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特别关注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家校协作应对高中学生心理危机的思考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离家出走等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些事件给家庭带来了相当沉痛的打击,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学生心理危机目前成为学校心育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心理危机是指人在面对来自自身或者外界变化时产生的心理失衡,又无力通过自身力量在较短时间恢复平衡的状况。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一方面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在面对来自家庭、人际、学业、考试等方面的变化和压力,容易产生情绪的波动和内在心理冲突。相对于其他学段的学生来说,高中生面对来自高考、学业、自我态度、同伴交往、恋爱等问题更为复杂,而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他们往往缺乏有效的,理性的应对方式,加之其他因素的交织,导致高中生的心理危机难于处理。因此思考高中生心理危机应对更加迫切。家庭是心理危机学生初始的成长环境,家庭的结构、观念、互动方式等都密切影响着心理危机学生状态的变化发展。因此,学校在应对心理危机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来自家庭的力量。

一、家校协作应对高中学生心理危机的意义

1.家庭是心理危机的重要发现渠道和关键诱因

在心理危机应对工作中,来自家庭的支持无疑是重要的,在危机出现的早期,家庭是能够感知得到的。如果家庭能够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和语言交谈中识别出孩子的情绪波动和异常反应,并且寻求应对办法,就能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家长不重视、或者无意中加剧了危机,则可能会酿成极端事件。在心理危机的识别中,来自家庭的观察和反馈也有助与心理危机状况的评估。除此之外,在学生心理危机成因中,家庭原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来源。如在家庭经济因素中,家庭贫困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更敏感、更自卑,缺乏主动性,在学业中动机过强,自责情绪较多;在家庭关系因素中,父母感情不和、家庭冲突激烈、家庭关系复杂,学生心理问题相对更多更复杂;在家庭教育方式因素中,强势、控制、放任、溺爱等家庭,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内疚、退缩、自我、敏感等性格,在面对问题时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在家庭结构因素中,隔代、单亲、重组、留守家庭的孩子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影响较多,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受到更多影响。

2.家校协作利于优化心理危机支持系统,提升应对效率

家庭,对心理危机的转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方面,如果家长能够及时意识到问题所在,做出改变,则会给学生营造较为合适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面对孩子的心理危机,家长如能给与更多的情感关怀,形成有效的家庭支持,也可以极大地促进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再者,学校对危机学生的心理辅导、转介、陪护有赖于家长的积极配合,如果家长能够充分信任,友好互动,并且积极沟通反馈学生的情况,配合做好危机应对工作,则有助于形成危机应对的合力,提升应对效率。因此,家校协作在学生心理危机应对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二、家校协作应对高中学生心理危机的障碍

尽管家校协作在学生心理危机应对中的意义重大,但在实际的心理危机应对过程中,却常常遭遇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一)家庭方面 在来自家庭方面的众多阻碍因素中,家长的意识和观念因素是最为常见的。许多遭遇心理危机的家长对于心理危机重视不够,认为心理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否认孩子有心理问题,认为是孩子暂时闹情绪或者“想不开”,没什么大不了。有些家长认为心理问题是孩子逃避学业和压力的借口,是孩子故意没事找事,不但不能对孩子的状态表示理解,反而产生责怪愤怒的情绪。有些家长对于心理治疗有误解,认为心理治疗就是有病,就是精神不正常,或者脑子有病。部分家长对医生用药有所误解,认为吃药副作用太大,会让孩子变迟钝,尤其是对有高考任务的高中生来说,服药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考试。还有家长对心理治疗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在治疗过程中孩子病情反复,或长期治疗没有好转,进而失去耐心,不愿再配合。再次,部分家长担心学生心理问题会导致请假、休学、陪读、高中毕业等问题,进而产生焦虑和担忧,不愿意承认,采取逃避不合作态度。除了意识和观念因素外,部分家庭关系恶劣,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推诿,缺乏合作意识、责任意识、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不愿花费精力在孩子身上。部分家庭存在现实性性原因,如经济状况差,无力负担心理治疗费用、家长工作时间不自主,没时间照顾孩子、父母离学校远等,大大降低家长合作的主动性和配合度。

(二)学校方面 除家长外,学校也存在众多不利因素,影响心理危机应对的家校协作。如有些学校不重视家校协作,或者对家校协作缺乏长效机制,只有在学生出现明显心理危机时才采取行动,这种急功近利式的协作缺乏扎实的基础,其在方式和效果上都不理想。学校参与心理危机应对的部分人员意识不到位,对心理危机的处理流程不清晰,在给家长进行解释时不能抓住重点,在争取家长配合时不能赢得家长认同。负责家校沟通的人员沟通能力欠缺,一味强调学校立场,害怕心理危机给学校安全带来的不良影响,不能体察家长对于学生学业、陪读、休学成本等问题的担忧和顾虑,从而引起来自家长的阻抗,甚至对家校合作产生否定拒绝态度。

三、家校协作应对高中学生心理危机建议

(一)建立健全机制,防火胜于救火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都制定了心理危机干预预案,重点强调校园心理危机的干预流程和方法。但专门针对心理危机家校协作的相关制度却比较少。因此,学校可以将心理危机应对家校协作机制纳入到学校心理危机应对机制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下,建立相关家校协作制度。一方面有助于常态化开展家校合作工作,为心理危机出现后家校协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方面有利于管理者、班主任、心理教师及其他参与危机应对的人员开展工作更加规范,更加顺畅。心理危机家校协作制度可以同学校其它制度相结合,渗透在学校教育各个方位,也可以与教育教学的关键节点相结合,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制定相关制度时,要强化家校协作的理念、目标、方式、分工、具体安排,软硬件支持等因素,注重细节,畅通渠道,全员参与。只有加强日常的家校联系,才能更及时从家庭中获取充足的信息,无论是对心理危机的早期识别,心理危机的预警及干预都有这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密切协作联系,凝聚防控合力

在进行家校协作时,学校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密切家校的联系。在时间上,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学期开学、重要考试前后、假期前后等关键时间点上和家长进行沟通,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识别心理危机的早期信号;在方式上,可利用家长会、面谈、家长一封信、电话、网络群、公众号、家访、电话等方式、一方面和家长沟通、反馈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变化,一方面向家长宣传积极地心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心理危机的识别干预方法、心理健康相关科普知识,引导家长更加科学合理的看待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在资源上,可以借助网络微课、专家讲座、直播课等吸引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还可以引进专业的医生、社工开展心理危机家长的团体辅导、沙龙、开展心理危机防控意识教育,学习心理危机亲子沟通的方法,整体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水平。

(三)优化沟通方式,目标整合一致

在进行家校沟通前,学校要重视学生尤其是重点关注对象日常心理行为情况的记录,多渠道,全面了解学生。在心理危机出现后,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危机状况、收集好相应的信息,做好理性的、全面的分析,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于孩子的关心和关注。要充分预见家长的顾虑和需求,提前做好相应的沟通应对。在沟通时,要表达同理心,首先对家长的立场表达充分的理解,理解家长的处境和困难,消除家长的戒备心理。不急于划分责任,撇清关系,也不要抱怨批评,更不能指责训斥。要协助家长对学生情况进行理智分析,对于理解困难或者容易产生误解的部分要充分做好解析工作。沟通时还要注意肯定家长的付出、反馈学生的积极变化,为家长树立信心。在具体签署相关协议时,要耐心解释,打消家长疑虑,也要立足长远,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考虑,让家长深切的感受到学校在处理学生心理危机时是和家长同心同向的,是为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危机的。在遇到比较难于沟通的情况时,可以联系家庭其他成员。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也要保持充分尊重,耐心倾听,积极解释,努力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四)畅通多种渠道,补充关怀支持

在学生心理危机发生后,尤其是请假休息、休学在家及住院治疗的危机学生,学校不能因为学生终于脱离校园环境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关心,班主任、心理教师要定期对因为心理危机在家学习的同学进行心理上的关怀和辅导。学校要有相关的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支持,可以主动提供学习资源,在线辅导答疑的方式帮助学生继续学习,降低学生、家长因为害怕影响学习,影响高考所产生的的担忧。对于因家庭经济问题进行心理治疗困难的学生进行经济上的帮扶,可以通过助学、捐款等方式帮助学生减轻经济负担,也可通过定期的电访,家访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危机状态的发展变化,争取家庭对学校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学校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可能。对于处在心理发展,应对高考双重发展任务的高中学生来讲,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应对心理危机,实现个人成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所在。面对复发多样的心理问题,家校携手,才能为学生的成长筑起坚实保护墙。学生心理危机应对,家校协作才能实现效果最优。

【参考文献】 [1]宋秋云.对高校心理危机事件中家校沟通的几点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40):54-55. [2]李涛,崔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联动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6):122-124. [3] 汤林,李勇.家校合作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探析[J].湘南学院学报2019(8):109-111. [4] 王文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家校协同干预路径[J].心理素养2019(5),119-12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