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关于距离的不同研究实验
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寒冷冬天,实验者把数十只刺猬放到户外空旷的土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簌簌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但相互靠近后,又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只能很快地各自分开了。可是因为天气又实在太冷了,刺猬们又不得已靠在一起相互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又使得它们不得不再次分开。挨的太近,身上又会被刺刺痛;离的太远,又冻得难受。经过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聚,聚了分,刺猬们不断地在受冻与受刺之间挣扎。最后,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的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的距离,这就是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刺猬法则”。
在心理学上,也有人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在一个刚刚打开的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两个读者时,实验者就进去坐在这个人的旁边,结果他一进去,坐在阅览室内的读者立刻觉得紧张不安,赶紧离开座位走人。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发现在一个只有一两个读者的阅览室里,没人能免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旁边坐下。当实验者坐在被试旁边后,被试往往都很快默默地换到别处坐下,有的被试甚至明确质问实验者“你想干什么”。据此,心理学家得出一个结论: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我把握的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汽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他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有多少爱因距离不当而伤了彼此
在人和人的交往过程中,除了仪表风度、交往频率、个性特征、特点相似或互补等因素影响交往成败外,交往距离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的因素。在西方有这样的一部电影:一位男孩疯狂地喜欢上一位女孩,但是男孩性格沉默内敛,不敢当面向女孩主动表达自己的爱恋之情。于是男孩每天书写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向女孩表达他狂热的爱恋之情,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总共写了700多封情书。最后,那个女孩终于同意结婚了,但悲剧的是新郎不是他,而是那个天天送信的邮差。近水楼台先得月,两年多送信收信过程中的频繁相处,使得那个女孩慢慢喜欢上了那个每天敲门送信的邮差。
但是,人际交往的距离,不一定是越近越好。有时亲密无间,距离过近,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我的辅导生涯中,曾经有不少学生因和好友交往距离不当而产生烦恼前来向我求助。如最近有个学生来向我咨询,她说自己与好友相处四年多来,学习上、生活上互帮互助,彼此一直相处地很融洽。但是在相处过程中,她内心深处常常因一些琐事而烦恼不已。我让她说说看,有哪些琐事让她心生不快。来访者说仔细想想吧,自己和好朋友之间也没啥真正的矛盾,都是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但是琐事堆积多了,便感到烦闷不已。比如说来访者性格文静,喜欢安静地看书或听听音乐,而好友生性爱热闹,喜欢逛街、闲聊。有时周末来访者想安静地去图书馆看看书,好友却非拉要着她去逛街购物;再比如说来访者有轻微的洁癖,爱干净,不喜欢别人随便碰触她的床铺,而好友却粗枝大叶、不拘小结,有时随手将吃的零食或看的书扔在来访者的床上。凡此种种,发生的次数多了,来访者心理便烦闷不已,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个个案就是最典型的在相处过程中“你我不分、界限不分”,因关系过于亲密、心理距离过近而引起的人际不适。
在父母和子女相处的过程中,因距离不当,而导致父母与子女关系不和或反目成仇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如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爱的厘米》里关父与两个孩子的相处模式。关父对儿子振雷是无条件地偏爱、溺爱和纵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对儿子偏心偏到了家,捧在手里怕卒瓦喽,含在嘴里怕化喽,恨不得整天装在兜里,天天宝儿宝儿地叫着”,结果呢,关父这种无距离、无原则的爱把儿子培养成只知一味无条件索取、不肯吃苦、不能承担责任的永远长不大的废物。女儿关雨晴呢?关父却觉得女儿雨晴是一个女机长,漂亮能干,能挣钱,她对家中所做的一切贡献、对弟弟的照顾是无条件的、理所当然的,从没有考虑到女儿内心深处对父爱的需求和对事件的感受。一次次无条件地纵容儿子关振雷对姐姐雨晴提出的无理要求。最后因为无理阻挠女儿雨晴与清风的婚礼而导致女儿对这个父亲伤心欲绝,最终狠心断绝了父女关系。
在断绝父女关系前,雨晴说了这样一段伤心欲绝的话:“你天天左一个宝儿又一个宝儿,我就想知道,我在你心里算什么,你这么爱他,不爱我,你生我养我干什么呀。有时侯我特别羡慕振雷,无论他闯多大的祸,做错什么事情,你都那么爱他。可是你爱过我吗?”关父则一脸无辜地说:“我不爱你吗,你说从小到大,我哪一点不爱你”。关雨晴则委屈而愤怒地说道:“每一次在振雷无理取闹时,每一次你优先考虑他而不是我的时侯,我都想说,你不爱我;每一次他管我要房要钱要车,你在旁边扇风点火时,我都想说,你不爱我”。我就想问你一句:“凭什么!你凭什么不停地压榨那个你放弃掉的女儿。你说我能说吗?我能告诉一个早就放弃掉不管我死活的父亲吗。当年我考航校时,妈妈全力支持我。你说学费太贵了,供不起,你宁可把钱拿给儿子挥霍,却不肯帮我。每当这时,我都会告诉自己,弟弟太小了,总有一天你会认可我了。当我躺在病床上,你那么着急地说救自己的儿子,提都不提我,躺在病床上,我听到那句话,你知道我的感受吗,我是你女儿,当你说放弃掉我时,那一刻我觉得跟死掉了一样,我还不如死了呢。我心里已死掉一万次。这么多年我拚命努力上学,那个旋梯训练别人做50个,我做100个,下来以后我吐得昏天暗地的,我吐完继续练,为什么那么努力要强就是为了早一天开飞机、当机长。我就是想说自己变得优秀了你就能喜欢我,对我好一点。我特别期待你能认可我,抬起头来看我一眼,说这是我的女儿,我的女儿也很棒,这也是我宝儿。可是你看过我吗,你叫过我一声宝吗,我是多么想得到你的认可。这么多年我一直在跟弟弟争宠,可是你在乎过吗。就因为我强,我就得让着他吧,我是你的女儿,我身上流着你血,你能不能对我好一点儿!”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关父因为不懂得爱和尊重之间的距离,对子女不平等的爱,最终导致父女关系逐渐疏远,让女儿雨晴只能伤心欲绝地离家出走。因此,如何保持适当的爱的距离,是所有人都要终其一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一个话题。
尝试着寻找适当的爱的距离
记得在电视剧《小欢喜》里面,最受孩子们和观众欢迎的、最善解人意的妈妈刘静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真得好好反省反省自己,可能我们一股脑要给孩子的,永远都不是孩子想要的,跟他们想要的是错开的。你想让他保暖,他想的就是好看;你想给他补充营养,他只想的是好吃;你想给他讲人生经验,想让他少走弯路,可人家呢?光想的是自由。所以啊,父母跟孩子永远是有时差的。”确实如此,孩子和父母毕竟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个体,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喜怒哀乐,都有各自的好恶和人生追求。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既需要父母的支撑,有时又需要适度的自我成长的空间,不希望父母碰触,只需要父母远远地看着。所以,父母与子女间,就像那些相互取暖的刺猬,要反复试探寻找一个最好的爱的距离,让彼此相互放松而且又感到温暖。当然这种爱的距离会因孩子年龄的不同而需求不同,在年幼时,孩子渴望父母的陪伴,父母这时所要做的是尽可能地相伴孩子左右,心理距离适当近一些,亲密一些,当遇到困难时尽量给弱小的孩子一个有力的支撑;年岁渐长、羽翼渐满时,父母要一点一点地学着放手,给孩子一个足够自我成长的空间,给孩子自由抉择生活的权利。就像著名作家龙应台所说:“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送。子女成年后,父母需要理智地退后,与子女距离要稍远些,将人生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交给他们自己,即使爱,也要爱得隐忍而有节制,不要以爱的名义去束缚和捆绑子女。
正如一句话所说“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自我呼吸的空间,都需要有一个自己心灵的后花园,这个地方只能一个人静静地独享,不希望别人随便闯入,以乱了自己的清静和片刻的欢愉。所以,人与人之间相处,即便关系再密切,也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要亲疏有间,不能你我不分,界限不清,自以为是地侵入对方的空间。雾里看花花更美,水中望月月才更迷人,保持适度的距离,是呵护和维护爱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真的爱对方,就要在爱里面寻求让彼此感到舒适、放松而又温暖的距离,不要自以为是、一厢情愿地以爱的名义压迫或束缚彼此,我想这样的关系才是人们想要的最美好、最迷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