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生涯故事,激发成长动力
——基于叙事治疗的中职生生涯辅导教学策略探究
苗润 (江苏省戏剧学校,南京210000)
摘要:中职生生涯发展面临自我认知模糊、职业认同感低等困境,缺乏成长动力,其生涯故事多呈现被动、断裂特征。叙事治疗理念与生涯教育高度契合,“问题外化”“故事重构” 等技术,能蚌湖个体有效与问题分离,重塑自我认知。基于此,提出三大生涯辅导策略:解构消极故事,如用 “问题外化” 转化负面认知;重构积极叙事,开展职业场景故事写作;强化实践验证,借助短期目标实验与生涯愿景板巩固新故事。实践表明,这些策略可激发中职生内生动力,提升其生涯规划与职业竞争能力。
关键词:生涯辅导;生涯故事;积极叙事;中职生
注:本文系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科研项目“‘五育润心’背景下艺术职业院校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判与“润心”行动研究”(课题号:CEFA2024028)成果。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其视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明确提出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中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下,中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
然而,现实中中职生在生涯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首先,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涵盖制造、信息技术、交通运输、财经商贸、艺术表演等众多领域,专业类型丰富、技术细分程度高。对于刚从中等教育阶段过渡而来的中职生而言,他们既缺乏对职业世界的系统认知,也尚未形成成熟的自我探索方法。面对复杂多样的专业选择和职业方向,许多学生难以清晰界定自身兴趣与能力的边界,无法将个人特质与职业要求有效匹配。加之部分中职院校的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未能及时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的自我评估,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在职业适配性判断上的迷茫感。
其次,职业认同感低严重制约着中职生的生涯发展。社会上长期存在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认为中职教育是“二流教育”,中职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有限。这种偏见不仅影响了中职生的自我认知,也导致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缺乏信心与热情,成长动力不足,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和职业规划的主动性。
叙事治疗理论与生涯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叙事治疗强调通过故事的讲述、解构与重构,帮助个体重新认识自我、理解生活。生涯发展本质上是个体生命故事的展开过程,中职生在探索职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同样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生涯故事。在生涯辅导中,教师应用叙事治疗的核心理念和技术帮助中职生梳理生涯故事,有助于其发现其中的积极元素,打破消极认知,从而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实现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目前,叙事治疗在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在中职生生涯辅导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相对较少。本文将结合实践,深入探讨叙事治疗与中职生生涯辅导的关联,通过分析中职生生涯故事现状与问题,结合叙事治疗核心技术,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策略,帮助中职学校教师更好地开展生涯辅导工作,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激发其内生成长动力,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和顺利就业。
二、叙事治疗应用于中职生生涯辅导的可行性
(一)核心概念
叙事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由澳大利亚的麦克・怀特和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创立。它主张是咨询师通过倾听来访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帮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经历,解构消极故事,重构积极故事,从而改变其对自身和生活的认知,达到治疗目的。叙事治疗的核心技术包括问题外化和重构故事等[1]。问题外化是将问题与个体分离,把问题看作是独立于人的外部存在,从而减少个体对自身的负面评价;重构故事是指帮助个体挖掘生活中的积极元素,重新构建更积极、更有力量的故事。
生涯辅导是以帮助个体实现生涯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活动[2]。中职生正处于职业探索和职业定向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因此,中职生涯辅导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更要注重其职业价值观塑造、职业兴趣引导和职业规划能力提升,以帮助他们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
(二)叙事治疗应用于生涯辅导的可行性
叙事治疗认为故事建构身份,个体通过讲述和理解自己的故事来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并对未来进行规划。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一个独特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个体的价值观、信念和目标。通过叙事,个体能够梳理自己的生活轨迹,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与未来的关系。而生涯发展本质上是一种 “生命故事” 的展开过程。个体从出生到成长,在不同阶段经历的各种事件和选择,共同构成了其生涯故事。叙事治疗可通过引导个体讲述、分析和重构这些故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生涯发展轨迹,发现潜在的发展机会和方向。
叙事疗法的“问题外化”技术在对中职生消极信念的干预中具有重要作用。中职生在生涯发展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诸如 “我学习不好,未来没有出路”“职业学校不如普通学校,我的前途黯淡”等消极信念。教师可运用 “问题外化” 技术,将这些消极信念从学生自身分离出来,如将 “我成绩差” 转化为 “分数暂时影响了我的选择”,由此帮助中职生摆脱自我否定的束缚,以更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职生对故事化表达具有较高的接受度。相较于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故事化的案例、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中职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故事化表达,中职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职业情境,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生涯辅导活动中,提高生涯辅导的效果。
三、中职生生涯故事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中职生生涯故事常见叙事特征
中职生的生涯故事往往呈现出被动型特征。许多中职生选择职业学校并非出于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而是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等,无奈之下做出的 “被选择” 的生涯路径。在他们的故事中,缺乏主动探索和自主决策的元素,对未来职业发展也缺乏积极的规划和期待,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被动接受的态度。
此外,中职生的生涯故事还存在断裂型特征。由于对自身和职业世界的认知不足,中职生往往难以对未来形成连贯的想象。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常常是模糊的、碎片化的,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无法清晰地描绘出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蓝图,导致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
(二)影响因素
社会偏见是影响中职生生涯故事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诸多刻板印象,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差、职业发展前景有限。这种偏见不仅影响了中职生的社会形象和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生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信心和动力。
个体心理因素同样对中职生生涯故事有着重要影响。中职生普遍存在低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认为自己难以在职业领域取得成功。此外,归因偏差也是常见问题,他们往往将学习和生活中的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等不可控因素,而忽视了努力、方法等可控因素,进一步加剧了消极情绪和自我否定,阻碍了积极生涯故事的构建。
三、基于叙事治疗的生涯辅导教学策略设计
(一)策略一:帮助中职生解构消极生涯故事
“问题外化”对话是解构消极生涯故事的重要技术[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深入对话,引导学生将自身面临的问题与自身分离。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的目光由关注自身问题转向对问题的客观分析,避免陷入消极情绪和自我否定中。例如,面对因身段训练进度慢而对戏曲表演失去信心的学生,我这样引导:“身段训练进度慢只是暂时的“小状况”,不能说明你不适合戏曲表演。请仔细想想,是不是训练时的发力技巧还没完全掌握,或者练习的节奏需要调整?记得上次排练《西厢记》时,你一个水袖抛出,动作舒展又带着韵味,连隔壁班同学路过都停下来夸赞,这充分说明你在肢体表现力上有着独特的天赋。只要找到适合的训练方法,攻克这个‘小状况’,你一定能在戏曲舞台上大放异彩。”由此,通过将 “身段训练进度慢” 外化为可解决的“小状况”,同时关联学生擅长的方面,帮助学生剥离消极的自我标签。
挖掘例外事件也是解构消极生涯故事的有效方法[3]。教师可帮助学生寻找过往生活中的成功经验和积极事件,以此对抗负面标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在学习、生活或实践活动中取得的小成就,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进步。例如,我校一位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因自己“总是记不住复杂的台词及动作,肯定成不了优秀的演员”而烦恼,我通过提问启发她发现“成功的例外事件”:“记得校园文化艺术节晚会上,你参演的话剧《中秋月》收获全场欢呼,连校外评委都称赞你的台词表现力极具感染性,这能否说明你拥有话剧演员必备的舞台魅力?” 通过对这些例外事件的挖掘和强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而是具有很多优势和潜力,从而打破消极的自我认知,为重构积极生涯叙事奠定基础。
(二)策略二:重构积极生涯叙事
生涯故事写作是重构积极生涯叙事的重要方法[4]。教师可以布置 “未来的我的一天” 等主题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自己未来理想的职业生活场景。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自己的职业目标、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从而对未来形成更清晰、更积极的想象。通过对未来积极故事的构建,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强学习动力和职业规划的主动性。例如,对于我校器乐表演专业学生,我设定了 “国际器乐大赛领奖时刻” 主题写作任务,鼓励学生构思自己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独特舞蹈魅力、斩获大奖的情节。从编曲灵感的来源、艰苦的训练过程,到站上领奖台时的内心感受,学生通过文字将自己的音乐梦想具象化,明确为实现梦想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具备的品质,进一步强化积极的生涯叙事。
角色模型访谈也是重构积极生涯叙事的有效方式。教师可邀请优秀毕业生或行业成功人士走进课堂,分享他们的生涯故事。例如,我校曾邀请优秀校友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平,到校开设戏曲专题讲座,分享其从默默无闻的学员成长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的生涯故事。王平讲述了自己在面对复杂的戏曲唱念和行把训练难题时,如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独特的学习方法克服困难;在演出机会寥寥时,怎样抓住每一次登台的机会打磨演技,最终获得行业认可。这类成功人士的生涯故事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榜样,让他们看到职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成功路径。通过与榜样的交流和互动,学生能够汲取经验和力量,激发自身的潜能,重构自身更积极、更有希望的生涯叙事。
(三)策略三:强化新故事的实践验证
短期目标实验是强化新故事实践验证的重要行动导向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短期目标,如通过一个月的技能训练验证 “我能行” 的叙事。学生在设定目标后,按照计划进行技能训练,并在过程中不断记录自己的进步和收获。通过实现短期目标,学生能够亲身验证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的成果,进一步巩固积极的自我认知和生涯叙事,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例如,对于我校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我为其设定了 “一个月攻克经典戏曲片段” 的实验目标。学生自主选择一段具有挑战性的戏曲选段,在一个月内完成从唱腔打磨、行把身段练习到表情演绎的全方位训练。每周记录自己的训练进度和心得,邀请同学、老师进行点评反馈。通过完成这一短期目标,学生不仅能提升戏曲表演技能,更能在实践中验证 “我可以成为优秀戏曲演员” 的积极叙事,增强自信心。
生涯愿景板是可视化故事成果的有效工具。例如,对于我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我指导全班同学制作生涯愿景板,让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目标、理想生活场景、激励话语等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在愿景板上,将愿景板放置在学生日常可见的地方,如教室、画室及宿舍里,时刻提醒学生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激励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同时,引导学生定期回顾和更新愿景板,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调整目标和计划,使生涯叙事更加贴合实际,不断推动自己向理想的生涯方向前进。
五、结语
(一)重申叙事治疗对激发中职生内生动力的价值
叙事治疗通过帮助中职生解构消极生涯故事、重构积极生涯叙事并强化实践验证,能够有效激发中职生的内生成长动力。它有助于中职生重新认识自我,发现自身优势和潜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增强职业规划能力和信心。在重构故事的过程中,中职生不再是以往那个“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的自己”,而是主动探索自己的职业生涯,积极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涯故事,为未来的职业发展积蓄力量。
(二)优化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叙事治疗在中职生生涯辅导中的应用效果,教师可开发本校生涯故事素材库用于教学,收集和整理符合中职生实际情况、具有地域特色和行业特点的生涯故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认同感。
其次,构建“学校-家庭-企业”多元叙事支持系统。学校、家庭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为中职生构建积极的生涯故事提供支持和引导。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开展系统的生涯辅导课程和活动;家庭给予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企业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指导,让学生了解真实的职业环境和需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涯辅导体系。
最后,数字化叙事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短视频等数字化媒介深受中职生喜爱。利用短视频等形式开展生涯故事分享、职业体验展示等活动,能够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丰富生涯辅导的形式,提高生涯辅导的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成长动力。
参考文献
[1]高燕.叙事辅导法理论与实践研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6):46-50.
[2]方佳.叙事疗法在初中生涯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5 (8):55-58.
[3]邓庆民.叙事中的理性:生涯辅导教学中的故事解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8):29-31.
[4]蔡妮娜.叙事疗法在生涯咨询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9):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