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
的困境与破解
罗颖1,吴苏芳2,黄昕3
3.福清融城中学,福建福清,350000)
摘要:生涯教育是旨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实践。家校社合作是推动生涯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抓手。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关注各主体参与互动过程中的互动情境、情感能量以及群体符号,对于分析和解决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审视当前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现状,发现存在家校社真实互动情境模糊、家校社情感能量缺失、家校社群体符号难以生成等困境。基于此,通过支持身体共在,构建高质量生涯育人共同体;形成共同关注焦点,凝聚家校社合作的共同愿景;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家校社权责观念等路径,为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助力,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涯教育;互动仪式链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改革的相关文件,进一步细化高考改革方案,自此,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开始。新高考改革为高中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以及多次选择的机会,增强了高中生在选择过程中的自主权。然而,这一模式在赋予学生充分选择权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在生涯规划方面的诸多困惑。生涯教育在促进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发展等方面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因而成为当前学校应对新高考挑战的关键着力点。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需强化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并着重指出应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组织、企业等社会各界资源,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联动的指导体系[1]。由于家校社合作的育人模式具备整合交融的教育环境,已然成为促进高中生生涯教育深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然而,审视当前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进程,发现其中存在校内外管理断裂分离的现象,导致生涯教育的开展缺乏协同性、统一性与连续性[2]。目前,现有研究大多局限于实际情况的描述,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直接提炼出经验性启示[3,4],缺乏理论基础,逻辑结构显得不够严密,对于如何构建家校社协同开展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整体格局缺乏深入的系统性思考。从微观层面来看,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之间在真实且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互动仪式。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所阐述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深入剖析了微观场景中主体间互动仪式的内在运作机理。因此,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视角,剖析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寻求突破路径,以期推动高中生生涯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互动仪式: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在微观教育场景中的一种呈现
(一)互动仪式链理论
“仪式”一词,源自于拉丁语ritus,是指一种既能表达价值和意义,又有重复模式、规律的系列动作[5]。在人类社会中,仪式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仪式研究则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互动仪式链理论最早发源于宗教仪式研究,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与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两位学者对仪式的研究为这一理论奠定了基础。涂尔干认为,仪式是人在社群内互动的过程中所衍生出的一种行为规范模式。戈夫曼将“仪式”解释为一种非正式的、世俗的活动,仪式象征着个体对他们行动的符号意义的维护与设计。涂尔干与戈夫曼对仪式的研究均认为仪式是被制造的,并阐述了其被制造的过程,他们认为仪式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将过去与当下的情境以链条式的结构进行了联结。
柯林斯继承了涂尔干与戈夫曼两位学者的观点,在二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该理论以“情境”为出发点,将“情感能量”看作根本动力,创造性地提出“互动仪式链”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尝试将微观情境分析与宏观情境结构分析相结合[6]3-12,为我们分析情境中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分析视角。具体而言,互动仪式的核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参与成员发展出他们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并对成员们的行动及情绪反馈给予高度的关注,进而形成这一理论的核心机制——成员间高度的相互关注和高度的情感连带。经由仪式,成员收获了群体团结和与其认知符号绑定的群体性符号,也就是群体归属感和个体身份感。互动仪式为参与成员提供了情感能量,使得互动仪式链将更加牢固,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结纽带[6]79-81。
(二)互动仪式链之于探析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适切性
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中,仪式涵盖具有程序的正式仪式以及非程序化的自然仪式。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实践,实质上是家庭、学校与社会中多方主体间的互动与合作,既包括了诸如家长会、家庭教育指导、生涯讲座等具有明确流程与结构的正式交往活动,也囊括了因学生在学业、心理、理想追求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特殊表现而触发的、更为灵活的非正式交流。这些情境与互动仪式链理论中阐释的互动仪式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因而可以将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过程视为微观教育情境下的一种互动仪式。即家庭、学校及社会中各主体均置身于高中生生涯教育的真实且具体的情境中,共同聚焦于提升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各主体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实体空间以及微信、校信通等虚拟社交平台中,通过多维度的互动,借助节奏的同步与情感的共鸣,实现高效且富有成效的合作。
具体而言,在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实践中,家庭、学校与社会等主体在不同空间维度实现有效衔接,共同构建互动融合的育人环境。在这一教育生态环境中,家长、教师及社区工作者置身于同一教育场景,通过深入的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以及民主决策过程等形式,使各主体“身体共在”。各主体对彼此“身体在场”的感知使得参与者在教育合作中的身份认同得以强化,从而自然地划分了参与家校社合作的成员范围,并将非参与者排除。随后,家长、教师及社区工作者等主体形成以促进高中生生涯发展为核心的共同焦点。各主体通过互动仪式积累情感能量,引发集体兴奋,促使多元主体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家校社协同推动高中生生涯教育的互动仪式之中,从而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等主体之间的团结,达成合作育人的共识,建立合作的规范、制度与运作机制。然而,在现实情况中,由于社会分工论的影响,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因立场不同以及各自利益驱动,导致分离式的生涯教育成为了我国当前生涯教育的普遍形式,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方面的实际效果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引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实现家校社协同开展高中生生涯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新视角。
三、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现实困境
家校社合作育人模式作为高中生生涯教育有效推进的重要抓手,其合作程度对于提高生涯教育质量以及促进学生生涯发展至关重要。互动仪式链理论关注各主体参与互动过程中互动情境的构建、情感能量的积聚以及群体符号的形成,为阐释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中的复杂多主体关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为剖析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现实困境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身体在场不足:家校社真实互动情境模糊
本质上而言,互动仪式是一个涉及身体在场体验的动态过程,若身体在场不足则无法明确个体作为参与者的身份,互动仪式的功能亦难以充分发挥。在当前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育人实践中,家校社合作不够深入,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原因在于合作主体的身体在场不足。
一方面,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在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实践中呈现“虚拟”在场现象。媒介技术的蓬勃兴起,不仅重塑着学校教育内容、方式及手段,亦变革着家校社合作模式与互动架构。在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家校社之间通过微信、QQ、校讯通等媒介进行生涯讲座、生涯培训等活动。远程媒介扩大了家校社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丰富了合作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了合作的便利性,然而,这也导致了家校社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互动情境。具体而言,网络媒介凭借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符号信息,构筑了一个虚拟的互动场域,这虽促进了信息的广泛传播,却也使得互动主体在感知与把握其他参与者所提供的微观细节方面面临挑战,进而缺失全方位的体验感与参与感,易导致主体在合作过程中身体疏离。柯林斯认为,当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愈发依赖远程媒介以及低强度的互动形式时,人们感受到的团结意识就会趋于减弱,个体投身于这些互动的积极性亦会随之降低[6]114。有研究发现,家长对于新兴媒介的感受度不高[7],这导致家长在通过网络媒介参与互动时难以全身心地投入情感参与其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情感共享与联结不足。加之网络媒介平台信息量大、内容良莠不齐,在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互动仪式中,不实信息的传播不仅会阻碍有效互动的顺利进行,甚至可能激化三方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家校社身体的“虚拟”在场限制了参与主体之间的深入交流与互动,进而影响各主体积累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育人经验,难以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
另一方面,在多元主体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进程中,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参与呈现出“伪在场”的现象,成为高中生生涯教育“局内的局外人”,这导致高中生难以获得实际有效的教育支持。具体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在长期“应试”导向的教育环境中,考试和应试几乎被视作了教育的唯一目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成了考试的奴隶[8],家长并未充分认识到生涯教育的重要价值,将生涯教育视为“无用”的教育,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互动仪式中。尽管国家屡次强调应剔除应试教育的毒瘤,但实际成效有限,应试教育依然势头强劲,助长了“智育至上”“唯成功论”等养育文化,扩大了教育“内卷”现象[9]。其二,家长普遍认为,学校是教育的专属场域,生涯教育作为其一部分,应由学校全权负责,而忽略了自身在孩子生涯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此外,学校方面认为家庭视为生涯教育的起始点,便将生涯教育归为家庭教育的责任,忽视了家校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涯教育方面,社会支持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生涯教育资源,是学生社会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当前我国高中生涯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尚不健全,社会参与度低,导致支持性资源断缺,且缺乏系统性的生涯教育环境,使得生涯教育的实施孤立无援,教学效果受限[10]。家校社三方在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过程中的“伪在场”现象削弱了主体之间的协同效能,进而导致生涯教育共同体的深化发展受到制约。
(二)关注焦点离散:家校社情感能量缺失
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共同关注的焦点是构成互动仪式的重要要素[6]87-89。家校社三方在高中生生涯教育情境中对某一问题的共识能够激发共享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进而成为促进各参与主体形成集体归属感和增进彼此间深度互动的内在力量。然而,在当前的高中生生涯教育实践中,由于各主体的观念、目的以及出发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家校社的关注焦点模糊,严重阻碍各参与主体积极情感能量的积累。
一方面,高中生生涯教育领域内的家校社合作内容窄化且单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当前学校开展的生涯教育只有少许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涉及价值观探索、潜能发掘等内容。大部分培训仍局限于选科指导、志愿填报等带有过强目的性的解决学生“当下问题”的内容[11],忽视了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这种狭隘且缺乏整体性的生涯教育内容,难以满足家长对于高质量科学养育的期待。其二,目前学校通过邀请校外生涯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微信公众号宣传等方式加深学生和家长对生涯规划的了解,但这些活动大多停留在生涯规划的科普层面,内容仅局限于空泛枯燥的生涯理论知识,尚未聚焦高中生在不同发展时期所面临的阶段性困惑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同时也没有将“理论阐述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导致参与主体对培训内容缺乏兴趣和热情,以表面的、伪装的关注状态参与互动,关注点甚至偏离了互动主题,转向了与之无关的领域,最终难以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真正落地。
另一方面,在协同推进的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实践中,家校社三方因各自的立场不一致导致生涯教育目标分散,进而出现家校社各自为政、独立实施生涯教育的分离局面。面对生涯育人实践,家长往往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担心生涯教育会占用孩子学科学习的时间,从而限制了家庭层面生涯教育的开展,缺乏对个体全面发展和生涯规划的深入考量。学校方面,则往往将生涯教育等同于“学业指导”,主要集中于提供科目选择、学业评价、大学专业选择等方面的指导[12],而未能重视对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种认识偏差暴露了学校教育在当前功利化教育背景下存在的短视与思维局限,本质上将学生视为升学的机器,生涯教育降格为升学工具。研究表明,多数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对于自身未来发展感到迷茫,面对独自决策时显得无所适从[13],这正是教育中“唯分数”“唯升学”等错误观念的间接映射,也反映出学生生涯规划缺失、发展意识淡薄的现状。在社会层面,当前社区中的生涯教育工作者普遍将“找到好工作”视为生涯教育的终极目标,将生涯教育简单认为是“就业指导”,无疑会导致对学生“全程发展”的忽视。这种将“生涯”片面地局限于“职业”范畴的观念,难以为学生应对当前职业世界快速变迁所带来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赋能[14]。由于家校社三方对于高中生生涯教育缺乏共同的关注焦点,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进而阻碍了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有效推进与落实。
(三)互动仪式虚假:家校社群体符号难以塑造
从应然层面看,家校社三方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应当承担起引领角色,发挥其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家庭则需主动肩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同时,社会亦需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与协助,共同促进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运行与发展。然而,反观当下高中生生涯教育实践,家庭、学校与社会各方的协同互动呈现出“虚假”倾向,各参与主体权责不明确,难以生成代表群体的符号。
一方面,家校社在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过程中的互动存单项度、低频率等问题,其实质是学校教育的权利僭越。其一,一些家长“有心而无力”,主动舍弃家庭教育所特有的育人功能,将育人权限让渡给学校[9],致使亲子互动时间被挤占以配合教师的工作,进而导致教师无意识地将家庭视为学校教育实施的工具,以“指挥式”的姿态要求家长进行诸如辅导作业、协助复习和预习等有关孩子学业表现的常态化任务,而忽视了培养孩子的生涯规划能力。其二,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空间有限、支持资源不足以及对生涯教育的理解浅显,所以其在家校社生涯育人体系中置于较为“卑微”的地位,仅能充当“服务”学校教育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家庭和社会在互动过程中行使自身权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无形之中将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场域限制在学校内部,成为了封闭式的教育系统。
另一方面,受文化资本差异的影响,家庭教育中各主体的教育能力参差不齐[15]。部分家长未能充分认识到艺术馆、博物馆、农业园以及其他各类优质公共教育资源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导致这些社会资源无法发挥其在生涯教育中应有的作用,造成了资源的闲置与浪费[16],映射出家长对生涯教育领域关注度的缺失及科学教育理念的匮乏,不利于高质量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涯教育格局的形成。此外,当前有关生涯教育的社会服务还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社会生涯教育人才存在严重缺口。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内,对于生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明显不足。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多数重点师范大学在本科阶段并未设置与生涯教育有关专业,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仅有少数高下设有生涯教育相关专业或研究方向,但这些专业或方向并非每年都进行招生[17]。其二,社区生涯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普遍偏低。社区生涯教育工作多由心理服务人员兼任,而由于社区心理服务人员能力良莠不齐[18],我国社会心理服务的辐射面正逐渐缩减。作为社区心理服务的一部分,生涯教育自然也逐渐被边缘化,难以实现其应有的育人作用。
四、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困境破解
在新高考背景下,要有效提升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和人生规划能力,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亟需家校社三方之间的紧密合作、深度互动,使协同式生涯教育落实落地。互动仪式链理论不仅能够为审视当前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过程中的现存困境提供新视角,也能够为纾解家校社协同式生涯教育的问题症结提供新思路。
(一)重塑互动情境:支持身体共在,构建高质量生涯育人共同体
在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互动仪式中,若要使各主体之间由身体缺席形式化互动转变为身体在场的深入互动,则需构建融合式的话语互动以加深参与主体的互动投入度,改变片面偏颇的教育观念以强化参与主体在互动过程中的身心共在,进而提升高中生生涯教育的育人效能。
首先,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式的话语互动,以确保家庭、学校和社会实现真正在场。柯林斯认为,在通过远程交流方式进行的互动中,需要参与者能够与参与仪式的其他主体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并且主体之间需建立起必要的情感交流与反馈机制,才能使主体获得参与感 。换言之,不论是线上的互动还是线下的互动,若想要取得预期成效,其核心在于集体情感的强烈程度以及互动的深入程度。作为信息符号与情感传递的渠道,话语互动能有效促进参与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并达成共识。家校社的融合式的话语互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实现生涯教育的多渠道、多维度覆盖。家校社融合式话语互动并非线上与线下的简单堆砌或机械组合,而是各参与主体依托生涯教育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各种通讯媒介以及定期面对面进行沟通所构建的深度互动。例如,可以通过教育直播平台,各主体围绕高中生生涯发展的相关话题,深入生涯育人的微观情境之中进行深刻探讨与思考。在“线上+线下”融合式的话语互动过程中,参与主体之间相互激发情感能量与共同意识,实现各主体从个体“我”向集体“我们”的转化,共同承担起促进高中生生涯发展的责任,使家校社各方即时了解高中生生涯发展的动态并且实现家校社之间全时空、全方位、全覆盖的生涯教育合作,满足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现实需求。
其次,家校社三方应在思想层面扭转片面偏颇的教育观念,并在实践中加强协同共生。具体而言,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参与方应充分认识到生涯教育的重要价值。生涯教育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度[19],而且在当前新高考背景下,生涯教育已成为指导高中生进行科学选择科目和专业的重要途径[20]。当然,生涯教育的价值并非仅局限于工具性价值层面,更重要的是,它涵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伦理道德与心理发展等多方面的关切,它更关乎学生作为完整个体的成长,涉及到对“过什么样的人生”的深入思考[21]。此外,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需打破当前各自为政开展生涯教育的现状,迈向紧密协作的新模式。学校应以培育高中生生涯规划能力为导向,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设定具体适切的考核要求与评价标准,使担任生涯教育工作的教师提升生涯育人的专业素养,确保科学正确的生涯教育理念与方法能够深入渗透于教育实践之中;同时,家长则需积极主动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清晰认识自身在生涯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摒弃生涯教育仅由学校负责的片面观念;社会层面应根据各地区情况制订相应的生涯教育服务方案,清晰界定责任归属与任务分配,构建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且权责清晰的生涯教育服务体系。
(二)增进情感能量:形成共同关注焦点,凝聚家校社合作的共同愿景
高中生生涯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科学探索职业与社会,设定初步的生涯目标,并掌握达成目标所需的有效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22]。如何将静态的生涯教育目标有机地融入到动态的生涯教育实践活动中,则需要家校社三方在开展生涯教育的过程中确立共同的教育关注点,汇聚协同育人的力量。
首先,优化互动内容,打造家校社互动焦点。在学校层面,学校应借助社会资源,通过普查工作系统掌握该校学生在不同发展时期所面临的生涯发展困惑和生涯教育需求,从而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及时的指导;另外,教师或生涯规划专家应通过“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易于理解的话语向家长普及生涯规划相关知识,进行生涯规划技能培训,并对家长关切的问题进行细致解答,力求使家长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内容,推动家长全身心投入到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的教育进程中。在家庭层面,家长应积极主动融入生涯教育的合作仪式之中。家长应积极利用各方资源,探究孩子的生涯发展规律,理解孩子的个性差异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基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科学且高效的教育策略,实时观测和反馈孩子的生涯发展状况,家长的真实反馈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社会层面,各市区的“家校社共育单位”开展多样化的生涯教育活动,缩小社区与家庭、学校之间的距离,构建共同的关注焦点及共享的情感体验。例如组织“家长生涯分享会”,鼓励家长分享自己的生涯经历、面临的挑战及成功经验,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在互动情境中共同探索适合孩子发展的生涯路径。
其次,达成教育共识,聚集家校社情感能量。家校社三方应以促进学生自由、多元、全面的发展为统领,凝心聚力发挥教育合力,强化参与主体情感能量积聚,形成互补互助、协同融合的格局。具体而言,在学校层面,学校可以依据国家与地方课程的理论框架,创新性地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生涯教育课程,并将生涯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同时,学校应将生涯教育课程、团体生涯辅导、个体生涯咨询等不同形式的生涯教育结合,既注重高中生生涯发展过程中的普遍问题,也关注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生涯困惑。另外,教师可以联合家长和生涯教育工作人员共同探讨高中生生涯发展中遇到的难点与挑战,并思考应对策略,以强化各主体在高中生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与监督作用。在家庭层面,家长应积极吸取并内化丰富的生涯规划知识与技能,通过不断学习来深刻理解和把握生涯教育的本质与要求,扭转错误的教育观念,为孩子营造有利于生涯发展的良好家庭环境,以便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探索个人兴趣、设定合理目标,并为之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社会层面开展的生涯教育能有效推动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学生通过参与社区的实习实践等活动,能够进一步拓宽社会视野并深化对人生的认知。例如,学生可以协助居民委员会开展政策宣传等活动,这些体验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国情与民情的认识,进而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三)塑造群体符号: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家校社权责观念
群体符号的构建依赖于家校社三方的协同努力,实现各参与主体的有机结合与紧密团结。在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互动仪式框架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并非孤立的实体,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利益关联和情感联系,三方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责任与义务,有着明确的权责划分。因此,在生涯教育育人实践中,家校社各方需发挥协同效应,保障高中生生涯教育各个环节得以统筹规划、相互协调、平衡推进,为高中生生涯发展助力。
首先,学校应充分发挥其在协同生涯育人中的主导力量。在家校合作中,不仅要持续追踪学生的生涯发展动态,还需密切关注家长在进行生涯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及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协助家长克服生涯教育中的种种挑战,进一步保障家校合作机制顺畅且高效。如此一来,不仅有效增强了学校与家庭间的互动与信任,还促使家庭教育得以在学校的专业引领与支持下展开。在校社合作中,学校应整合校内外的生涯教育资源,构建涵盖家庭与社区在内的综合生涯教育模式。例如,学校通过与校外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打造职业体验教育基地,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真实的社会情境中[3],通过线下的实地教育丰富学生的社会体验,从而使学生构建对生涯发展的理性且深刻的认知,并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与内在的学习驱动力。
其次,家长应积极主动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一方面,家长应强化自身的权责意识和角色定位,积极主动投身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社区活动以及校本课程建设等活动之中,从而减少自身在生涯教育认识上的不足,提高生涯教育胜任力,防止家庭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边缘化,进一步加深家校社三方的协作与交流。另一方面,家长应端正并深化促进孩子“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明确家庭教育的核心宗旨在于促使孩子“成人”,家长在重视孩子学业表现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的个人成长乃至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够自主面对人生各种选择与挑战的个体,扎实推动学生的终身生涯发展。
最后,社会应为生涯教育打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具体而言,社会可以借助数字化工具系统收集并深入分析高中生生涯发展测评数据与典型案例,以便相关部门及时调整优化工作内容,更好地推动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社会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探寻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一支专业的生涯规划导师队伍。例如,符合条件的高校可以考虑试点开设诸如“生涯规划教育”等相关专业或方向,依托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从本科阶段着手培养具有生涯教育专业能力的未来师资力量[17]。此外,提升社区工作人员在生涯教育领域的专业能力同样至关重要。可以对社区生涯教育工作者开展定期、系统且分类清晰的生涯培训项目,确保培训内容科学且实用,有效提升社区生涯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涯教育志愿服务,构建多元化、多功能的社会生涯教育服务网络,进一步拓宽社会生涯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1)[2025-02-1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6/t20190619_386539.html.
[2] 罗颖,曹宇.交叠影响域理论视野下家校社协同生涯教育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27):65-70.
[3] 宋健平.家校社协同视域下高中生涯教育的模式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23(01):54-59.
[4] 杨剑.家校合作提升学生生涯教育质量[J].人民教育,2020(Z1):94-95.
[5] Rook D W.The ritual dimension of consumer behavior[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85,12(3):251-264.
[6] 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 董艳,王飞.家校合作的微信支持模式及家长认同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2):122-127.
[8] 刘朝晖,扈中平.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3-8.
[9] 王卉,罗永怀,周序.家校合作视野中的教师“越权”现象审思[J].当代教育论坛,2023(3):58-64.
[10]刘海峰,韦骅峰.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对高考选科认识及意向的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12):1-9+17.
[11]王浩宇.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应为、难为与有为[J].教学与管理,2022,(12):47-49.
[12]肖巧玲,范白雪.狭窄化·形式化·功利化: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主要问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9):12-15+129.
[13]禤欣,许哲曦,刘阳.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3):32-42.
[14]罗颖,曹宇.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路径研析[J].教学与管理,2024,(03):61-65.
[15]丁凤良.人力机制资源“联动”家庭学校社会“共育”: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育·树”若水德育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1(S2):144-146.
[16]刘钧燕.我国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的家长因素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02):83-95.
[17]庞春敏.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教学与管理,2019,(30):64-66.
[18]缪燕子.社会心理服务的实践:模式、问题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23,(03):149-151.
[19]南晓鹏.新高考生源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以高考改革省份A省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5,36(01):81-95.
[20]王浩宇.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应为、难为与有为[J].教学与管理,2022,(12):47-49.
[21]林其广.融合生涯教育的课程实践[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06):43-44.
[22]索桂芳.普通高中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1):98-105.
The Dilemma and Solu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Cooperation in Promoting Senior High School Care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 Theory
Luo Ying; Wu Sufang ;Huang Xin
Abstract: Career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practice aimed at promoting students' lifelong development. Home-school-community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areer education. Collins'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 theory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situation, emotional energy and group symbols in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of each subject, which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analyz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promoting the career educ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 theory, an examination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collaborative efforts by familie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to promote career education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veals several challenges. These include the ambiguity of genuine interactive contexts among familie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a lack of emotional energy within these groups, and difficulties in generating shared group symbols.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it is essential to support physical co-presence to build a high-quality community dedicated to career education; to establish a common focus that unites the shared vis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collaboration; and to clarify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each entity to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rights and duties among them. These pathways aim to facilit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aborative career education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reby further enhancing their career planning awareness and competencies.
Keywords: home-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areer education;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 theory
作者简介:罗颖(1997-),女,江西吉安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生;吴苏芳(1977-),女,江西永新人,南昌医学院公共学科部,副教授,硕士;黄昕(1998-),女,福建福州人,福清融城中学,二级教师,硕士
基金项目: 2024年福州市学校德育研究课题“家校社共育视角下的中学生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FZDY2024004)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街道白堆子甲23号首都师范大学东一区(邮政编码:100048)
联系电话:13098787274
E-mail:ryah_l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