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校园心理剧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心跳监测仪——初中生亲子沟通主题心理剧

联系人:孔恬恬  手机:17685570630  邮箱:paopaotang_0000@126.com

 

心跳监测仪

 

——初中生亲子沟通主题心理剧

 

孔恬恬(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七中学,青岛266000)

 

关键词:亲子沟通;手机使用;信任;情绪压力

 

【剧情简介】

小驰是一名刚升七年级的新生,正在艰难适应着初中陡增的学业压力。过去用于放松的手机,如今成了母子间信任危机的导火索。妈妈因为他曾因游戏耽误作业而没收了手机,并在新生弟弟带来的焦虑下,对他使用手机学习充满了怀疑和不耐烦。小驰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却得不到应有的信任,内心压力巨大。这种无形的压力被具象化为一台“心跳监测仪”发出的声音,时刻伴随着小驰。

一次激烈的争吵后,小驰惊奇地发现,妈妈的身上似乎也连接着一台发出急促警报的“监测仪”。母子二人第一次“看见”了彼此内心深处的真实压力。这次奇特的经历,让他们终于有机会放下指责,倾听对方的心声,协商达成了一份基于信任和责任的家庭新协议。

【主要人物】

小驰:初一男生,主角,有个刚满一岁的弟弟。渴望证明自己有能力管理好手机和学习,但苦于无法与妈妈有效沟通。

妈妈:职场女性,因工作、育儿和对小驰学业的多重焦虑而情绪急躁,对小驰的手机使用高度警惕。

爸爸:家庭关系的调和剂,性格温和。

“监测音”:心理角色,由舞台音效呈现,是小驰内心压力的外化,声音的节奏和频率随小驰的情绪状态而变化。

 

【心理剧技术】

内心独白、象征、镜像技术、情景对话

第一幕:失控的警报

场景:家中客厅,晚上。

音效:一阵缓慢但略显沉重的“嘀…嘀…嘀…”声作为背景音(监测音)。

小驰在书桌前写作业,表情烦躁。爸爸在旁边看书。

小驰:(烦躁地把笔一扔)唉!这辅助线到底怎么画啊!

爸爸:遇到难题了?别急,换个思路想想。

小驰:想不出来!我都试了好几种方法了!(嘀…嘀…声变快了一些)爸,我想用手机查查,听同学说有个很好用的软件。

爸爸:这办法好。不过你妈今天回来路上说公司事多,弟弟又闹,心情不太好,你一定跟她好好说。

妈妈抱着一堆脏衣服,疲惫地从卧室走出来,看到小驰没在写作业,表情立刻变得警惕。

妈妈:怎么了?又不想写了?

小驰:不是。妈,我遇到一道难题,想用你手机查个资料。

妈妈:(皱眉)查资料?上次你也是这么说的,结果呢?打了一晚上游戏,作业一个字没写!

小驰:那是小学的事了!我现在长大了,早就不这样了!(“嘀嘀嘀”声变得更急促)

妈妈:(叹了口气,从口袋里拿出手机递给他,但眼神充满怀疑)五分钟!只有五分钟!我看着你!

小驰接过手机,快速解锁,打开软件。妈妈就站在他身后,双臂交叉,紧紧盯着屏幕。“嘀嘀嘀嘀”的监测音变得非常响,充满压迫感。

小驰:(在妈妈的监视下,手心冒汗,点了几下都没找到想要的结果)妈,你别老站我后面,烦死了!

妈妈:我怎么就不能站了?我要不看着你,你是不是就准备点开游戏了?

小驰:(情绪爆发)你从来就不相信我!在你眼里我就是个只会玩游戏的小孩子!

妈妈:(火气也上来了,声音抬高)你要是争气,我用得着这样吗?看看你,作业拖拖拉拉,成绩不上不下,现在还学会顶嘴了!我白天上班,晚上回来还要带弟弟,累得跟什么似的,还得为你这点事操心!我容易吗我!

母子二人激烈争吵,背景的“嘀嘀嘀嘀”声变成了刺耳的“警报长鸣声”。

小驰:我查资料你嫌我玩手机,不查你又觉得我不努力,到底怎么样才能让你满意,我不用你管了!

小驰把手机往桌上一摔,冲回了自己的房间,用力关上门。

 

第二幕:两台监测仪

场景:小驰的房间和客厅,由一道追光分割。

小驰在房间里,背靠着门,胸口剧烈起伏。刺耳的警报声慢慢变回急促的“嘀嘀嘀嘀”声,一束红色的光点在他胸口处随声音闪烁。

小驰:(内心独白)为什么?为什么她就是不肯相信我?我真的长大了,我能控制住自己!为什么在她眼里,我永远是那个只知道玩的小孩……

舞台另一侧的客厅,妈妈疲惫地坐在沙发上,双手捂着脸。弟弟的哭声隐约传来。

爸爸:(走过去,轻轻拍着妈妈)别生气了,你最近确实太累了,火气大。小驰也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

妈妈:看他那态度!我为他好,他当我是仇人!每天忙不完的活,感觉自己快要爆炸了……

妈妈说话时,另一束红光也出现在她的胸口,同样随着一阵急促的“嘀嘀嘀嘀”声在闪烁,只是小驰那边听不见。

爸爸:我们都看见了,你很辛苦。其实孩子压力也很大,初中的学习,不容易啊。

小驰猛地打开房门,想出来继续理论。就在他开门的瞬间,舞台灯光发生奇妙的变化,整个空间变得有些迷幻。

小驰:妈!我……(他话说到一半,愣住了,他清楚地看到了妈妈胸口那束闪烁的红光,以及听到了那阵和自己内心一模一样的急促嘀嘀声。)

妈妈:(抬起头,也愣住了,她同样看到了小驰胸口的红光和听到了那刺耳的声音。)你……

两阵急促的“嘀嘀嘀嘀”声在舞台上交织、共鸣,形成一种混乱又和谐的音场。母子二人隔着客厅,第一次“看”到了对方内心的警报。他们脸上的愤怒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震惊和不解。随着他们彼此凝视,两边的监测音奇迹般地、慢慢地同步、放缓,从“嘀嘀嘀嘀”变回了“嘀…嘀…嘀…”。

 

第三幕:心跳校准

  • 场景:客厅,灯光恢复正常。

短暂的沉默后,爸爸看出了气氛的变化,小心翼翼地开口。

爸爸:要不……我们坐下来,好好聊聊?

妈妈点了点头,小驰也慢慢地走了过来,坐在离妈妈不远的沙发上。

小驰:(先开口,声音还有些颤抖)妈……你最近……好像也很累,很烦。

妈妈:(眼圈一红,声音也软了下来)我……(深吸一口气)小驰,妈妈跟你道歉。我不该总是不相信你,用那种方式对待你。我只是……太焦虑了。怕你走错路,怕自己没当好妈妈。

小驰: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只是当我用手机的时候,你在背后盯着我,总让我有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那种压抑感,就像心跳得快要停了。(背景的“监测音”轻微地响了一声,然后彻底消失。)

爸爸:(适时地提出建议)那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比如约定个手机使用协议,既让妈妈放心,也能让你有合理的自由?

小驰:(眼睛一亮)好啊!我需要手机查资料,但完成后会主动给你看记录。另外,每天作业完成后,我能不能有半小时的放松时间?玩游戏或者看视频,我会上好闹钟。

妈妈:(思考了片刻,点了点头)……好。如果你能做到,妈妈也愿意相信你。下次我心情不好,我会先告诉自己冷静,不把火气撒到你身上。我们一起努力,好吗?

小-驰:嗯!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小驰在用手机查资料,妈妈在旁边哄着弟弟,她偶尔看小驰一眼,但眼神里不再是怀疑,而是信任。小驰查完资料后,抬头对妈妈笑了笑,然后继续写作业,屋里氛围安静而温暖。

 

【创作感悟】

本剧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当下初中生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因手机使用而引发的亲子冲突。进入初中,学生面临学业与心智的双重成长,他们渴望自主与信任;而家长,特别是身处多重压力下的母亲,则充满了焦虑与掌控欲。这种矛盾,往往不是“爱与不爱”的问题,而是“如何去爱”的困境。

剧中,我们创新性地引入了 “心跳监测仪”这一核心象征。它将主角小驰内心无形的学业压力、被监视的紧张感,通过“嘀嘀嘀”的声音和闪烁的红光,进行了具象化和舞台化的呈现。这不仅让观众能直观“听见”和“看见”孩子的内心风暴,也遵循了心理剧行动治疗的本质。

本剧最大的突破点在于镜像技术的运用,让母子二人同时“看见”对方的“监测仪”,创造了一个双方瞬间共情的“魔法时刻”。当他们意识到对方和自己一样,都处于警报状态时,指责和愤怒便失去了立场,理解和沟通才有了可能。这体现了“双向成长”的主题: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父母的成长则在于学会放手和信任。

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也鼓励家长们能停下来,听一听孩子和自己内心的心跳声,共同寻找那份属于自己家庭的、平衡而健康的心跳频率。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