问题和情绪的讨论,产生较多的冗思,甚至家长将焦虑传递给孩子,结果使得青少年沉浸在负性事件中,内化问题就会导致更差的学业成绩。根据这一结果可以得出降低共同冗思水平是减弱内化问题对学业成绩影响的有效手段。
五、教育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在学生学习中可以从减轻学生学业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内化问题发生率,降低青少年与母亲间共同冗思水平等方面来提高高中生的学业成绩。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多措并举,减轻学业压力
适当的学业压力有助于学业成绩的提升,过高的学业压力则会阻碍学生的学业发展,因此针对高中生面临的高学业压力状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节。首先,高中生自身要学会觉察自己的压力状态,及时采用身体放松、合理宣泄、适当倾诉、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减轻压力,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同时也要注重自身意志品质的培养,面对压力不逃避,增强心理弹性和承受能力。其次,从学校层面讲,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基本保证教学时间的前提下,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当地为学生留有放松的时间,丰富课程形式,增加体验性课程,适当增加体育活动、心理课程,有计划地、系统地开展各种集体性学生活动和减压活动,使得学生繁重的学业压力得到缓解,内心的郁结得以释放。从教师层面讲,教师应该及时觉察和调整好自身情绪,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任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布置适量的学习任务,任务不宜过多、过难,时间不宜过长,既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同时促进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升。除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教师还应该加强心理知识和教育规律的学习,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面临的困境,进行适当地引导。
(二)关注高中生心理健康,降低内化问题水平
高中生心理健康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教学工作者以及家长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倾听,共情学生感受,理解他们的内心,给予恰当的回应与支持,改变单一的教育方式,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同时,要自上而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常态化,给足课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学校建立动态化心理监测机制,及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及时干预;“上医治未病”,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改变传统的“军事化管理”思维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借助学校之力促进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友爱的同伴关系,从而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率。
(三)降低共同冗思,促进问题解决
2021年10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将家庭教育写进法律,《促进法》强调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家长责无旁贷。从家长层面来讲,要主动学习教育和心理知识,了解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倾听孩子的心声,不断地调整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与母亲对于青少年发生问题的共同冗思具有调节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对青少年的问题进行适当地倾听和共情之后,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进行情感支持和陪伴的同时,减少对于问题本身和引起的不良情绪与后果的讨论,应将谈话的内容引导到理性认知和问题解决方向上来,帮助孩子跳出非适应性的自动化思维,与孩子一起综合分析各种解决方法。引导的时候注意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处理方式,鼓励孩子自我调节和自我突破,积极陪伴让孩子心理得到放松,或者请孩子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等等,以此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提升孩子学业成绩。
参考文献
[1]徐嘉骏,曹静芳,崔立中,等.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01):68-69.
[2] 潘斌,张良,张文新,等.青少年学业成绩不良、学业压力与意志控制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06):717-724.
[3]李桂青,谭光霞.高中生学业压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8(01):34-38.
[4] 张文海,申继亮.中学生学习压力、成就目标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6):95-98.
[5]徐夫真,张玲玲,魏星,等.青少年早期内化问题的稳定性及其与母亲教养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02):204-211.
[6]李海垒,张文新.青少年的学业压力与抑郁:同伴支持的缓冲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10):87-91.
[7]赵萌,麻雨婷,张宝山.高校研究生学业压力对抑郁的效应及其机制[J].商洛学院学报,2019,33(06):68-73.
[8]姚文玉,张雯,刘影,等.儿童抑郁水平与学业成绩的发展轨迹:基于平行潜变量增长模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1,19(02):223-229.
[9] Weidman C A ,Augustine A A ,Murayama K , et al.Internalizing symptomatolog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Bi-directional prospective relations in adolescence[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15,58,106-114.
[10] J A R ,Wendy C ,M E W .Prospective associations of co-rumination with friendship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considering the socioemotional trade-offs of co-ruminatio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7,43(4):1019-31.
[11] Margot B ,H A M ,Josh A , et al.Moderating effects of brooding and co-rumin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early adolescence: a multi-wave study.[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15,43(4):607-18.
[12] A R S ,J A R .Co-rumination mediates contagion of internalizing symptoms within youths' friendship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2,48(5):1355-65.
[13] Byrd-Craven J .Stress reactivity to co-rumination in young women’s friendships: Cortisol, alpha-amylase, and negative affect focus[J].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2011,28(4):469-487.
[14] S na J G .Disclosure and Secrecy in Adolescent–Parent Relationships[M].Wiley‐Blackwell,2011.
[15]杨娟.高中生冗思对生活事件和抑郁\焦虑症状关系的调节作用——多时段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0.
[16] L B H .Development of sex differences in depressive and co-occurring anxious symptoms during adolescence: de ive trajectories and potential explanations in a multiwave prospective study.[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 the official journal for the Society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Division 53,2009,38(4):460-72.
[17]Watkins E R .Constructive and Unconstructive Repetitive Thought[J].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8, 134(2):16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