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故事重构” 在小学生同伴交往心理课中的应用

“故事重构” 在小学生同伴交往心理课中的应用

朱晓达(福建省晋江市磁灶实验小学,晋江362214)

 

摘要:同伴交往在小学生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故事重构” 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为同伴交往心理课提供新路径。基于叙事疗法、认知发展理论,探讨“故事重构”的应用价值,提出了具体实践策略:精选适配性故事素材,设计阶梯式重构任务引导参与,创设支持性互动情境促进共享,强化生活经验联结实现迁移。实践表明,该方法能提升学生交往认知、增强情感体验、改善交往行为,为创新小学生心理课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故事重构;小学生;同伴交往;心理课;实践策略

 

一、引言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同伴交往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人格塑造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小学生在同伴交往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冲突不断、缺乏同理心、社交焦虑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心理课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改善小学生同伴交往状况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部分教师在心理课上习惯直接给出方法,难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教育效果不甚理想。而“故事重构” 作为一种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为小学生同伴交往心理课带来了新的活力。“故事重构”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故事为载体,引导学生对故事的情节、角色、结局等进行重新构建和创造。它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认知特点,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对故事的体验、思考和创造,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同伴交往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 “故事重构” 在小学生同伴交往心理课中的应用,分析其理论基础,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以期为一线心理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故事重构” 应用于小学生同伴交往心理课的理论基础

(一)叙事疗法理论

叙事疗法认为,人们通过故事来理解和建构自己的生活,个体的问题往往是在特定的故事中被定义和塑造的[1]。在同伴交往中,小学生可能会形成一些负面的“问题故事”,如 “大家都不喜欢我”“我总是和同学吵架” 等,这些故事影响着他们的交往行为和心理状态。

“故事重构” 借鉴了叙事疗法的理念,教师可用它引导小学生对这些负面故事进行解构,帮助他们发现故事中被忽略的积极元素,进而重新构建积极的同伴交往故事,改变对自己和同伴交往的认知,树立积极的交往观念。

(二)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2]。故事以生动形象的情节和角色为载体,能够将抽象的同伴交往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内容,契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在 “故事重构” 过程中,小学生通过对故事的感知、思考和创造,能够逐步理解同伴交往中的各种理念和方法,如尊重、包容、合作等。同时,在重构故事的过程中,他们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想象力等,从而促进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为更好地进行同伴交往奠定认知基础。

三、“故事重构” 在小学生同伴交往心理课中的实践策略

(一)精选适配性故事素材,奠定重构基础

故事素材的选择是“故事重构” 在小学生同伴交往心理课中有效应用的前提。合适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为后续的故事重构作好铺垫。

在故事主题的选择上,应紧密围绕小学生同伴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如冲突解决、同理心培养、友谊建立、团队合作等。例如,针对小学生在交往中容易发生冲突且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可以引入包含冲突情境的故事,如《小刺猬的刺》,故事中小刺猬因为自己的刺不小心扎到了同伴,引发了矛盾,进而学习解决冲突。这样的故事能够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产生共鸣,为故事重构提供明确的方向。

故事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绘本故事、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朗朗上口的童话诗歌等。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色彩鲜艳、画面精美的绘本故事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则可能对情节复杂、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动画故事或小说片段更感兴趣。例如,在讲解友谊的珍贵时,给低年级学生展示绘本《小熊和他的好朋友》,通过可爱的动物形象和简单的情节传递友谊的真谛;给高年级学生播放动画片段《团结的小队》,让他们在更复杂的情节中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设计阶梯式重构任务,引导深度参与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能力水平,设计阶梯式的故事重构任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参与到故事重构中,提升同伴交往能力。

1.故事续编

在故事原有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续编。这一任务难度较低,适合低年级学生或刚开始接触故事重构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出故事的开头和发展部分,留下一个开放性的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续编故事的结局。例如,教师在课上引入故事《小明的生日礼物》,当讲到小明在生日那天收到了好朋友小刚送的礼物,但他不小心把礼物弄坏了,小刚很生气时,教师抛出问题:“小明会怎么做来弥补自己的错误呢?小刚会原谅他吗?他们之后的关系会怎样呢?请大家把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 在续编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解决故事中的矛盾,这有助于培养他们解决同伴交往冲突的能力。

2.角色转换叙事

角色转换叙事即让学生站在故事中不同角色的角度重新讲述故事。这一任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角色的情感和需求,培养同理心。例如,《课间的争吵》讲述了小华和小丽因为争抢跳绳而发生争吵的故事。在学生熟悉故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分别扮演小华和小丽,从各自的角度讲述争吵的原因和自己的感受。通过角色转换叙事,使学生体会到对方的想法和情绪,明白在交往中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3.问题情境改编

问题情境改编即针对故事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改变故事中的某些情节或行为,以达到不同的结果。这一任务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在故事《不合群的小宇》中,小宇因为性格内向,总是独自一人玩耍,没有朋友。教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宇想和大家一起玩,他应该怎么做?其他同学可以怎样帮助小宇?请大家改编这个故事,让小宇交到朋友。” 学生在改编过程中,会思考各种促进同伴交往的方法,如主动打招呼、参与集体活动、关心他人等,这些方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实际交往行为。

3.原创积极故事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原创关于同伴交往的积极故事。这一任务难度较高,适合高年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巩固他们所学的同伴交往知识和技巧。教师可以给出一些主题,如 “一次难忘的合作”“我帮助了我的朋友” 等,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构思故事的情节、角色、冲突及解决方式等,将积极的交往理念融入故事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同伴交往素养。

(三)创设支持性课堂互动情境,促进经验共享

良好的课堂互动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安全、轻松的交流氛围,让他们在故事重构过程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促进经验的共享和交流,提升心理课的效果。

1.小组合作重构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故事重构。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需要相互沟通、协商、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故事重构任务。例如,在进行问题情境改编任务时,小组内的成员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一起讨论、筛选,确定最佳的改编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重要的同伴交往技巧。教师要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2.提问引导思考

教师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的交往问题和重构思路。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例如,在学生完成故事续编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你为什么会这样续编故事呢?如果故事中的角色采取另一种做法,结果会怎样?”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不同交往行为带来的不同后果,加深对同伴交往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3.戏剧扮演展示

让学生将重构后的故事通过戏剧扮演的形式展示出来。戏剧扮演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和行为,增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扮演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协调动作和语言,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例如,学生将改编后的故事《不合群的小宇》通过戏剧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小宇的孤独和渴望交友的心情,以及其他同学帮助小宇时的善良和热情。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3.积极反馈

在学生进行故事重构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对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尝试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积极性。例如,当学生提出一个有创意的故事重构思路时,教师可以说:“你的想法非常独特,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良好的合作行为时,教师可以表扬:“你们小组配合得非常默契,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值得大家学习。” 积极的反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促进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

(四)强化生活经验联结与迁移,提升交往能力

故事重构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在故事中所学的同伴交往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他们的实际交往能力。因此,在心理课中要强化故事重构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结,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1.生活经验分享

在故事重构后,让学生分享从中获得的启示,以及如何将这些启示运用到自己的实际交往中。例如,某学生在完成《课间的争吵》角色转换叙事后,分享道:“通过扮演小丽,我知道了小华争抢跳绳时我很生气,但通过换位思考,我也理解了小华想玩跳绳的心情,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和朋友商量轮流玩。”

2.情境模拟训练

针对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同伴交往问题,创设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运用在故事重构中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模拟训练。例如,创设 “朋友误会我了”“被同学孤立了” 等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应对。在模拟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交往技巧。通过情境模拟训练,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经验转化为实际的交往技巧,提高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故事 - 生活” 反思日志

让学生建立 “故事 - 生活” 反思日志,记录自己在故事重构中的收获和感悟,以及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收获解决同伴交往问题的情况。例如,有学生在日志中写道:“今天在故事重构中,我学会了要主动关心朋友。放学路上,我看到我的好朋友不开心,我主动过去安慰他,他告诉了我不开心的原因,我们一起解决了问题,现在我们的关系更好了。” 通过反思日志,学生能够不断回顾和总结自己的交往经验,促进同伴交往能力的持续提升。教师要定期查阅学生的反思日志,了解他们的实际交往情况,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四、结语

实践表明,通过“故事重构”,学生对同伴交往中的各种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他们感受到了友谊的珍贵、合作的快乐、被理解的温暖等积极情感,同时也体会到了冲突、孤独等负面情感带来的不良影响。这些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加重视同伴交往,愿意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除此之外,教师在实施“故事重构”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 “故事重构” 过程中,不同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存在明显差异。一些性格开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而一些性格内向、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容易被忽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都能有所收获。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故事重构” 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故事创编和引导能力等。然而,目前部分教师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影响了 “故事重构” 的应用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他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此外,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家庭的配合。未来可以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式,让家长了解 “故事重构” 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家长在家庭中运用类似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和互动,共同促进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总之,“故事重构” 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生同伴交往心理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精选故事素材、设计阶梯式任务、创设互动情境、强化经验迁移等实践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同伴交往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能力。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反思和完善,让 “故事重构”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明.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2]刘长城,张向东.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 当代教育科学, 2003(1): 45-46.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