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心理茶坊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魔童与灵珠背后:从《哪吒》系列电影看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与家庭教育启示

魔童与灵珠背后:从《哪吒》系列电影看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与家庭教育启示
作者姓名:李昕阳   单位:珠海市香洲区云峰小学   邮编:519000
关键词:家庭教育;原生家庭;儿童心理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2025年开年斩获了百亿票房,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电影凭借其独特的人物塑造、经典台词和精彩剧情,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同时,电影里也深刻展现了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多元角度剖析这些角色,能为家庭教育带来诸多极具价值的启示。

 

一、哪吒——渴望陪伴与认可,在爱中寻得自我价值
哪吒作为魔丸转世,自出生便被贴上危险标签,还面临三年后的天雷劫。他的父母李靖和殷夫人,虽对他疼爱有加,却因肩负降妖除魔、守护陈塘关的重任,常常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缺席。
从心理学的依恋理论来看,婴儿早期与主要抚养者形成的情感联结,对其一生的安全感和人际关系影响深远。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也指出,婴儿期(0 - 1.5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基本的信任感,若这一阶段缺乏父母稳定陪伴,孩子内心安全感就会严重缺失[1]。哪吒在婴幼儿时期缺乏父母稳定的陪伴,使得他内心安全感匮乏,只能通过各种恶作剧吸引他人注意,又因为他“魔丸”的力量过大,经常给陈塘关百姓带来不小的灾难,导致百姓们对他厌恶、恐惧、避之不及,可即便是这样,对他而言,这也是一种“被看见”的方式。
在成长过程中,哪吒极度渴望被认可。他的种种叛逆行为,实际上是对周围人否定态度的反抗。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提出,人类的行为都是在追求优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表明,尊重需求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求,包括自尊、被他人尊重等[2]。哪吒虽然表面玩世不恭,但内心深处却一直渴望证明自己不是大家眼中的“妖怪”,渴望得到接纳和喜爱。
而李靖夫妇在意识到对哪吒陪伴不足后,努力做出改变。李靖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哪吒的生机,他的那句“他是我儿”,饱含着深沉的父爱与无条件的接纳;殷夫人也放下手中的事务,陪伴哪吒踢毽子,给予他温暖和关怀。在得知哪吒只有三年的生存时间,殷夫人提出了想要辞去官职,带哪吒游山玩水,开心度过余生的想法。这种积极的补救行为在教育中至关重要,构建了情感支持系统,让哪吒感受到了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成为他后来对抗命运的强大动力,高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改写自己的人生。这符合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教养”理念,积极的情感互动和支持能极大提升孩子的心理韧性。
此外,李靖夫妇用"灵珠转世"谎言进行积极心理暗示,为哪吒形成认知重构,将"魔丸"的诅咒转化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使魔童最终突破社会偏见完成自我救赎,印证了罗森塔尔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有效性。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思考,父母应重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稳定的陪伴能为孩子构建起内心的安全感,让他们在面对外界的挫折和否定时,有足够的心理支撑。同时,当发现对孩子的陪伴有所缺失时,要及时弥补,用行动表达对孩子的爱与认可,帮助孩子在不同阶段树立正确自我认知和价值观。

 

二、敖丙——背负家族期望,在重压下迷失与觉醒
敖丙,灵珠转世,本应拥有光明的未来,但他却背负着整个龙族复兴的沉重期望。龙王将万龙甲赐予他,将全族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一人身上,万龙甲既是保护也是枷锁,每个鳞片都承载着道德绑架的重量,他的师傅申公豹也将自己晋升“十二金仙”的希望寄托在培育“灵珠”敖丙身上,这些都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过高的期望往往会形成压力,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敖丙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被灌输龙族的使命和责任,这使得他失去了自由成长的空间。在心理学层面,长期处于这种高压力的环境中,敖丙形成了矛盾的性格。他本性善良,与哪吒结为好友,但面对家族使命时,又不得不做出违背良心之事,如企图活埋陈塘关百姓。这体现出环境压力对人格发展的扭曲,印证了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理论,当个体长期处于过度压力和冲突情境中,会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和扭曲的应对方式[4]。
敖丙在家族期望和个人良知之间痛苦挣扎,就像一个在黑暗中找不到方向的人。他的行为反映出,当个人所承受的外界期望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时,可能会导致价值观的混乱和行为的失控。德国心理学家勒温也指出,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敖丙所处的家族期望环境对他的行为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合理设定对孩子的期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天赋,过度强调家族期望或功利性目标,可能会压抑孩子的个性发展,让他们失去自我。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意愿,认识到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和兴趣和能力的多元性,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让他们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中成长。在影片最后,我们看到,敖光也学会了放手,让敖丙听从自己内心的选择,走自己的路。

 

三、申公豹——自卑与不甘,在偏见中走向极端
申公豹是一个充满自卑与不甘的角色。在他的原生家庭中,父亲是一个潜心教学、刻苦修炼的教师,想要培育子女和弟子通过勤奋努力,提高个人功力,通过选拔跻身天庭。申公豹在父亲的教导和个人的努力下,有机会拜师天尊,成为家族的骄傲和榜样。然而,正像电影台词中说的,“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他的结巴以及妖族身份,使他在天庭备受歧视,始终无法得到公正对待,比如师父会把各种灵丹、法器赠与看似远不如申公豹努力、还有点好吃懒做的太乙真人,甚至培育灵珠的任务也交给太乙,因为这样可以晋升“十二金仙”。这种来自外界的不公平对待,就如同原生家庭中孩子遭受的忽视和偏见。
电影中的申公豹有结巴的毛病,导演解释说,申公豹的口吃是因在天庭深受歧视,且郁郁不得志,缺乏自信而导致的。在医学上,口吃是一种言语流畅性障碍,除了大脑的语言中枢发育异常,更多的原因是来自于焦虑、紧张的情绪和长期的心理压力。申公豹长期遭受不公平对待导致个体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自卑心理,这可能是他形成口吃的主要心理原因,同时口吃导致自卑心理,自卑又加重口吃,还进而引发阿德勒提出的过度补偿行为。申公豹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择手段地抢夺灵珠。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认可和地位的渴望,但这种渴望却被自卑和怨恨所扭曲。他将自己的不如意归咎于他人,认为是元始天尊的偏见导致自己无法晋升,却没有从自身寻找原因,从归因理论来看,他将失败外部归因,而不是从自身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思考,产生了归因偏差。
申公豹的经历警示我们,在家庭教育中,要避免给孩子造成不公平的成长环境。无论是多子女家庭中对不同孩子的区别对待,还是因为孩子自身的某些特点而产生的偏见,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家长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努力,依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 ,为孩子树立积极榜样,帮助孩子建立自信,避免孩子陷入自卑和怨恨的深渊。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这些主要人物,其性格和命运都与原生家庭紧密相连。哪吒在父母的爱与弥补中找到自我价值,敖丙在家族期望的重压下迷失又觉醒,申公豹在偏见和自卑中走向极端。原生家庭既是命运剧本的创作者,也保留着改写剧本的可能性。李靖夫妇的教养实践提供了家庭治疗的范本——当爱与规则达成动态平衡时,诅咒也能转化为生命的祝福。这些角色的经历来源于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素材,也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启示,提醒我们要重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合理设定期望、避免造成不公平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健康、温暖的家庭环境中茁壮成长,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

 

参考文献: 
[1] 儿童发展心理学[M].刘金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普通心理学[M].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自卑与超越[M].(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韩阳译.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
[4] 我们内心的冲突[M]. (美)卡伦·霍妮.郑世彦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