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心理学流派技术在中小学心理课中的应用限制与实效提升

                                    心理学流派技术在中小学心理课中的应用限制与实效提升
                                                                                苏巧妙
                                                (厦门市金林湾实验学校 福建厦门 361000)
摘  要 心理学流派技术在中小学心理课中的应用,能为学生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和更深层的体验与感悟。明晰心理学流派技术在中小学心理课的应用限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用。这需要心理教师做到谨防形式化,选对技术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凸显适宜性,用好技术让活动体验有效度;警惕盲目性,慎用技术以贴近学生发展需求;明晰功能性,敬畏技术以实现发展与预防,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心理学流派技术;中小学;心理课;应用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资助课题“聚焦学习品质培养的小学阳光心理课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编号:JSZJ23018)、2023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基于备、教、学、评一体化的‘学会学习’阳光心理课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编号:MJYKT2023-165)研究成果。


       为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以下简称“心理课”)的实效,充分发挥心理课的育人功能,心理学流派技术在中小学心理课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心理咨询领域有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不同的理论主张、咨询技术以及擅长领域,其中具有代表性且影响力较大的流派包括精神分析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认知行为流派、存在主义流派、系统流派[1]等五大类,它们为中小学心理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常见被应用于中小学心理课的心理学流派技术(有的演化为后现代心理学技术)有积极心理学、叙事疗法、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表达性艺术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接纳与承诺疗法、格式塔疗法等。这些技术在心理教师的精心设计下,融入角色扮演、游戏体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进而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的积极改变,促进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其心理健康素质。同时,还应意识到,技术应用得不规范、不到位、不适切,将无法达成预期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心理教师需要进一步明晰心理学流派技术在中小学心理课的应用限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用。
       一、谨防形式化,选对技术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心理学流派技术的应用情况决定着一节课是否能真正触及学生心灵,扰动其固有认知,激发改变的可能。在心理课中,心理学流派技术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与教学内容相契合,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情感体验。但由于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心理教师在实际应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心理教师对于心理学流派技术的掌握程度不一,一些心理教师可能只接受了基础培训,对技术的深层理解和应用还不够熟练,而无法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动态调整辅导策略。这种情况下,心理学流派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变得形式化[2],失去了其应有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心理教师在应用心理学流派技术时过于机械地执行某些程序,而未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在《悦纳自我,不完美也OK》心理课上,心理教师尝试应用叙事疗法来引导学生处理自我认同问题。叙事疗法是一种后现代心理治疗方法,这节课的设计理念中提到通过“故事叙说”和“问题外化”等方法,引导学生看见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看见不完美,理解不完美,悦纳不完美。课上,心理教师设计了一个体验活动“对话‘不完美’”,让学生写下自己与自我认同相关的经历,并在班上分享自己的故事。然而,心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充分准备,没有预先与学生讨论和设定明确的故事分享目标,也未在活动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在分享过程中,一些学生感到不适,因为他们的故事涉及个人隐私和敏感问题,而班上的其他学生对此并不理解,甚至出现了嘲笑和不适当的评论。心理教师未及时干预,也没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和正面反馈。心理教师无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外化”,即将问题与人分开,让学生看到自己不是问题的化身,而是有能力面对和解决问题的专家。心理教师也未鼓励学生探索和重构自己的“支线故事”,即那些与主流叙事相矛盾,但能够展现个人力量和资源的故事 。结果,这次活动不仅未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我认同问题,反而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自我怀疑。
       该课例说明了,即使是一种本应富有成效的心理学流派技术,心理教师如果在应用时缺乏对学生情感状态的敏感性和对课堂环境的控制,也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心理教师在应用叙事疗法时,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创造一个安全、尊重的课堂氛围,并在学生分享个人故事时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只有这样,叙事疗法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发现自身内在的力量和身边的资源,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提高心理学流派技术的应用效果,心理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深化对各种技术的理解。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和督导,助力心理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同时,心理教师之间也应该建立互助和交流的平台,如针对某项心理学流派技术或心理学流派的工作坊、成长共同体,共享经验,相互学习,接受课例督导,提升实操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心理教师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将心理学流派技术应用于课堂,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二、凸显适宜性,用好技术让活动体验有效度
       每种心理学流派技术都有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规范的操作流程,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和成长议题。心理教师需要具备系统的深厚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准确判断何种技术在何种情况下最为适宜。同时,心理教师还需注意,并非所有的心理学流派技术都适合在班级教学中直接应用。一些技术可能更适用于个体咨询或小组辅导,而非面向整个班级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我和“恐惧”有个对话》心理课上,执教者尝试引入格式塔疗法中的空椅技术来引导学生探索自我和解决内心冲突。空椅技术是一种通过角色扮演来揭示和处理个人内心矛盾的方法。课上,执教者安排了一次活动,要求学生坐在一张椅子上扮演自己,另一张椅子上则想象着坐着其内心的“批评者”或“恐惧”情绪。该活动并未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有三。一是采用空椅技术在课堂上进行问题呈现,执教者没有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导致一些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感到尴尬和不自在。二是因为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导致学生表达时往往停留于表面,未能深入探索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三是心理教师未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支持,使得学生在扮演过程中感到迷茫和不确定。结果,这次活动不仅未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内心冲突,反而可能增加了他们的困惑和不适。一些学生可能因为这次失败的尝试而对心理课产生怀疑,对参与未来的心理活动体验感到犹豫。
       因此,心理学流派技术在心理课中应用时需要心理教师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心理教师应该在活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技术的深入理解、对学生可能反应的预判以及创造一个安全和接纳的课堂氛围。同时,心理教师还需要在活动过程中提供适时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有效地参与和体验。
        三、警惕盲目性,慎用技术以贴近学生发展需求
        心理学流派技术在心理课中的应用需要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相结合。在强调技术应用的同时,不应忽视学生自身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忌为了技术而技术,只看到“技术”,而看不到“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版)》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遵循“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3]。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心理教师应当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发现和利用自身的心理潜能。
       例如,在《巧绘“朋友圈”》心理课上,执教者计划通过表达性艺术治疗(绘画),来帮助学生探索和表达他们的人际交往情况。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创作一幅描绘自己与朋友互动的画作来识别和表达他们的社交方式。活动开始时,执教者分发了绘画材料,并简要说明了活动的目的,鼓励学生自由地画出他们与朋友之间的一个典型场景。但执教者没有事先与学生讨论他们已有的人际交往有效方式,也未询问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已经采用的有效方法。在绘画过程中,一些学生开始描绘他们与朋友的快乐时光,而另一些则画出了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尽管学生的作品反映了他们的真实体验,但执教者未能认识到这些作品中已经蕴含的学生自身的应对方式。例如,有的学生在画作中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幽默或共同兴趣来与他人建立联系,有的学生则画出了他们在感到孤立时寻求支持的策略。在分享环节,执教者要求学生讲述他们的画作背后的故事,但由于缺乏对每个学生个人经历的深入了解,执教者未能精准捕捉到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创造性和资源。执教者既没有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些策略,也没能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对方的有效策略。
        因此,心理教师在应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时,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已经具备的应对方式和策略,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技术,一昧地输出心理教师“预设好的”的“更好的”方法,企图用这种方式替代学生已有的应对方式。心理教师应该在活动设计中融入对学生现有资源的认可和利用,通过引导学生分享和讨论他们的个人经验,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拥有的应对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性艺术治疗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社交行为,还能增强他们应用自身资源来改善人际关系的信心和能力。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自助、求助意识”[4]。心理课应贴近学生需求,促进其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而非心理教师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为凸显有理论支撑、有技术应用而刻意“秀知识”“炫技术”。心理教师需充分认识所选用技术的效度,避免“好为人师”滥用技术,造成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被动地等待心理教师教授方法,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以及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四、明晰功能性,敬畏技术以实现发展与预防
      心理学流派技术在中小学心理课中的应用能否发挥实效,对其教育功能的正确定位至关重要。心理课上应用的技术应当被视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预防心理问题的工具,而非心理辅导或治疗的替代品。对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功能体现,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然而,在心理课上将心理学流派技术用来进行深入的个案心理辅导导致课堂实效性大打折扣,甚至产生心理“副作用”的情况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在于不少心理老师并未意识到以下问题。一是心理教师可能没有足够的专业资格和经验来处理复杂的个性心理问题。二是心理辅导通常需要更为深入和持续的专业干预,这在一般的心理课堂环境中难以实现。三是在班级情境中,应用心理学流派技术对个体呈现出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缺乏安全性和必要的设置,对于当事人和旁观学生而言可能造成心理压力和尴尬情绪。此外,还可能对学生造成误导,使他们对心理课的课程目的和意义产生错误的理解。鉴于此,心理教师在课堂上应用心理学流派技术时,应当明晰技术应用的功能定位,敬畏技术的应用边界。
       例如,在《亲子沟通有“心”招》心理课上,执教者引入了萨提亚模式的心理学流派技术,将家长请进了课堂,目的是帮助学生和家长发展更健康的交流方式,以预防亲子沟通问题。在课前,执教者向家长发布邀请函时,明确指出,此次活动不是为了辅导(或治疗)已有的亲子关系问题,而是为了增强双方的沟通技巧,提升相互理解和尊重,从而促进家庭和谐和个体心理健康。课上,当发现某个家庭亲子之间出现需要干预的心理问题时,执教者及时识别,并明确告知这些家庭,如有需要可在课下进行沟通,可选择接受个性化的家庭心理辅导,或者转介到专业的心理服务机构进行个别辅导,执教者并未占用在课堂上过多的时间去解决这些问题。
       执教者根据萨提亚沟通模式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和家长通过角色扮演来探索和体验不同的沟通姿态。在活动中,执教者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指导家长如何积极倾听和响应。通过这样的练习,参与者能够学习如何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执教者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家长和学生对于角色扮演感到不自在,他们更习惯于萨提亚沟通模式中提及的四种不良沟通方式[5]。这样的发现也让心理教师意识到,仅仅提供技术指导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参与者认识到,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刻意练习。为了强化这一点,课末执教者继续引导参与者进行了反思,让每个人都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学到的东西。执教者进而强调,这些沟通技巧不是为了解决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而是为了在未来日常的亲子沟通中,能够更好地处理可能出现的挑战,从而预防问题的发生。
       这个课例展示了心理学流派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其重要功能是发展和预防,而不是辅导或治疗。心理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是辅导者或治疗师。心理教师在应用心理学流派技术时,应明确其教育性质和辅助功能,避免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不适当的干预,造成教学目标偏离,学生产生阻抗心理等问题的发生。
       将心理学流派技术应用于中小学心理课是心理教师一项复杂而微妙的专业技能。它要求心理教师不仅要掌握技术的操作,更要理解其背后的原则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心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内心世界的引导者,而非仅仅是技术的执行者。通过心理学流派技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发现潜力,培养应对生活挑战的内在力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其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6],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或能借助资源)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技术为“人”的成长服务。教师只有意识到这点,才能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在心理课上应用好技术,助人自助,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莹,李竺穗,代忠凤.中医与西方主流心理治疗流派的情绪观述评[J].心理学进展,2022.12(09):716-720.
[2]苏巧妙.善用“此时此地”技术让心理教师言谈举止有理论支撑[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8):21-24.
[3]、[6]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EB/OL].[2012-12-1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212/t20121211_145679.html.
[4]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EB/OL].[2023-04-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2305/t20230511_1059219.html.
[5]王桂平.萨提亚家庭教育与咨询模式[J].教育评论,2010.(03):165-168.

 

[作者简介]
苏巧妙,厦门市金林湾实验学校心理教师,高级教师,厦门市小学心理专家型教师,厦门市湖里区苏巧妙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联系方式:13720885707    身份证号:350205198411072025
通讯地址:厦门市湖里区金山街道高林西里20号厦门市金林湾实验学校
邮编:361000
邮箱:46149765@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