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科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音乐教学中提升小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策略:艺术治疗的视角

一、引言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情绪稳定性较差,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发生波动。在情绪管理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1],具体表现为:其一,情绪认知不足,对情绪的产生原因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缺乏清晰而准确的认识。其二,情绪表达不当,缺乏恰当的方式和技巧,常常采用较为极端或冲动的行为。其三,情绪调节困难。当出现强烈的负面情绪时,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应对,缺乏情绪调节策略。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困难时容易陷入情绪的困境,影响身心健康。

   艺术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艺术创作来帮助个体探索内心世界、释放情感,促进自我认知和心理康复[2]。它强调个体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体验和表达,而非作品的艺术价值。艺术治疗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它为个体提供了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使那些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内心感受和冲突得以呈现,尤其适用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小学生。其次,艺术创作过程本身就具有宣泄和释放情绪的功能,能够帮助个体减轻心理压力。最后,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解读,个体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感、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自我成长和改变。

艺术治疗的媒介丰富多样,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音乐作为其中一种艺术治疗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较为显著的效果[3]。首先,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语言,影响着人们的情绪。舒缓、柔和的音乐能够让人的身心得到放松,降低焦虑和紧张情绪;欢快、激昂的音乐则能够激发人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自信和活力。其次,音乐还具有转移注意力的作用,当人们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时,会暂时忘却外界的烦恼和压力,将注意力集中在音乐所带来的美妙感受上。此外,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还能够影响人的生理节律,如调整呼吸和心跳的频率,从而对情绪产生间接的调节作用。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具备天然的情感调节功能。教师可利用音乐的这一特点,在音乐教学中除了达成知识教学的目标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促进他们的情绪健康,具体可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二、利用音乐的情感共鸣功能,促进情绪识别与表达

   情绪认知是情绪管理的基础,而音乐的情感共鸣特性[4],为小学生识别与表达情绪搭建了一座桥梁。情绪的识别与表达能力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情绪识别是个体对自身及他人情绪状态的感知和理解,而情绪表达则是将内心情绪以言语或非言语方式展现出来的过程。

(一)音乐欣赏

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可精心挑选不同风格的音乐,如《欢乐颂》,其明朗的旋律和欢快的节奏,能瞬间唤起学生的兴奋与喜悦;再如《月光曲》,其柔和的旋律,能营造出一种平静、温馨的氛围。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专注聆听,之后描述自己内心的感受,并学习运用准确的词汇,如“兴奋”“平静”“悲伤”等来表达从音乐中感受到的情绪。

类似的活动还有音乐故事讲述,即让学生根据一段音乐,构思并讲述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例如,播放《森林狂想曲》中的一段音乐,让学生讲述一个在森林中冒险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学生将在音乐所感受到的情绪融入到故事情节讲述中。再如,播放《神秘园之歌》中的一段乐章,让学生讲述一个关于失去和成长的故事。这类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情绪感知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情绪,教师还可在音乐欣赏课上组织“绘画或即兴肢体动作”活动。比如,在欣赏完一段充满活力的音乐后,引导学生用明快的色彩、跳跃的线条来描绘自己感受到的情绪;或者通过欢快的舞蹈动作、蹦跳的步伐将情绪可视化,把从音乐中体验到的情绪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歌词分析与创作

   歌词是情绪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5]。以《幸福拍手歌》为例,歌词中简单直白地表达了幸福时的行为和情绪。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分析歌词,探讨其中的情绪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还可鼓励学生大胆改编或创作简单的歌词,然后教师给谱曲。例如,我曾让学生以“我的一天”为主题,创作歌词来分享自己在一天中的情绪体验。有的学生写道:“早上起床心情好,阳光朝我微微笑,背上书包上学去,知识海洋真奇妙。”再比如,学习《歌声与微笑》时,我引导学生重新给歌曲填词,有的学生写道:“把我的悲伤,轻轻吟唱,希望有温暖的阳光,把我的害怕,悄悄遗忘,勇敢面对不再躲藏。”通过这样的创作过程,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内心复杂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具体的文字,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二、开展音乐活动,培养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自身情绪进行监控、评估和调整,以适应不同情境和目标的过程。教师可通过开展一系列音乐活动,帮助小学生掌握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

(一)节奏与呼吸训练

节奏在音乐中具有独特的力量,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生理反应[5]。教师可利用打击乐器,如鼓、沙锤等,组织开展节奏模仿游戏。同时,引导学生配合呼吸练习,在慢节奏时进行深吸气,感受气息在体内的流动,从而达到平复激动情绪的目的。例如,当学生在课间活动后情绪较为亢奋时,教师可让学生拿起沙锤,跟随缓慢的节奏轻轻摇晃,同时进行深呼吸,逐渐让情绪恢复平静,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二)音乐冥想

音乐冥想是一种借助音乐达到身心放松的有效方式[6]。教师可播放舒缓的音乐,如班得瑞的《安妮的仙境》。在音乐的陪伴下,指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处一个轻松愉悦的场景,如漫步在宁静的海边、躺在柔软的草地上仰望蓝天白云等。音乐冥想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或愤怒情绪。当学生因为考试而感到焦虑时,音乐冥想放松练习能够让他们暂时忘却烦恼,让紧绷的情绪得到舒缓,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三)即兴演奏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简易的乐器,如铃鼓、口琴等,让他们进行自由演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内心的情绪自由地选择演奏的方式。当学生心中充满愤怒时,他们可能会用力敲鼓,将内心的不满和压抑通过强烈的节奏释放出来;当心情愉悦时,可能会轻轻地摇铃,用清脆的乐音表达内心的欢快。教师可通过即兴演奏活动,引导学生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情绪宣泄方式,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例如,我任教的班级有位叫小M的学生,某天和同学因一件小事发生了争执,甚至要动手打人。我拉开他们后,将小M带到音乐教室,让他选择一件乐器进行自由演奏,他选择了架子鼓,尽情地敲击过后,他额头上冒了汗,情绪也平复了好多。于是,我让他和我讲讲事情的前因后果,他在讲述中逐渐意识到是自己太冲动了,回到班里后向那位同学道了歉。

音乐教师可与班主任协商,在教室里设置音乐角,为学生提供一个随时可以接触音乐的空间。根据环境心理学的观点,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音乐角的创设营造了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音乐角可以放置各种乐器,如口琴、木鱼、沙锤等。学生们在课间或自由活动时间,可以自由选择弹奏乐器,让音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随时随地调节情绪。

三、通过集体音乐活动,增强社会情绪能力

社会情绪能力是指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管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理解和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7]。教师可通过开展集体音乐活动,使学生在与他人互动中增强社会情绪能力。

(一)合唱与协作

合唱是一种高度协作的集体音乐活动。在合唱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倾听他人的声音,与团队成员密切配合。比如在演唱一首多声部歌曲时,学生需要耐心等待自己的轮唱部分,与其他演唱者互相协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适应团队的整体节奏和氛围;当与其他同学的声音出现不和谐时,需要积极沟通,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团队合作中的情绪管理能力。

(二)音乐心理剧表演活动

音乐剧表演活动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平台。教师可将情绪调节的主题融入剧本中,编写音乐心理剧,如 “化解朋友矛盾”,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情绪、表达情绪,学会调控情绪。在剧中,学生分别扮演发生矛盾的朋友,通过歌唱和对话展现矛盾产生的过程以及各自的情绪变化。在解决矛盾的环节,引导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找到解决冲突的方法。实践表明,通过音乐心理剧表演,学生能够体验到情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从而化解矛盾,增进人际关系。

   小学生正处于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提升其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其情绪的健康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与实践性,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艺术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提升对情绪的认知,习得情绪调节的技巧。未来,还可将音乐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入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在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万雪.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路径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19):78-80.

[2]孙小然. 表达性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 (15):9-13.

[3]李雪. 音乐与情绪调节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5(1):7-10.

[4]王军艳. 曲终无异听,响极有余情——音乐调节情绪的功能性应用研究[J].艺术教育,2023(9):111-114.

[5]胡艳芬. 浅谈音乐对情绪的调节作用[J].儿童音乐,2009(9):51-53.

[6]曹素芹. 小学音乐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研究[J].教育界,2014(25):77-79.

[7]范慧玲. 例谈社会情绪能力培养的“四环”教学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4):32-34.

 

作者简介:吴靖(1970.09)男,福建建阳市人,汉族,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心理健康教育.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磨房前35号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