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心理茶坊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疫情期间,学会与焦虑共处

        突然来的疫情让今年这个春节很不一样,不敢说是史无前例,但至少会让大家铭记很久,不断发展的疫情既牵动也扰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不断增加的感染人数、驰援武汉的医务人员、潜伏期的传染……,每一条新闻都会把大家已经拧紧的神经绷得再紧一些。

此外为了做好防护工作,疫情期间,大家基本上都选择少出门,少聚集,这也导致了一个普遍的结果:绝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待在家里。所以在感受家的温暖的同时也慢慢积累了一些敏感的情绪,比如越来越多的人会感觉到:诸如恐惧、焦虑这些情绪等在亲子、夫妻之间不断蔓延。看来这次疫情的袭来也真的让大家进入了全民焦虑的节奏。

先来说说什么是焦虑吧。在心理学的定义中,焦虑通常指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方面造成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它与危急情况和难以预测应付的事件有关,当事件过去,焦虑状态也自然解除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按照“用进废退”的进化原则,既然这个情绪被保留下来了,就说明这个情绪是有作用的,比如让我们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引导人如何迅速地采取措施,紧急调动自身各种资源,有效地阻止事情出现严重恶化的趋势,使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以保护自己和身边人。

如生活中,看到对面突然冒出来一条恶犬,几乎所有人都会紧张、出现心跳加速、冒汗等生理变化。这时候的高度情绪唤起,让我们最快速度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是拿起身边的东西防卫还是赶紧逃掉;再比如这次疫情,当大家听到口罩、酒精等有帮助,我们会连夜排队去抢购。遇到危险,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这是人身俱来的本能。

为什么这次疫情给大多数人带来了无法忍受的焦虑感?一个明显的诱发因素是外界事情的暂时不可控导致或加重了个体的失控感,它会让人头痛,心焦,会带来巨大的焦虑:比如每天看着铺天盖地的疫情新闻,以及不断增加的感染人数,我们的失控感也在一点点地被放大:好像怎么做,怎么努力,还是无法控制外界的情况,所以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那种莫名的焦虑几乎要把自己淹没掉。

不可控感也叫不确定性,为什么它这么可怕?从大脑的本能反应来看,不确定性等于危险如果我们的大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那么它自然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自保,无法自保,就意味着或会面临死亡,这是非常可怕的!而且当确定性摇摆不定、模糊不清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本能地进入一级警戒状态:提醒我们情况很危急,需要确保自身安全。

在这种感觉下,我们可能会感觉脚下的地面随时会裂开,头上的天花板随时会被粉碎但事实上并没有身处危险,这些都只是大脑应对不确定性的应激反应。

既然焦虑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情绪之一,那么学会和其共处就是每个人一生需要学习的功课。就像这次疫情虽然给每个人带来了焦虑,但也恰恰给了每个人学习共处的机会。

第一就是接纳。不但接纳这种情绪,也接纳自己对这种情绪的抗拒。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易,有些人一生可能都在与之抗拒,讨厌它,排斥它,结果总是失败。的确如此,接纳它不是鸡汤口号,是我们学习与之相处的基础,没有这一步,就没有后来的升华或转化之类的。

第二就是行动起来。当负性情绪来袭,每个人都会本能的选择抗拒,希望这个情绪快点离开自己,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个时候,强迫自己接纳这种负性情况,也是非常不切实际的,所以就需要做一些事情,让这种接纳变得具体可见,触手可及。比如不妨通过做一些事情降低这种不可控感,增加自己的可控感。

每天给自己定个小目标:看多少页自己喜欢的书,做多长时间的瑜伽(运动),炒个什么样的菜,打扫一下卫生等等……然后按照这个目标去完成,在完成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对外界的掌握感在慢慢的获得,而且外界并没有自己想象的糟糕和失控,当自己的生活慢慢形成一种规律感的时候,可控感也在一点点获得,焦虑也在一点点的减少。

想起一句话: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在这场战役面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有些人虽然不能上前线,但不是无能无力的在家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行动,自己更好一些,让自己的家庭更安全、更温馨一些,让整个社会正能量更多一些。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