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GROW 模型应用于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杭州市某重点高中为例
摘 要:基于浙江省新高考改革背景,针对高中生选科决策困境,创新性地引入GROW模型构建生涯教育体系。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验证,GROW模型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决策自主性和生涯适应力,成功构建了可复制的“提问式引导”教学模式,为解决传统生涯教育效能低下的问题提供了创新路径。
关键词:新高考,生涯规划教育,GROW模型,决策焦虑,教学改革实践
一、问题提出
(一)政策背景与现实困境 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浙江省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省份之一,率先实施了“3+3”选考模式。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在2022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的高中生平均需要在入学后的14个月内,完成“7选3”的科目选择决策。而且,这一时间点近两年来还在不断提前,有些学生甚至在入学后的半年内就需要做出选科的决策,这比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至少提前了20个月。这种选择前置化的趋势,倒逼学生要提前规划自己的大学、专业,甚至未来的职业,给生涯教育带来了双重的挑战。在微观层面上,学生们在面对73.2%的决策焦虑时显得尤为突出(数据来源于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2021年)。而在宏观层面上,教师群体也出现了62.3%的指导效能感缺失的问题(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学会,2022年)。
(二)理论溯源与研究缺口 近年来学界对生涯教育的探讨,主要聚焦于两个经典理论的应用:其一是John Holland在二十世纪中期提出的职业兴趣分类框架(即RIASEC模型),另一个则是Donald Super同期发展的生涯阶段理论。这两个理论虽然诞生于工业化时代,至今仍被广泛引用。然而,这些研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测评工具的过度使用容易使个体被贴上固定标签,比如通过MBTI或霍兰德代码将人简单归类。这种分类方式虽然便于操作,却可能忽视每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动态发展潜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当Z世代(1995-2009年出生)开始进入职场时,这套基于婴儿潮世代(1946-1964年)职业特征构建的理论体系,其解释力已出现明显衰减。有研究显示,在TikTok等新兴平台从业者的职业选择中,传统理论的预测准确率下降约37%。正如用二十世纪的交通规则难以驾驭自动驾驶汽车一样,传统的指导方式在面对元宇宙职业、数字游民等新兴领域时,同样显得力不从心。 鉴于这些局限性,本研究决定引入企业管理领域中广泛使用的GROW模型,并探索其在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场景中的转化应用,以期克服现有理论的不足,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加灵活和有效的指导。之所以选择GROW模型,是因为其框架与高中生涯规划课程高度契合:Goal(目标设定)对应学生未来的职业、大学、专业规划;Reality(现状分析)评估学生的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与职业及专业目标的匹配程度;Option(发现路径)探索升学途径与生涯决策;Will(行动计划)制定生涯管理策略。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模型转化框架 1.GROW模型的由来 GROW模型是约翰﹒惠特默在1992年提出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基本的GROM模型来自一个决策四阶段的模型英文缩写,即Goal(目标)、Reality(现状)、Option(方案)、Will(意愿)这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见图1)。GROW的目标是让员工认识和认同现目标,并找到自己有什么能做的,或者怎么做。GROW模型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对话框架,确保交流始终围绕预定目标展开,因此在企业教练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图1
2.GROW模型与高中生涯教育的结合 将GROW模型和高中生生涯发展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提出适合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教育GROW模型(见图2):
G(Goal):采用“逆向职业路径规划法”(借鉴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分解技术),以十年后的理想职业状态为锚点向现在倒推。例如2023年有实验班学生将人工智能工程师作为目标职业,发现需要倒推至大学阶段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再追溯至高中需重点突破数学与物理学科。该方法创新性地将战略管理中的“OKR目标分解技术”与生涯规划结合,通过设立学期里程碑实现长短期目标衔接。这种方法让学生保持长远的眼光、能够坦然地应对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R(Reality):构建“三维评估体系”,包括个人特质、环境资源和社会需求三个维度。通过综合考虑个人的内在禀赋、外部资源条件以及大学专业对选科的特定要求(例如,2024年新增的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在23所高校中有87%明确要求选考物理),并结合自主招生的相关政策,确保学生能够精准匹配大学专业要求,进而有效提升高考的成功机率;此外,同时,需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动态,助力个体在职业规划中紧跟时代潮流,引领学生成长为对社会贡献卓越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O(Options):我们开发了“高中决策平衡单”工具,量化每个模块,将主观偏好转化为决策权重指数(如兴趣占30%、能力匹配度占40%、就业前景占30%)。这有助于学生细致分析不同大学专业选择及升学路径的可行性,通过列出各方案的优势与不足,使学生能够更为客观、全面且清晰地评估各选项,从而做出更加明智且贴合自身实际的决策。
W(Will):建立“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行动”四阶段循环行动机制,使学生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生涯发展路径。这里还要重点指出的是,此环节强调对学生进行意愿激发,深入挖掘并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进一步提升他们对未来生涯规划的热情与主动性。同时,通过设定生涯规划小组、生涯导师制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持续的支持与反馈。
(二)实践样本与周期 选取特控率高达93%的杭州市某重点高中2022-2024级学生为研究对象(N=1264),开展为期三年的行动研究。我们设置了实验班(N=421)和对照班(N=843),并采用了混合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决策焦虑量表(CDDQ)进行前测与后测,收集定量数据;另一方面,从学生生涯档案和教师观察日志中获取质性数据。
三、实践路径与创新
(一)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框架重构
1.目标系统化:按照新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GROW模型建立课程框架如下(见表1)
基本理念 | 提问式引导 | 维度 | 核心活动或工具 | 输出成果 (活动单) | |
G(目标) | 1.G≠愿望清单; 2.指导学生区分“想考985”与“成为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者”的本质差异,引导学生澄清自己的具体目标; | 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希望在多少年后实现这个目标? 当你实现了这个目标,你会做些什么? 你的生活状态会是怎样的? 如果你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你实现目标后的状态,那会是什么词? | 性格探索 |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 | 性格类型与匹配职业特点 |
兴趣锚定 | 职业兴趣岛 | 遨游兴趣岛 | |||
价值观澄清 | 价值观大拍卖 | 核心价值观TOP3 | |||
目标具体化 | "未来名片"工作坊 SMART原则 | 美丽人生从选定目标开始 | |||
R(现实) | 1.R≠成绩罗列; 2.要引导学生发现被忽视的隐性资本:家族人脉、城市产业、性格特质; | 你目前具备哪些与目标相关的优势?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挑战或障碍? 为了达成目标,你还需要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 | 环境分析 | 绘制家族职业树 | 职业机会 |
专业博览会 | 风险矩阵 | ||||
多元升学路径头脑风暴 | |||||
能力判断 | STAR成就事件分析 | 个人能力雷达图 | |||
“生涯探照灯” | 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
O(选项) | 1.O≠选择单一职业路径,鼓励探索多元可能性; 2.O≠盲目从众,引导学生基于自我认知和社会需求做出明智决策; | 你目前有哪些备选方案? 这些方案分别有哪些优点和局限性?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倾向于哪个方案?为什么? 在选择的过程中,你如何平衡个人兴趣、专业前景、家庭期望等因素? 如果某个方案不可行,你是否愿意调整或尝试新的路径? | 职业搜索 | “生涯广角镜” | 兴趣与技能相契合的职业清单 |
决策思维训练 | “高中版决策平衡单”保留4个核心维度(兴趣匹配度、能力契合度、发展空间、实现可行性) | 学会决策 | |||
“选项矩阵” | |||||
W(行动) | 1.W≠时间安排; 2.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行动步骤; 3.培养时间管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 为了实现你的目标,你计划采取哪些具体行动? 这些行动的时间节点是怎么安排的? 你如何确保自己能够按时完成这些任务? 在行动过程中,你将如何监控进度并适时调整? 如果中途遇到困难,你将如何寻求帮助或支持? | 目标拆解 | “决策工坊” | 让努力有方向 |
行动预案 | “动态路线图”设置关键节点与弹性预案 | ||||
行动管理与反馈调整 | “生涯模拟法”庭 | 路径探析 |
此课程框架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的革新:即开发了“苏格拉底式提问库”,形成“3W追问法”(What-Why-How),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进而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例如在目标设定环节,将封闭式提问“你选考科目选理科还是文科?”转化为:“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What)、“为什么?”(Why)、“如果成为新闻记者需要哪些特质?要考什么大学专业?”“高中阶段可以启动哪些准备?”(How)。
(二)典型案例分析 以2022级张同学(化名)为例,男生,学习成绩中上游,文理不偏科,喜欢画画,很有艺术天赋,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爷爷是老中医、妈妈是五院的医生,爸爸开个体牙所),他对医学知识了解得非常多。通过GROW模型引导实现决策转化如下: G阶段:原目标“成为像饺子一样的动漫导演”→修订为“医疗健康领域视觉设计相关专业” R阶段:艺术天赋(8/10)+医学知识储备(6/10)+家庭资源(9/10) O阶段:专业可选择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口腔医学、医学美学专业等;升学途径可选择三位一体和裸考同时进行; W阶段:选考物理、化学和地理,学考至少要得4个A,假期参与母亲医院的志愿服务。
(三)支持系统建设
1.校家协同机制:为了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我们精心编制了“亲子GROW对话手册”,作为班主任的沟通工具,有效促进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高效交流与协作。手册中我们还特别设计了一套简洁高效、易于操作的“调解决策冲突四步法”,即第一步倾听(双方可以了解彼此的观点和需求)、第二步澄清(帮助双方明确问题的核心)、第三步协商(鼓励双方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第四步承诺(双方达成一致并作出明确的承诺),以确保决策 顺利执行。
2.过程评价体系:制作“生涯成长手册”,详尽地记录学生在生涯规划旅程中的每一步成长足迹,涵盖性格剖析、价值观探索、未来愿景描绘、决策日志记录、职业访谈汇总及模拟求职经历等多方面内容,帮助学生系统盘点自己的现状、确定目标、逐步摸清适合自己发展轨迹。
3. 教师发展路径:为了促进生涯规划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质量,我们计划建立GROW研修团队。团队中老师们可以及时分享各种决策情景案例相互学习、交流高效提问引导的技巧经验,还可以共同开发相关教学资源,让GROW模型在高中生涯教育中不断生根发芽。
四、成效评估与反思
(一)量化分析结果 根据最近的追踪调查研究显示,实验班CDDQ总分出现了显著的下降(下降了38.7%,t=6.32,p<0.01)、决策自我效能感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提升(增长了42.5%,t=5.89,p<0.01),这进一步证实了实验班通过GROW模型的生涯规划教育探索后在这一领域有了积极变化。此外,实验班学生在第二次专业确定时,变化率仅为11.3%,这一数字显著低于对照班的28.5%。这表明实验班在专业选择的稳定性和决策能力均有所提高。
(二)质性研究发现 1.学生层面:通过一轮的生涯规矩教育,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制定方案能力、风险评估能力、行动的坚持力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 。 2.教师层面:教师们运用GROW模型引导学生,指导话语中“你应该”这种说教类表述显著下降,而“你认为”这种引导探索类提问显著增长。并能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指导。 3.学校层面:学校生涯教育的整体氛围有了显著改善,师生对生涯规划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高。班主任与家长间的沟通合作得以强化,选科矛盾显著减少。此外,学校还组织了一系列生涯教育活动,如生涯规划讲座、模拟面试、职业大讲堂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种职业,为职业选择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反思 1.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避免机械化地应用GROW模型。GROW模型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制定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果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动态地调整提问的深度和方式,或者说一对一地实施指导,那毋庸置疑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然而,实现一对一的全面指导确属奢望,学校教学仍需依托集体形式。值得庆幸的是,当下高中普遍推行分层教学,生涯教师得以依据班级差异实施精准调整,确保GROW模型得以切实落地,惠及每一位学生。 2. 待完善环节:当前我们面临着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需要建立一个区域性专业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的构建主要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加速区域内部的信息流动与资源共享。此平台能显著提升信息透明度,降低获取难度,确保所有参与者均能平等地获取关键信息资源。此外,这样的平台还能促进区域内各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证实,GROW模型创新性地开发动态决策工具、激发学生的决策主动性、培养成长型思维(主要是责任感和心理韧性),有效应对新高考带来的生涯教育挑战。在后疫情时代的复合型不确定性环境下,通过苏格拉底式追问取代直接建议、用非指导性引导语代替明确指令,不仅有效地协助学生做出近期的选科决策,还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在面对未来变革时的危机重构能力。后续研究将致力于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融入GROW模型中。通过将结构化思维与目标导向理念深度融合,打造出更为智能且贴合个体需求的决策利器。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新高考制度改革实施评估报告[R].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2.
[2]Whitmore J. Coaching for Performance[M]. London: 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 1992.
[3]钟秉林. 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3)
[4] 沙栋,杨晓梦. “GROW”成长式培训:体悟学校管理的不同高度[J]. 中小学管理. 2014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