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心理茶坊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仪式感:点亮亲子关系的“心理魔法”

仪式感:点亮亲子关系的“心理魔法”
姜菲菲(山东省临沂枣园中学,临沂276000)

 

这个暑假,严重的贫血让我不得不每天输液。所幸小区诊所就在楼下,家人把刚扎好针的我接回家,待药液输完后,再送我到诊所由医生拔针。不巧孩子爸爸出差,照顾我的任务,便落到了上初中的儿子肩上。
那天,医生包扎好我左手的针头。儿子一手高举药瓶,一手提着另外三瓶沉甸甸的药水,一路小心翼翼紧贴着我走,不时检查药水流动是否顺畅,全然不顾三伏天的烈日“烘烤”。到家挂好药瓶,他立刻贴心地端来温水,接着转身钻进厨房,忙着给我做红糖荷包蛋补气血。我说“两个就好”,他却像个小男子汉般“霸气”的坚持:“鸡蛋这么小,做三个!”他总是想着变着法的让我多吃一点。为了让荷包蛋更有型,他把鸡蛋打在饭勺里,定型后再把鸡蛋放进锅里。第一次尝试,有的蛋白有些散落,他不满意,便又尝试直接将鸡蛋打到沸水中。看着孩子专注的样子,我的心如锅中升腾的热气般温暖,满是幸福。
都说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就像火星撞地球。作为班主任的我,时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回家就把自己锁在屋里,很少和家长沟通;有的家长与孩子动辄爆发言语冲突,情绪激动时难免恶言相向,损伤彼此情感;有的甚至发生肢体冲突……更年期的我和青春期的儿子,不但没有冲突,反而格外亲密。我不禁好奇地问:“儿子,你觉得我们母子俩感情这么好,原因是什么?”他慢慢搅动着锅里的鸡蛋,沉思了一会儿,说:“因为妈妈总是给我很多仪式感,让我感觉很幸福!比如每次过生日,就特别有仪式感!”说这话的时候,儿子转头骄傲的看着我,眼中闪现着光芒,脸上漾出甜蜜的笑容,幸福的往事彷佛在眼前流转。
的确,每次儿子过生日,我都会提前精心策划,让它超越简单的仪式和纪念,成为生命成长的蓄力加油站。今年儿子14岁生日,我预定了火锅,寓意“红红火火”,赋予积极的心理暗示;订购了他最喜欢的冰激凌蛋糕,上面写着“爸爸妈妈永远爱你”,让他感受到被爱被关注;网购了火焰贺卡,当跳动的火苗揭开“黄山三日游”的承诺时,美好的惊喜点亮了整个夜晚;刻有儿子照片和祝福的定制水晶,在书桌上无声的流淌着幸福;还有定格欢乐的全家福……。去年,则是一场“网红”汽车后备箱的惊喜和浪漫:五彩气球和梦幻彩灯簇拥着他梦寐以求的运动鞋,让他感受到被重视被在意。
仪式感不止存在于生日。它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每次外出时为彼此准备的特别礼物,周末精心搭配的营养餐,回家时的亲切问候,失败时的拥抱鼓励,成功时的击掌庆祝。此外,它还是孩子每晚端来的一杯热牛奶,是把美食第一口递给妈妈的小习惯,是家人一起读书、吹风、聊天、品味美食的寻常时光……只要有心有爱,仪式感便无处不在,为平凡的日子镀上温暖的光泽。
这些看似寻常的仪式,背后蕴含着影响亲子关系的深层心理机制。
首先,仪式感带来归属感和价值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归属与爱的需求以及尊重需求是人类的高级需求。传奇人物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自我突围》中回忆童年,“小的时候物资非常匮乏,但是每年家里都会包几次大馅儿馄饨。妈妈和馅切皮,哥哥姐姐和我一起包馄饨,比赛谁包得快,谁包得好看。馄饨出锅,边吃边干活儿,充满干劲。”这段回忆中蕴含的亲情温暖与童年美好,化作一股股暖流,激励着他不断向理想迈进。平凡的仪式让孩子体察到:“我属于这里,我被深爱着,我很重要。”
其次,仪式感带来幸福感和安全感。每日清晨精心准备的花样爱心早餐,看着孩子吃得津津有味的场景,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幸福体验。满心甜蜜的孩子步入课堂,更能专注学习,享受生命;满心欢喜的家长上班路途,眼中的风景亦会明媚,耳畔的风声也似有节奏。仪式感如同魔法,擦亮每一个平凡的瞬间,使其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泛着微光,成为滋养心灵的温暖安全港湾,为人们带来持久的幸福感。
再次,仪式感带来满足感和意义感。特级教师郑英老师说,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孩子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经营好与生活的关系,最终过上幸福完整的生活。端午包粽、元宵赏月、除夕团圆……仪式将抽象的传统文化具象化,赋予节日特别的意义和价值。一本成长手册,记录孩子每个重大时刻,第一次骑行、运动会的汗水、满分的喜悦……这些被“看见”被珍视的闪光点,让孩子感到被在意的温暖,寻常的光阴由此成为生命成长的里程碑。
仪式感的终极魅力,在于将平凡的日常片段定格成生命长卷中的美好瞬间,用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触动心灵的柔软之处。它贵在温度、真心与意义,而非浅层的形式。每一次点燃的生日蜡烛,每一枚珍藏的旅行石子,都将在孩子心中悄然刻下独一无二的“爱的密码”。经年累月,这些密码编织成坚韧而温暖的亲子纽带,最终孕育出足以支撑生命蓬勃向上的内在力量。
这,便是仪式感神奇的“心理魔法”。

 

理事单位:山东省临沂枣园中学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