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科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毕业班学生心理调适中的运用

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毕业班学生心理调适中的运用
作者:区桂兰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 511400

摘要:针对毕业班学生因升学压力引发的焦虑、迷茫等心理问题,本文聚焦于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在缓解中学毕业班学生心理压力方面的独特价值和积极作用。文章从目标设定、活动设计、具体实施及效果评估等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了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毕业班学生心理调适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毕业班学生,心理调适

一、中学毕业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需求
中学毕业班学生面临升学考试和未来选择的压力,常常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浮躁等心态,对考试结果和升学前景感到迷茫。甚至部分学生可能因成绩波动或升学无望而产生放弃心理。在初三和高三备考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常因丢分压力、环境压力等出现心智游移,从而引发一系列负面情绪问题,严重影响学习、人际交往等身心健康。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发布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强调学校教育应切实将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与解决学生成才发展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主动干预,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毕业班学生心理调适中的价值
专门研究高考的心理专家、中科院心理研究院的王极盛指出,在影响高考成败的20个因素中,前五位分别是:考场心态、考前心态、学习方式、学习基础和学习动力。由此可见,心态是中高考备考的首要生产力。然而,通过怎样的教育途径,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状态呢?
毕业班学生心理调适的常用途径包括:心理讲座、心理课、个体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等。笔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常规心理课和心理讲座由于学生参与度低、体验感弱,虽然在课堂或讲座中可能暂时改变学生的认知,但这种影响往往昙花一现,并未在学生后续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活动中进行交往和互动,经历一系列心理互动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侧重于塑造学习情境与氛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共享彼此的经验与学习。这种辅导经过精心安排,包含一定的不确定性,且充满乐趣。相较于心理课和心理讲座等常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团体心理辅导更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不仅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弥补认知上的片面性,还具有以下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功能:
第一,营造积极的情绪体验。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引入丰富多样、趣味盎然的热身活动及充满挑战性的团队游戏,这些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释放学习中的紧张压力,缓解情绪,为学生带来积极的情绪价值。
第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亦被誉为“神奇的圆圈”,其独特魅力源于其精心设计的结构化活动。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所有活动和游戏均需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彼此支持与真诚分享。这不仅有助于打破学生的人际隔阂,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而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第三,完善自我。通过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以及与同伴的深入交流与互动,学生能够获得多角度认识自我、观察他人的宝贵机会。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建立新的自我认同,还能促进对他人更包容的接纳态度,最终实现取长补短、自我提升的目标。
第四,获得情感支持。团体心理辅导巧妙构建了多样化的情境与挑战,鼓励团体成员群策群力、贡献智慧并积极投入,有效推动成员间形成互助支持的行为模式。这种互动让成员体验到踏实与温暖,从而获得强烈的归属感。
第五,提升适应能力。团体心理辅导中设计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与挑战,使小组成员在多次尝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及同伴经验分享的互动中,激发自我改变的动力与力量,从而提升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毕业班学生心理调适中的实践探索
(一)根据学生阶段特点明确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目标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项具有明确目的和精心设计的活动课程。因此,在设计团辅活动之前,首要任务是明确团辅的目标。中学毕业班学生在中高考备考过程中,不同时间节点会呈现出各异的阶段特征。鉴于此,在为毕业班学生开展心理调适活动前,必须充分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毕业班学生在高考备考期间,通常会经历适应期、高原期、焦虑期和冲刺期四个阶段。针对这些不同阶段,我们需要确立相应的辅导目标,以便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
毕业班学生各阶段发展特点及其团体辅导目标

时期时间阶段特点团辅目标
适应期大约秋季学期前半刚踏入初/高三阶段,许多学生尚未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部分考生会感到迷茫,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规划,丝毫没有紧迫感。强化班级凝聚力
树立目标
激发内在潜能
……
高原期大约秋季学期后半

 

随着学业压力的不断加剧和考试的日益频繁,部分学生出现了学习效果不显著、学习进展停滞的情况,进而导致意志消沉,丧失学习积极性,陷入学习的高原期。随着调研考和期末考的临近,同学们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你追我赶的氛围使得压力持续增大,部分学生开始出现沮丧、羞愧、内疚等负面情绪。

释放压力
突破自我设限
提升学习动力
学会坚持
合作赋能
强化积极信念
……
焦虑期大约寒假至一模
调研考结束后,考试频率逐渐增加。部分考生因成绩未达预期,加之高考日益临近,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对中/高考失去信心,进而产生焦虑、焦躁和紧张的情绪。
释放压力
稳定情绪
提升信心
树立正能量
……
冲刺期一模后至高考前随着二模、三模等关键考试的临近,中/高考的脚步日益逼近,部分考生开始出现节奏紊乱、情绪波动的情况,对即将到来的重要考试缺乏信心,进而产生焦虑、失眠等不良反应。
 
稳住情绪
强化积极信念
提升信心
树立正能量
……

(二)毕业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
在中学毕业班学生心理调适的实践中,教师在设计团辅课程前,需综合考虑辅导对象、辅导时长及活动流程。笔者基于二十余年的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经验,发现团体心理辅导通常采用三种主要实施方式: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同质性团体心理辅导和年级大型团体心理辅导。团辅活动的时长亦可灵活设定,如40分钟、80分钟、150分钟、半天等。依据科瑞提出的团体发展四阶段理论,团体心理辅导一般历经初期、转换、工作和结束四个阶段,各阶段均有其核心任务。以下以高三年级一模后为例,旨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放松身心、平稳情绪,树立信心,强化积极信念,并以四阶段理论为支撑,初步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在高三毕业班学生心理调适中的设计思路。

高三一模后“活在当下,迎接高考”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阶段初期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
主要任务接纳与认同,建立信任,明确目标,建立规范。协助成员相互支持、逐步开放,创造支持性的气氛。协助成员解决问题,学习和实践新行为。帮助成员总结经验,提升能力,把学习到的内容转化到团体外的学习生活。
活动内容

1.说明活动要求

2.热身

1.报数随机分组

2.小组团建与展示

团体挑战活动

(数数)

1.小组分享

2.全班分享

时间安排15分钟20分钟30分钟15分钟


1. 破冰与热身,旨在帮助学生相互接纳并建立信任关系。
在团体心理辅导启动之前,教师应精选趣味盎然且易于执行的热身活动,例如口香糖、轻松圈、大风吹、松鼠与大树、进化论等趣味游戏,以激发学生身体活动,迅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教师宜事先准备一些能活跃气氛的“奖励”,如“分享一个鲜为人知的小秘密或糗事”、“展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风采”、“根据同学要求表演三个各异表情”等,作为热身活动中落单学生的奖励。此举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还能有效预防冷场,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2.小组团建,协助成员相互支持和建立小组归属感。
教师可根据班级人数,通过报数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学生分成每组8-10人的三到五个小组。限定时间,让各小组成员完成小组团建任务。常用的团建要求包括:起组名、拟口号、设计小组海报或队旗,以及准备一分钟的小组展示。给予学生15-20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团建,最后各小组轮流进行一分钟的小组展示。展示形式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只要能展现小组的气势和风采即可。通过小组团建,能够促进学生逐步放开自我,相互合作,营造支持性的团体氛围。
3.团体挑战活动,协助成员通力合作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根据活动目标和学生年龄特点,选择既有趣味性又具挑战性、且达成度高的团体活动,如传递密码、冲出包围圈、数数、拍数字、搭钉子、群龙夺宝、坦克履带、蜈蚣爬等。这些活动在用于毕业班学生心理调适时,均能发挥比较好的的教育功效。
在设计活动时,教师需根据活动目标灵活调整规则。在活动带领过程中,务必清晰阐述规则、合理设置时间,并严格按照规则执行。无论选择何种活动,建议至少进行三轮,并组织小组间的竞赛。每轮开始前,应预留5分钟供各小组商讨策略。
通过这些团体挑战活动,能够有效促进成员间的沟通与合作,帮助他们尝试解决问题,并实践新的行为模式。
4.活动分享,引导学生分享活动感悟和迁移。
团体竞赛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小组围圈就座,借助“4F”提问法,帮助学生回顾活动过程,觉察新发现,并把活动感悟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赋能学生的备考。例如,可以参考以下的方式进行发问引导:
今天的活动,你看到什么?活动取胜的关键是什么?(事实)
这次活动你最深的感受?(感受)
结合高考备考,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发现或思考?(发现)
这次活动对你高考备考的启发和思考是什么?你有何打算?(迁移)
活动分享是团辅活动的核心环节,也是团辅活动的灵魂所在。教师要预留充分的时间,帮助学生去从活动中获得的感悟和发现,迁移到学习和备考中来,要注重正面引导,赋能学生。
(三)毕业班团体心理辅导的评价
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来实现教育目标的活动,因此,团辅结束后进行的效果评估对于活动效果的改善和提升至关重要。评估团辅活动效果的常见方法包括:他人观察、问卷调查和教师的自我评估。他人观察通常指除带领教师和团辅对象外的全程参与活动的第三方,如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等。这种观察能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为教师提供客观、全面的反馈和分析。问卷调查分为教师自编问卷和科学问卷两种形式,较为常用的是教师根据活动课程自行设计的简单反馈问卷,在活动结束后由参与者填写。科学问卷则更适用于主题系列团辅课程结束后,能够提供更为科学、严谨的数据支持,尤其适合课题研究。教师的自我评估和反思是提升活动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基于课堂观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活动评估和反思。一节优质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我认为应满足以下四点:
高投入。教师需细致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全程积极参与活动。若超过90%的学生表现出较高的投入度,则表明活动的选择与设计均较为理想;
强互动。各小组成员之间应保持紧密的互动与合作,共同协作解决问题;
有感悟。一堂优质的团辅课必然是充满感悟的,学生在分享环节应有所触动、有所思考、有所发现;
能迁移。迁移能力是评估团辅课程效果的关键标准。所谓迁移,即学生能够将团辅课程中的活动体验与自身的学习备考及实际生活相联系,不仅限于活动当下的感悟,更包括对自身学习和生活的深刻思考。大多数同学能在活动中树立积极信念,激发了主动改变的意愿,最终促使积极行为的产生和持续。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毕业班学生心理调适中的反思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能够帮助毕业班学生减压、建立联结和赋能。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辅导技能,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和体验,及时调整辅导策略和活动形式,确保辅导效果的最大化。此外,我们还需认识到团体心理辅导的局限性。尽管它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但并不能完全替代个体心理辅导。对于部分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仍需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
总之,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毕业班学生心理调适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实践探索和持续反思,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团体心理辅导的体系和方法,为中学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夏雄武:发现团队的力量[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3]胡朝兵,张兴瑜: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与操作[M].北京: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廖冉,张静: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指南[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备注:作者是广州市番禺区团体心理辅导教练团队团长,本文内容来自笔者二十多年开展毕业班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经总结,作者2025年3月将在广州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教研中作专题分享。

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螺山路2号,二师附中,511400
作者邮箱:31395561@qq.com
作者电话:18922303897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