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科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初中生同伴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初中生同伴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魏锦娣1  倪瑞杰2  陈玉红3

 

                                             1.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2.兰州新区第一高级中学

                                                                 3.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对于其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很多因素制约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从个体因素(自尊)、同伴因素(同伴排斥)和家庭因素(父母教养方式)来探讨其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整班随机选取兰州市某所中学的378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测量了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同伴排斥、自尊和积极家庭教养方式,结果发现:(1)初中生同伴排斥与积极家庭教养方式、自尊、亲社会行为倾向均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积极家庭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倾向均呈显著正相关,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积极家庭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2)自尊在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3)积极家庭教养方式在社会排斥和自尊之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说明,同伴排斥会负向影响自尊,进而影响亲社会行为;积极家庭教养方式能够缓冲同伴排斥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引言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积极行为[1][2],包括助人、利他、分享、安慰、合作、捐助、关心等[3]。初中生大概在13至15岁这一年龄阶段,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的矛盾冲突时期。如果能正确引导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则为其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生态系统理论认为,青少年的行为发展受到个体所处的多重系统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往研究表明,同伴排斥作为一种消极的人际体验,是大部分初中生都会经历的,且会给个体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比如情绪低落、自尊下降、抑郁和孤独等[4]。有研究发现,受排斥者通常会做出不同行为来应对同伴排斥带来的威胁。有些个体可能会攻击排斥者、选择冒险和不健康行为(例如危险驾驶)等[5],有些个体会采取与他人有更多合作、为集体付出更多努力和更多捐助行为等亲社会行为[6]。那么,同伴排斥到底是导致了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下降还是增加,本研究将予以探讨。

       同伴排斥是指在个体在与同伴互动过程中,因遭受拒绝或忽视而经历的一种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阻的困境[7],小到忽视、拒绝、被边缘化,大到孤立,造谣和集体排斥等。情绪麻木理论认为,遭受排斥后,个体最先会感受到生理上的麻木,继而诱发情绪麻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被排斥后所带来的痛苦[8],但也可能导致个体在后续的社会互动中冷漠和退缩。Williams[9]的需要-威胁时间模型认为,个体在刚刚感知到被排斥时,会感到自尊受伤;在排斥后的反思阶段会表现出应对策略,如反社会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如果排斥持续存在,个体在退避阶段会感到无力。自我控制失败理论认为,同伴排斥削弱了自我调控能力,表现出自私冲动[10]和亲社会行为减少[11]。以上这些理论都说明,排斥后的某些阶段或多或少都会导致个体的心里痛苦或无力无助感,这可能会削弱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初中生还处于身心发展的动荡时期,自我意识很强,较为敏感,当个体感受到同伴排斥时,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心理反应。研究发现,社会排斥会带来社会性痛苦,增加了消极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会进一步降低自尊水平[12]。程苏等人[13]的研究表明,社会排斥会使个体自我价值感下降,个体攻击性增强,亲社会行为减少。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初中生的同伴排斥与其自尊和亲社会行为负相关,而且自尊在同伴排斥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根基。家庭教养方式作为描述父母对子女养育与教导的核心理念,由Baumrind[14]在其研究中首次提出。它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管教语言和教育行为的综合反映,是家庭互动的一种独特模式,通常是稳定的[15]。先前研究表明,处于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下,个体感知到同伴排斥的影响不那么消极,但在消极教养方式下,感知到的伤害会更大[16]。陶钧杰等人[17]发现,积极教养方式可以为子女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子女可以学习到父母积极的社会行为,学会如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同时减少消极的社会行为。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中与父母都没有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那么其在学校中,与老师和同学建立关系会更难,因为父母与人交往、相处的方式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会更多感觉自己被他人所排斥。当青少年面临社会排斥情境时,如果父母给予适度的关爱,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家庭以外心理和社会支持的缺乏,而且这种关爱,有助于削弱青少年对社会排斥的消极感受[18]。当父母的教养方式积极时,经历过排斥的个体可能更愿意向父母敞开自己,从而导致有益的亲子互动,这尤其有利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发展[18]。但是,当专制性养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时,青少年会越来越难以与父母建立联系,因为他们反复遭受身体和心理虐待,从而导致犯罪风险增加[19]。综上,作者认为,积极的教养方式是初中生同伴排斥后亲社会行为培养的保护性因素,它能缓冲同伴排斥带来的自尊伤害,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出假设2:积极家庭教养方式在社会排斥和自尊之间起了调节作用。本研究的理论模型见下图。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被试

       本研究以兰州市某所初中的378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37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其中男生198人(52.4%),女生180人(47.6%);初一131人(34.7%),初二132人(34.5%),初三115人(30.4%)。

(二)研究工具1.同伴排斥量表

       使用张登浩等[20]修订的青少年同伴排斥量表,共11道题,采用5级计分,其中6-11题采用反向计分。该量表旨在调查青少年受同伴排斥情况,量表得分越高,表明个体遭受的排斥现象越深。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

2.亲社会行为倾向问卷

       使用寇彧等[21]修订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问卷,共26道题,采用5级计分,分数越高,表示被试的亲社会行为倾向越强。本研究中,测得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

3.自尊量表

       采用Rosenberg(1965)编制的自尊量表,共10个题目,其中,第五题需要反向计分,采用4级计分,得分越高,表示该被试自尊越高。在本研究中,测得Cronbach's α系数为0.85。

4.积极家庭教养方式问卷

       本研究的积极家庭教养方式问卷选自龚艺华(2005)编制的家庭教养方式问卷,龚艺华家庭教养方式问卷中信任鼓励型(8、11、15、16、17)和情感温暖型(1、4、20)为积极家庭教养方式,该问卷共包含五个维度,但是本研究只选取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这两个维度,共8道题,使用5点计分。通过对这两个维度的题项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表示该被试积极家庭教养方式越高。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26.0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首先进行信度分析以检验各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使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计算各个变量的均值、标准差等指标;进行相关分析;选择SPSS宏程序process插件的模型7,并将自尊设置为中介变量,将积极家庭教养方式设置为调节变量,在95%置信区间下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三、结果(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在收集数据时,进行匿名收集,数据处理时,对个别题目进行反向计分,然后使用Harman单因素检验。分析发现,有14个因子特征值大于1,第一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只有17.30%,远低于40.00%的临界标准,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不存在显著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各研究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检验各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各变量的相关矩阵(n = 378)

变量M±SD1234
1  积极家庭教养方式3.98±0.721   
2  亲社会行为倾向3.65±0.560.41**1  
3  自尊2.89±0.460.50**0.40**1 
4  同伴排斥2.34±0.62-0.30**-0.25**-0.26**1

  注:**代表在0.01水平上相关性显著(双尾);*在0.05水平上相关性显著(双尾)。

       根据表1可知,初中生同伴排斥与积极家庭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倾向、自尊均呈显著负相关。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积极家庭教养方式、自尊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同伴排斥呈显著负相关。初中生自尊与积极家庭教养方式和亲社会行为倾向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同伴排斥呈显著负相关。(三)自尊在同伴排斥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使用PROCESS插件中的模型4,将同伴排斥设置为自变量,自尊设为中介变量,亲社会行为倾向设为因变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同伴排斥可以显著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倾向(β= -0.26,p <0.001),把中介变量自尊加入后,同伴排斥还是显著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倾向(β= -0.17,p < 0.001),而且初中生自尊对亲社会行为倾向也是显著正向预测(β= 0.25,p < 0.001),具体结果见表2。由表3可知,自尊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值为-0.09,95%的置信区间为[-0.13, -0.05],中介效应占比34.5% 。

                                             表2 同伴排斥、自尊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中介效应分析

回归方程整体拟合指数回归系数显著性
结果变量预测变量RR2Fβt
亲社会行为倾向同伴排斥0.250.0734.13***-0.26-5.91***
自尊同伴排斥0.250.0634.28***-0.25-5.76***
亲社会行为倾向同伴排斥0.430.1852.57***-0.17-3.98***
 自尊   0.358.33***

  注:*p < 0.05, **p < 0.01, ***p < 0.001,下同。

 

                                                                               表3 自尊的中介效应

 EffectBootSEBootSELLCIBootSEULCI效应占比
直接效应-0.170.05-0.25-0.0863.4%
间接效应-0.090.02-0.13-0.0534.5%
总效应-0.260.05-0.33-0.17 
       
(四)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使用PROCESS插件中的模型7,在中介的基础上,把积极家庭教养方式设置为调节变量,在95%置信区间下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数据结果表明,积极家庭教养方式与同伴排斥的交互项对自尊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 0.08,p < 0 .05),表明积极家庭教养方式调节了前半段路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是成立的,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回归方程整体拟合指数回归系数显著性
结果变量预测变量RR2Fββt
 同伴排斥0.510.2650.68***-0.11-2.82***
自尊积极家庭教养方式   0.4610.34***
 同伴排斥×积极家庭教养方式   0.082.17*
亲社会行为倾向同伴排斥0.420.1850.57***-0.17-3.88***
自尊   0.348.13***

 

                                                表5 不同积极家庭教养方式水平下被试自尊的中介效应

 EffectBootSEBootSELLCIBootSEULCI
-1.00(M-SD)-0.190.05-0.29-0.08
0.00-0.110.05-0.19-0.04
1.00(M+SD)-0.040.05-0.130.06

                                  

 

                                                                   图1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图

 

      如表5所示,当积极家庭教养方式处于低水平时(M-1SD),同伴排斥对自尊的负向预测效应为effect=-0.19, 95%CI为[-0.29, -0.08],bootstrap95%置信区间上下不包含0,同伴排斥对自尊的负向预测效应显著。从简单斜率检验如图3可以看出,随着积极教养方式水平的提高,同伴排斥对自尊的负向预测水平呈下降趋势。当积极家庭教养方式处于高水平时(M+1SD),同伴排斥对自尊的负向预测效应为effect=-0.04, 95%CI为[-0.13, 0.06],bootstrap95%置信区间上下包含0,说明当积极教养方式处于高水平时,同伴排斥对自尊的负向预测效应不显著。

  
  
四、教育对策与建议(一)学校层面:构建包容性环境1.建立反排斥制度

       制定明确的《校园反排斥公约》,将语言冷暴力、小团体孤立等行为纳入违纪处理范围。其次,设立匿名举报渠道,比如“树洞信箱”,鼓励学生举报排斥事件。

2.开发亲社会课程

       开设针对性较强的校本课程,比如比如“同伴交往技能”,通过情景剧模拟冲突解决,假如“我是TA”角色互换活动,进行共情训练。其次,在德育课,班会课中融入合作游戏,比如“信任盲行”、“团体拼图”,强化集体归属感。

3.教师全员培训

      培训教师能够识别隐形排斥,比如故意不沟通,排斥性眼神及表情,避免将排斥误解为“性格不合”。

(二)班级层面:重塑同伴关系生态1.动态分组策略

       每学期频繁轮换小组合作成员,比如每周调整座位,随机分组实验,学习小组更换等,打破固定小团体壁垒。

2.正向行为强化

       设置“亲社会行为积分榜”结合班级综评积分表,记录助人、分享等正向行为,兑换集体奖励,比如班级每月的“刮刮乐”活动。其次,开展班级每周“隐形天使”活动,每周在班会课揭晓秘密帮助同学的“天使”,并让其分享感受。

3.主题班会干预

       设计一些在班会课上讨论的话题:“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孤立别人?”(引导学生反思从众心理),“被排斥的人身上有什么闪光点?”(引导学生练习优势视角)

(三)个体侧面:针对性心理辅导1.对被排斥学生的干预

        从社交技巧和优势赋能两个方面进行干预,比如:社交技巧,通过视频示范学习“如何沟通对话,如何加入话题”,比如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先倾听再提问。其次,情绪调节,老师教授学生“情绪温度计”技巧,用1-10分来量化愤怒或者悲伤,找到冷静淡定的方法。    

       关于优势赋能方面,发现其特长,如擅长电脑,绘画,手工等,创造为班级服务的机会,比如制作PPT,班级学习园地,修理文具等。

2.对排斥者的引导

       通过团体辅导揭示排斥行为的后果,可以观看短片《被孤立者的日记》,引发共鸣,制止排斥性行为。其次,布置“善意挑战”任务,要求排斥者每天书面或口头对被排斥者学生说一句正面评价。

(四)家庭层面:家校协同教育1.家长教育

        开展家长课堂,科普“同伴排斥的长期危害”,比如心情低落,学业下滑。其次,指导家长避免错误回应,比如“你别理他们,你只要学习就行”,可以询问“你当时是什么感受?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解决?”

2.家庭行为拓展

       鼓励家长带孩子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探访,再迁移亲社会行为到学校。对过度保护性家长,可引导其逐步放手,让孩子练习自主处理矛盾。

       通过以上四个层面的对策,进行系统性的、持续性的干预,可逐步改善同伴排斥现象,激发学生的亲社会动机。具体措施需根据学生文化背景,排斥严重程度灵活调整。

 

五、讨论

       本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同伴排斥与自尊和亲社会行为倾向呈显著负相关,且自尊在同伴排斥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这验证了假设1。以往有研究发现,受到排斥的个体在向学生基金捐款时金额较少,对进一步的实验表现出不愿参与的态度,且在发生意外事件后,助人意愿减少[23]。还有研究者通过cyberball范式在实验室中操纵社会排斥,结果发现,相比控制组,遭受排斥的个体表现出更少的亲社会行为[4]。本研究的结果与以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Williams[9]的需要-威胁模型认为,个体遭到排斥时,归属需求被剥夺,会对群体和自己做消极评价,自尊水平下降,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他们没有太多的内在力量来做一些对他人有利的事情,使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24]。然而,社会连接假说认为,受排斥者为了满足社会联系需要,为了恢复群体认同和归属感,他们可能会努力重塑社会关系,对潜在友谊伙伴表现出更为慷慨和友善的态度,排斥事件也会刺激个体展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倾向[11]。本研究支持了Williams关于社会排斥后亲社会行为下降的观点,并没有支持社会重新连接假说的观点。这可能与本研究选取的对象是初中生有关,初中生的自我意识相当高涨,自尊非常脆弱,社会经验较为缺乏,社会排斥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更大。

       本研究还发现,积极家庭教养方式在社会排斥和自尊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即积极家庭教养方式是同伴排斥对自尊负面影响的缓冲性因素,它能够提供同伴排斥带来自尊伤害的远端保护性作用。来自家庭的关爱、尊重和接纳保护了同伴排斥带来的个体自尊受害的风险[18],从而使得亲社会行为减少的可能性下降。这与张巧明和张美峰[25]的研究结果相呼应,他们认为,父母对子女越温暖越理解,越可以保护某些情境下青少年的自尊下降。当个体越有自尊时,他们更可能展现出亲社会行为[26]。

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验证了自尊在初中生同伴排斥与亲社会行为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积极家庭教养方式在这一中介关系中的调节作用,这正是本研究的创新点。我们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探讨了初中生同伴排斥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这不仅从理论上深化了同伴排斥对个体发展影响的认识,也是对生态系统理论的很好验证。

       本研究带来的启示是:减少同伴排斥,可以减少对其自尊的伤害,这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父母一定要建立积极的亲子互动方式,形成积极的教养方式,这可以保护孩子在排斥(或风险)情境中的受害程度;最后,学校和家庭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

 

参考文献

  • Eisenberg N,Miller P A. 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7,101(1):91–119.
  • 曹盼盼,俞国良,林崇德. 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J]. 教育科学,2011,27(1):21-26.
  • Greener S,Crick N R. Normative beliefs about prosocial behavior in middle childhood:What does it mean to be nice?[J]. Social Development,1999,8(3):349–363.
  • 方作之,常保瑞. 遭受社会排斥一定会降低亲社会行为吗?未来取向的调节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3,31(05):1042-1046.
  • 苏银侠,刘左鑫惠. “枫桥经验”视角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机制探究[J].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23,(05):99-106.
  • 李沛沛,黄程,寇彧. 社会排斥与个体助人意愿:归属感需求的调节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4):597-602.
  • Williams K D. Ostracism[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7,58:425-452.
  • Baumeister R F,DeWall C N. Vohs,K D. Social rejection,control,numbness,and emotion:How not to be fooled by Gerber and Wheeler[J].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4(5):489-493. 
  • Williams,K D,Ostracism. A temporal need-threat model[J].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9,41:275-314. 
  • Baumeister R,DeWall C,Ciarocco N,et al. Social exclusion impairs self-regula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8(4):589-604. 
  • DeWall C N,Baumeister R F,Stillman T F,et al. Violence restrained:Effects of selfregulation and its depletion on aggress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7,43(1):62-76. 
  • 杜建政,夏冰丽. 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排斥[J]. 心理科学进展,2008,16(6):981-986.
  • 程苏,刘璐,郑涌. 社会排斥的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2011,06(19):981-986.
  • Baumrind D. Genetic,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J]. psychology monographs,1967,75(1):43-88.
  • Darling N,Steinberg L.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An Integrative Model[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3(3):487-496.
  • Tung I,Lee S S. Negative parenting behavior and childhood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Differential moderation by positive and negative peer regard[J]. Aggressive Behavior,2014,40(1):79-90.
  • 陶钧杰,刘莉湘君,李晓青,王雨桐. 初中生教养方式、心理灵活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J]. 心理月刊,2024,19(5):40-43.
  • Stattin H,Kerr M. Parental monitoring: A reinterpretation[J]. Child Development,2000,71(4):1072-1085.
  • Wang M,Deng X,Du X. Harsh parent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hinese adolescent:Potential mediating roles of effortful control and classroom engagement[J].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2017,67:16-30.
  • 张登浩,黄莲琼,董妍. 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在我国青少年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06):1123-1126.
  • 寇彧,洪慧芳,谭晨,李磊. 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1):112-117.
  • 龚艺华.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 西南师范大学,2005.
  • Twenge J M,Baumeister R F,Tice D M,et al. Social exclusion decreases prosocial behavior[J]. Journal of Personal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2:56-66.
  • 郑友庆,卢宁. 幼儿父母陪伴自尊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01):71-77.
  • 张巧明, 张美峰. 青少年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J]. 青少年研究,2005,(3):9-11.
  • 李耿,张艺瀚,刘承珍,史滋福. 体育课程思政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文化自信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J].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报告(运动心理分会),2023,2.
  •  

     

     

     

    作者: 魏锦娣          联系电话:13919075217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