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高中心理课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高中心理课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郭艳彪(广东省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江门 529000)

 

        摘要:心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心理课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在心理课中精心的情境创设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技术。本文以高中学段心理课为例,梳理了当前存在的心理课情境创设存在的目标脱节、真实性欠缺、主体性忽视、形式单一、迁移困难及安全隐患六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尝试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中;心理课,情境创设;问题 ;策略

 

        当前,开设专门的心理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它为全体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发挥着积极作用。心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弱化心理学知识的学科化取向,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性。所以,在心理课中精心的情境创设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技术。《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工作规范指引》中对心理教师有明确指引,心理教师在心理课上需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情境设计、问题辨析、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形式,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心理教师通过各种情境创设确实提升了心理课堂的效能[1][2],但是另一方面,心理教师在情境创设中仍存在诸多误区与挑战,影响了其应有效能的发挥。本文以高中学段心理课为例,旨在系统梳理这些问题,并尝试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应对策略。
        一、高中心理课情境创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情境创设与目标脱节:为了“情境”而“情境”
        情境创设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心理教师有时会本末倒置,设计的情境虽然新颖有趣,热闹非凡,却与本节课的教学核心目标关联不大,甚至完全脱节。例如,一位心理老师在暖身阶段将“海龟汤”的游戏情境,引入一节以“情绪”为主题的心理课,这一做法确实将课堂气氛点燃,但游戏本身更多让学生聚焦在推理上,远离情绪这一主题,导致教学目标偏离,与后面的教学环节也衔接的不是很好。这种“为了情境而情境”的做法,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使得情境沦为华而不实的“装饰品”。
        (二)情境真实性不足:学生难以“进入情境”
        心理课的生命力在于其与真实生活的连接。情境创设若脱离学生的现实经验和认知水平,便会显得虚假、幼稚,让学生产生疏离感,无法投入。例如,我曾经设计了一节关于《梦想照进现实》的心理公开课,在这堂课中,我运用了美国探险家约翰·戈达德撰写梦想清单的故事这个情境,通过约翰·戈达德的故事,迁移引导学生撰写自己的梦想清单,但是可能是这个故事年代久远,在这堂课中,学生的共鸣感不足,课下研讨的过程中,有老师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这个故事情境的真实性不足,学生距离比较远,难以“进入情境”,建议我寻找相对更真实的。
        (三)学生主体性缺失:被动参与而非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3]但在一些心理课堂中,情境的创设和推进完全由教师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指令做出反应。例如,在听到过一节以“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心理课中,教师事先写好详细的剧本,规定了每个角色的每一句台词和动作,学生只需照本宣科即可完成表演。这提前准备好的情境,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是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创造性表达的空间,其情感和想法被忽视,体验自然流于表面,难以触及内心。
        (四)呈现形式单一:技术运用流于表面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心理课情境创设的手段日益丰富。然而,在心理课的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心理教师对技术的运用仍停留在较浅层次,一提及创设情境,便是播放一段视频或出示几张图片,缺乏多感官、多维度的刺激与调动。即便使用了视频,也往往是简单地“放”完即止,没有后续的深度引导和讨论。这种单一化的呈现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难以维持长久的注意力投入。
        (五)迁移应用困难:情境与自身“连接断裂”
        心理课的终极目标是助人自助,即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感悟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若情境与学生的自身经验之间缺乏一座“桥梁”,就会导致“连接断裂”。课堂上学生可能深受触动,讨论热烈,但下课铃声一响,所有的感悟便留在了教室里。
        (六)潜在安全风险: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心理课堂触及内心世界,本应是一个安全、受保护的容器。但若教师缺乏足够的敏感度和专业评估,某些情境可能会对部分学生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例如,在一堂关于预防校园欺凌的课上,一位心理教师播放了一个欺凌的电影片段,这个班级的某个学生正好在初中经历了同学的欺凌,当她看到这个电影片段,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反应。课后,心理教师了解这一情况,进行了跟进处理。

 

       二、高中心理课有效情境创设的应对策略
        以上,我们从六个方面分析了高中心理课情境创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有针对性地应对上述问题呢?我们认为,作为心理教师,最根本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科学、审慎、创造性地进行情境设计,具体可以参考以下策略:
        策略一:目标靶向化,确保情境的“指向性”
        任何情境的设计,都必须服务于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设计之初,教师应反复追问:“这个情境是为哪个教学目标服务的。比如在暖场阶段,我们经常通过游戏情境的方式开始,在这个游戏情境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好好跟教学目标联系起来。比如,我曾经设计了一节心理课《探索我的品格优势》,在心理课的暖场游戏中,我用了一个经典游戏——“大风吹”,根据游戏中同学们更多是说出吹“戴眼镜”“穿白色鞋子”等外在特征这一情形,我适时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刚才大家在说“吹什么”的时候,有没有留意到大家更多是说的外在特征呢?外在特征比较外显,容易发现,内在特征比较内隐,不容易发现,今天这堂心理课我们就探索自己身上不易被发现的一种内在特征——品格优势。借助于这个游戏,一方面活跃气氛,另外一方面也引出本节课讨论的主题。在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探索自己的品格优势的内在特征以后,在本节课的结束,再一次让学生玩“大风吹”的游戏,这个时候不同于开始的一点,是让学生在说“吹什么”的时候,限定在表达品格优势的词语,此时是强化学生对自我品格优势的认知和认同。
        策略二:内容生活化,增强情境的“真实性”
        情境素材应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是他们关心、困惑、正在经历的事件。教师可通过课前调查、匿名小纸条、班级树洞等方式,收集学生的真实烦恼,将其转化为教学情境。真实,是引发共鸣的前提。比如,一位老师在上“人际边界”的一节心理课上,在最开始的设计的过程中,她直接根据内德拉提出的物质、空间、情感、时间、认知和性六种边界,设计了具体的边界事件,让学生通过“你有,请起立“的游戏方式,让同学们察觉自己边界被侵犯的情况,结果学生在这个游戏活动中,站起来比较少,缺乏共鸣。课下我建议这位老师采用调查的方式,先了解到学生常见的侵犯边界的做法,再将调查中学生提得比较多的侵犯边界的事件放入课中的这个环节,这位教师听从了我的建议,这个部分的课堂效果明显好很多。
        策略三:学生中心化,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成为情境的主人。提供开放性的情境框架,给予学生在角色、内容、解决路径上的选择权。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去表达和探索,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支持和促进,而非控制。比如,我曾经设计过一节心理课,《探索我的多元智能理论》,在这节课中,我没有直接讲解加德纳的八种多元智能理论,而是设计了一个挑战答题的情境,通过多元智能理论的八个方面,相对应地设计了语文题、数学题、视觉空间题等八个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个类型的题目进行挑战,这个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选择的主体性,另外 一方面也融入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具象化表达。
        策略四:形式丰富化,实现情境的“多维性”
        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和技术,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除了视频图片,还可运用音乐、冥想引导词、实物道具、实验展示、简单的戏剧元素、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等,营造沉浸式情境。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形式只是载体,更重要的是其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比如,我和另外两位工作室成员打磨了一节生涯主题的心理课《探索兴趣发展金字塔》,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创建智能体的方式创建了“兴趣达人朱铁雄”智能体,将朱铁雄兴趣的故事,按照兴趣金字塔的有趣、乐趣和志趣三个层次进行拆解,通过互动的方式,协助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课堂效果良好。
        策略五:迁移支架化,促进情境“课内外连接”
        在心理课内创设情境的目的,其实最终还是要迁移到学生课后之后的学习生活,这是心理课最终的落脚点,也是难点。如何破解这个难点问题呢?曾经在一次心理讲座中,我有幸聆听了来自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心理教研员施培君老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她说,情境创设可以提升心理课在课内的效果,要想这种效果更持久,就需要像学科课程一样布置心理作业进行反复练习巩固,真正运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因此,在施老师所在的南海区,她们有一个特色的做法,就是专门的心理课作业设计比赛,这一做法就是为了更好地为了促进心理情境“课内外连接”
        策略六:环境支持化,确保情境的“安全性”
        安全是心理课的底线。教师应遵循“自愿、保密、尊重、不伤害”的原则。在设计可能涉及敏感话题(挫折、家庭、校园欺凌)的情境时,要特别留心。一个可行的做法,就是不直接针对学生的敏感话题进行分享和讨论,而是采用“第三方故事+个人连接”的安全模式,首先讲述一个经过处理的、具有普适性的案例故事,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主人公可能感受到了什么?他是如何面对的?”,然后再小心地迁移到个人的思考:“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对自己未来可能遇到困难的启发?”或“如果需要,你可以分享一个你小小的面对挫折的经验”。另外一个可行的做法,就是提供多元的参与方式(如书面写作、匿名分享、只分享感受不分享细节),并时刻观察学生反应,做好个别支持和课后追踪的准备。
        总之,情境创设是高中心理课堂教学的艺术与智慧所在。它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决定心理课体验深度与成效高度的核心环节。面对当前存在的目标脱节、真实性欠缺、主体性忽视、形式单一、迁移困难及安全隐患等问题,心理教师必须回归育人初心,始终保持对学生的深刻理解、对教学目标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教育伦理的深切敬畏。通过设计目标靶向化、内容生活化、学生主体化、形式多元化、迁移支架化及环境安全化的教学情境,我们才能真正打造出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高效心理课堂,让每一次情境体验都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一次赋能之旅,切实为他们的心理素质提升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吴鸿丽.情境教学在心理辅导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广西教育,2008,(16):50.
[2]黄鸿艺.创设多元情境,增强课堂参与——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心理课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5,(20):24-26.
[3]朱玉静.以“预”探路,召唤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5,(75):179.

 

 

通讯地址: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永盛路2号

邮编:529000

联系人手机:15819710476

邮箱:5763898252@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