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该是天底下最受人尊敬的人之一;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也该是倍受呵护的对象。可有时候,孩子们就像会变天的六月,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雷雨交加。面对教育情景中可能发生的碰撞,教师是先要求学生尊重自己,还是先去照顾学生感受?
有这样一次经历给了我很多启发。
那是学校组织的学生社团活动中,我和另外两位老师接手了“朗诵社团”任务。这门课表以外的科目,对于老师本身就是不小的挑战,但更大的挑战还是——学生。
集体分组时,其他的孩子一个个被念到“科技社团”、“英语社团”、“足球社团”......高兴溢于言表。可是有孩子被分到“朗诵社团”时,便大喊“我不要去朗诵组,我是报的科技班!”“我是报足球班的。”还有孩子直接跟老师说:“我明天就不来了,我妈只让我来一天。”剩下几个孩子没出声但也一脸索然无味的样子。我们几个老师的心中也是十分失落的。这样的一个社团班该如何开始又该如何进行下去呢?
冷静下来,我开始思考。很多时候,到底是老师选择了学生?还是学生选择了老师?还是我们都没有选择?
我们可能经常会这样想:“我是老师应该把你教好,你是学生,所以你应该要主动学习。”
如果孩子们出现反抗,便又会想“你怎么敢这样跟说话,很没有礼貌,你应该尊重老师。”
无计可施的时候更只能脱口而出“不想来就快让爸妈把你接回去。”
小小的三尺讲台,承载着所有教师的职业理想,还有教育权威。
可是转念一想,讲道理?批评教育?惩罚?赶回家?这是我们想要的教育吗?我们到底想要带给孩子什么?我们又示范了什么?
更无奈的是,面对反对加入我们组的这些孩子,我没法使用这些教师常备技能。他们根本不认识我,他们不用听我指挥。我更没有勇气直接让爸妈把他们请回去。
那一刻,我只想单纯地和他们亲近,顺利地把社团开展起来。
因为有多年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与管理经历,我努力搜索了脑袋里所有的知识经验,感觉唯一可用的是——信任。
充分信任孩子们的善良、童真和天使般的心灵。这段师生关系会不会是一场奇妙的缘分呢?那就试试看吧。
基于这一丝信任,我主动向他们抛出橄榄枝。
我很夸张地问:“孩子们,有自愿报我们朗诵班的吗?”竟然——果然——必然没有一个孩子举手,他们显然不了解朗诵是回什么事,也并不打算弄明白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
于是我提议给孩子们讲故事,11个一到五年级的小朋友,每个人的小眼睛就开始发光了。
师:“故事的主角是一只小猴子,他有着全身棕色的毛发,大大的机灵的眼睛,还有像大家一样聪明的脑袋。你们猜,他特别喜欢吃什么呢?”
生:“桃子。”
师:“那好,小猴子就想要去摘桃子。他可是只很有目标感的猴子,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他走啊走,看到了一片西瓜地,又大又红的西瓜。同学们,你猜,小猴摘不摘?”
生:“摘”“不摘”
师:“小猴才不吃呢!他就想吃桃子。”
“小猴又走啊呀,他看到了一大棵香蕉树,上面挂着又大有黄的香蕉,一串一串的真诱人,你们猜,小猴摘不摘?”
孩子们好像明白了什么:“不摘,他就想摘桃子。”
师:“你们可真聪明,他就想吃桃子。”
“小猴又走啊走,他看到了一片葡萄架,上面挂着又圆又紫的葡萄,感觉都快要掉下来了。你们猜,小猴摘不摘?”
孩子们异口同声说:“不摘,他就想摘桃子。”
师:“是的,他还是只想吃桃子。可是,这一天就快过去了,小猴子就是没找到桃树林,饿着肚子回家了。”
同学们,对于这只猴子你怎么看?
孩子们七嘴八舌:“这只猴子有点傻。太不划算了。他一天什么都没捞着。”
师:“那你给他什么建议呢?”
生:“摘西瓜呀,西瓜大。摘香蕉呀,他也喜欢香蕉的。摘葡萄呀,葡萄也可能很甜。”
师:“非常好。那同学们,桃子呀就像我们原来想报的那个社团,因为各种原因现在就是遇不上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孩子们突然笑起来。
“朗诵班也许还不错。”
“那就试试呗!”全组最小最倔强的那个女孩子也松口了。
于是就这样,我们才开启了愉快的学习之旅。
这。
一是信任学生。成年人也有不情愿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包容孩子,同时示范包容。理解他们对抗的往往是事件本身,而不是对抗老师个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要表达。
二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如讲故事比讲道理更有效。讲道理是成人在经验中总结出的抽象的结论,小学生的思维抽象水平理解不了成人的逻辑语言,他们也并没有那样的感受与经历,所以讲道理通常作用并不大,但讲故事他们感同身受也很有趣。
学生给与我们的挑战也就是对教育需求的呼唤。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多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用爱与温度唤醒学生内心的小宇宙。
走心的呵护最值得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