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萨提亚雕塑技术与中学心理课堂的融合

萨提亚雕塑技术与中学心理课堂的融合
姜  馨
(将乐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将乐 353300)

【摘  要】  文章论述了萨提亚雕塑技术在中学心理课堂中的应用价值,课堂借助雕塑技术、具身式体验和戏剧化的表达,将情绪、冲突外化,引导学生自我觉察和成长。并基于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提出了“FEAT”模式四步实施框架(引导与准备、探索呈现、分析解构、转化应用),强调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需注意营造安全、信任的课堂环境;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引导学生深层体验,避免活动流于表面以及角色解离等关键要素,为心理教师提供了系统化的课堂操作指南。
【关键词】 萨提亚雕塑技术;中学心理健康;课堂融合

20世纪60年代,心理治疗领域的先驱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提出了家庭治疗体系——萨提亚模式[1]。这一流派的核心术之一,即家庭雕塑(Family Sculpture),成为其治疗实践中的关键工具。家庭雕塑是指参与者用身体姿态、空间位置、象征性物品等呈现其内心的感受和人际关系模式[2]。心理课堂中所使用的家庭雕塑技术并非完全按照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进行,在心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使用肢体语言、道具和简练的语言来表达、体验情绪,更注重学生对角色的情绪领悟和观察者对雕塑作品的反馈[3]。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正处于“同一性 vs 角色混乱”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主要是构建自我认同、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萨提亚雕塑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运用,能够直观呈现案例中的角色冲突和人员关系等,强化学生对雕塑角色的体悟和理解[4],引导学生自我觉察, 从而促进学生的共情能力、自我探索和行为改变能力。
当前,有关萨提亚雕塑技术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临床心理咨询范畴,其中包括家庭治疗、创伤治疗等领域较多,在教育教学方面,萨提亚雕塑技术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某一个课例为依托的运用研究,或是团体辅导、个案辅导方面,缺乏基础教育水平下的研究与实践,在心理课堂中的融合运用研究教少。所以,文章题围绕萨提亚雕塑技术在中学心理课堂中的具体实施步骤、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进行阐述,为心理教师提供课堂中可行的操作手册。
一、萨提亚雕塑技术运用于心理课堂的优势
(一)适用于多种主题的课堂
萨提亚雕塑技术不仅适用于家庭关系的主题课堂中,同样适用于自我探索、情绪管理、生涯发展、人际交往及亲子沟通等教育主题中。学生通过"创作→展示→反馈→重塑→应用"的完整式“具身化”体验过程,更深入地觉察雕塑带来的情绪感受,从而有效地调节自身情绪与行为模式。

表1.萨提亚雕塑技术在不同心理主题中的应用方式

心理主题技术应用形式教学价值
自我探索自我扫描雕塑增强自我认知、自我觉察,连接身心体验
情绪管理情绪能量雕塑外化情绪,培养调节能力
生涯发展时光雕塑、选择雕塑呈现选择冲突,澄清自我价值导向
人际交往、亲子沟通问题、冲突雕塑呈现人际冲突,优化互动模式
家庭关系代际位置雕塑揭示家庭动力,重构健康边界

(二)直观呈现心理状态,降低心理防御 
雕塑技术借助肢体动作、表情、空间位置关系或象征性物品等非语言的符号,表达人们的内心状态[5],是一种低压力、高接纳的方式。如在“塑说亲子冲突”[6]这节课上,学生可以用“背对着爸妈,双手抱胸”的姿势来表达亲子关系的疏离感和距离感;也可通过蜷缩身体,双手掩面的姿态来表达自己所处的情绪状态,使角色当下内心的真实状况能很好地被外部所看见与感知。
(三)外化问题与冲突,促进自我觉察与成长
雕塑技术能直观呈现角色冲突和人员间关系,使学生在雕塑时跳出主观视角,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问题,更好地自我觉察与成长。如“塑说压力”这一课,学生使用绳子、重的书包、甚至是同伴束缚等道具和形式呈现内在压力,学生通过思考怎样调整这些道具,探索应对压力的策略;在“职业规划”主题的课堂里,学生用不同位置的椅子来代表自己对职业选择的冲突现状,通过移动身体靠近椅子来感受自身内心的倾向,从而进一步认识自身价值导向。
(四)动态探索解决方案与行为改变 
雕塑技术不仅直观的呈现问题,还能够让学生通过“重塑”的体悟,助力学生探索新的行为模式。比如在“人际关系”主题的课堂里,学生通过改变肢体动作,如放松姿态、主动伸手、向前一步走等调整,引导学生重塑人际冲突,体悟探索关系改善的可能性。
二、萨提亚雕塑技术与心理课堂的融合
以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家庭雕塑的实施步骤为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并结合戏剧化的表达,提出了FEAT(Facilitate-Explore-Analyze-Transform)模式(见图1),从而让雕塑技术更好的运用于心理课堂。

图1.FEAT模式思维导图

(一)F-Facilitate——引导与准备 
目标:创设安全、信任的团体氛围,为后续体验活动奠定认知和情感基础。
关键操作:
1.课前准备:
(1) 教师确定教学主题与教学目标后,根据“课前小调查”、“个案辅导中常见的问题”等收集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教学案例,案例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教学目标服务,同时案例角色的规模≤5人,从而确保教学效果。
(2)课堂采用6人协作小组模式进行,教室座位分布可参考图2所示,以确保学生有更好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图2.教室座位分布图

2.课堂导入:
(1)教师前期需要简要的介绍雕塑技术的原理和规则,方便学生更快的进入雕塑情境。
(2)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约定,确保雕塑环节有序的进行,并通过设计合适的导入、热身活动等,降低学生心理防御,创设轻松、安全、开放尊重、信任的课堂环境。
(二)E-Explore——探索与呈现
目标:学生通过雕塑体验,外化问题与冲突。引导学生自我觉察,跳出主观视角,以“旁观者”身份重新审视问题。
关键操作:
1.案例呈现。教师在完成热身活动之后,可以通过视频、故事、漫画等形式向学生呈现课前准备的典型案例,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投射”思考分享案例中角色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
2.雕塑创作。
在小组合作的雕塑过程中,通常由雕塑者(作品主角)、扮演者(除主角外,案例中涉及的人物)、观察者(看作品对你有什么感受,看到怎样的角色心理)、辅助者(教师)共同完成。
请同学们抽取一组场景,或是根据案例中的信息,选择一个小组想要表达的场景(例如:“晚餐时的冲突”,“升学压力下的家庭”),以姿势、距离、表情等非语言符号进行雕塑创作,小组在雕塑创作时应注意肢体语言的象征意义(如背对背表示疏远,握手合肩表示相互支持),同时可以尝试借助道具表达(如椅子表示权力,绳子表现情感链接等等)。
教师运用音乐作为时间信号,在学生进行雕塑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每个小组的进展情况,适当的引导和辅助学生充分的体验情境中角色,同时提前关注哪个小组适合作为展示组。
3.雕塑展示。
在作品展示之前,教师为每个小组指定观察的雕塑角色,比如:1组负责观察父亲的雕塑,2组负责观察子女的雕塑等,没有特定观察角色的小组,负责观察整个雕塑作品所呈现的画面,感受整个雕塑作品。
教师安排观察任务后,小组同学依次上台展示雕塑的作品,教师可以根据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选择展示小组的数量。
(三)A-Analyze——分析与解构
目标: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分享,收集不同视角下的角色心理状态、关系动力等反馈信息。
关键操作:
教师提问,小组讨论分享。
在小组定格雕塑后,教师可以采用之前设定好的口令,比如说“探索时间”来开启对雕塑者和扮演者的访问,探索其雕塑定格画面下的角色情绪感受以及角色情绪背后的需要和期待。同时采访作为观察者的其他同学,此刻这个雕塑带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感受,或者看到这个雕塑,你有什么想要表达的吗?从而达到多角度下的思考反馈。
(四)T-Transform——转化与应用
目标:学生通过体验重塑过程中的动作和关系,引导学生认知重构。并通过作业的布置环节,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成果迁移到实际生活中。
关键操作:
1.重塑阶段。
学生根据多角度的反馈信息和自己对相应角色的感受,在原有雕塑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身体姿态、距离等非语言符号,重新进行雕塑创作。重塑过程中,小组成员也可以某个人或故事为整体,添加适当的景象构想来表达理想化的雕塑画面。
2.呈现与分享。
与第一次雕塑呈现一致,教师为每个小组指定观察的雕塑角色,没有特定观察角色的小组,负责观察重塑作品所呈现的画面,感受整个雕塑作品。教师选择适宜的小组进行展示,比如可以让之前展示的小组,动态的演绎非语言符号改变的过程。
当第二轮重塑展示完成后,所有参与者再次分享和探讨在重新的建构下,自己的情绪觉察和内心调适的感受。
3.角色解离。
教师通过语言口令,让学生从自己扮演的角色或情绪状态中,回归自我。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两两一组,相互说出"现在我放下刚才的角色,回归我自己,我是***(学生姓名)"来进行角色解离。
4.课堂延伸,布置家庭作业。根据不同主题的课程,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成果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如在亲子沟通主题的课堂中,可以布置观察型的作业,让学生观察某一次与父母的谈话时,家长的动作,然后觉察该动作背后的情绪。也可以布置互动型的作业,和家长一起雕塑家庭中的沟通姿态,并分享每个角色后的感受,记录到观察日记中。
三、萨提亚雕塑技术运用于中学心理课堂中的建议
(一)教师需要营造安全包容的课堂氛围
雕塑技术作为体验式教学,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营造一个安全、接纳、真诚、尊重的课堂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课前与学生共同建立保密原则、尊重差异、积极分享、勇敢表达等课堂公约,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其次导入部分可以设计简单、互动性强的热身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团体动力。如:在“情绪主题”的课堂上,可以设计“情绪雕塑家”的导入,邀请两位学生,一人当雕塑家,一人当黏土,共同呈现教师提供的情绪词汇,下面的同学通过观察,猜出教师给的情绪词汇,从而帮助学生逐步适应肢体的表达。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各班级的差异性,如果某些班级确实很难开放式表达,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代替的方式参与,比如用橡皮泥、可活动的小人偶等代替学生身体表达。
(二)教师应注重深层体验,避免活动流于表面游戏化
在使用雕塑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我觉察、内在体悟,避免雕塑过程游戏化和娱乐化。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应以目标导向性为重点,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各项雕塑环节。其次,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并在雕塑结束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结合自己的身心体验去思考并分享和交流。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用“你从雕塑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的姿态会让你想到生活中的什么事吗?”、“当**同学给你调整了之后,你心里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吗?”等启发式问题进行设问,引导学生自我觉察和思考。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对雕塑的感受可能不同,教师应接纳所有合理的体验反馈,不强行引导至预设结论,避免对雕塑的理解标准化解读。
(三)精心设计时间结构以确保教学效果
由于中学的心理课堂与团体辅导和个案辅导不同,仅有45分钟,所以教师应合理的规划整体的时间结构,建议采用“1-4-3-2”的时间配比,包括10%导入、40%雕塑体验、30%讨论分享、20%总结整合。同时要做好课堂时间的有效管理,教师应时刻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及时引导学生体验、思考,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四)教师应重视角色解离与回归,确保心理安全
角色解离是指一个人从扮演的角色或某种情绪状态中回到其现实自我的过程,是雕塑技术在心理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以使用特定的"入戏"和"出戏"信号,来明确边界。例如,活动开始时说“现在我们进入雕塑空间”,结束时说“回到当下教室,我是XX(学生姓名)”。也可以采用仪式化的方式,如小组成员两两相互说出“你好,我不是**(角色名字),我是**(自己的名字)”。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观察特殊的学生,对于有较大情绪波动或者入戏较深,难以脱离表演状态的同学,要给予个别化的指导,教师可以用“你刚才表现得非常投入,现在感觉怎么样?”来评估其状态,必要时通过课后进行跟进。 
四、结语
雕塑技术与心理课堂的融合,为心理课堂带来了独特的体验式学习,但要充分发挥雕塑技术的有效运用,还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细致准备。教师应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反思实践,根据学生反馈调整和完善方法,是雕塑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SATIR V.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M].Palo Alto,Calif.: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1991.
[2]〔美〕维吉尼亚·萨提亚,约翰·贝曼,玛利亚·葛茉莉.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聂晶,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15,102.
[3]戴佳玲.心理雕塑技术在高中心理课堂的实践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9):38-40.
[4]侯爱琴.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介入青春期亲子冲突个案研究[D].武汉:湖北文理学院,2023:11.
[5]李婷敏.心理雕塑技术在高中心理课堂中的应用——以“与网络欺凌说不”一课教学为例[J].现代教育,2013(15-16):99-103.
[6]陈文成.我“塑”我家——高中生家庭人际冲突团体辅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09):50-52.

作者简介:姜馨,福建省将乐县教师进修学校心理健康教研员,一级教师,一线教学14年,曾获省优秀作业设计,县“五一劳动标兵”。作者电话:15159162864,通讯地址: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滨江华府4栋901,邮编:353300,邮箱:619202096@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