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创设多元情境,增强课堂趣味性 ——小学心理课上学生常见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

创设多元情境,增强课堂趣味性

——小学心理课上学生常见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

 

黄鸿艺(福建省石狮市龟湖中心小学,泉州362700)

 

摘要:小学心理课当前存在学生课堂参与度低、防御心理强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特点与教师教学设计实施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实践表明,在心理课上引入游戏、案例、绘本等素材创设多元情境,有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心理防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心理课;多元情境;趣味性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奠基时期,在此期间,学生从家庭步入学校,面临环境适应、学习任务增加、同伴关系建立等重要课题,对其心理调适能力提出挑战。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课作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阵地和主要途径,在维护小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小学心理课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1],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课堂参与问题,具体表现为注意力分散、兴趣不足。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常常出现走神现象,目光游离于课堂之外,或者做小动作,如摆弄文具、玩橡皮等。这反映出他们对课堂内容缺乏足够的兴趣,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缺乏热情,对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态度冷漠,置身于课堂之外。

防御心理强,具体表现为:(1)部分学生害怕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和经历,担心被他人评价或嘲笑,由此回避互动,在课堂上保持沉默,拒绝参与讨论和交流。(2)部分学生虽参与课堂分享,但所分享的内容浮于表面,缺乏真实情感与深度思考。他们倾向于选择安全、普遍的观点,避免透露个人真实想法。

上述这些问题制约了小学心理课的教学效果,使得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交流受阻。长此以往,不仅无法达成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还可能使学生对心理课程产生抵触情绪。

二、问题成因分析

小学心理课上学生存在的上述问题,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特点与教师教学设计实施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学生个体因素

从生理层面来看,小学生的大脑额叶皮层尚未完全成熟,而额叶皮层正是负责注意力调控、行为抑制和认知控制的关键区域。这使得他们难以长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容易出现眼神游离、频繁转换视线等现象。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尚在发展阶段,难以精准表达复杂的内心情感与想法。当被要求分享心理感受时,可能因词不达意产生挫败感,进而抑制表达意愿。此外,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学生开始在意自我在他人眼中的形象,面对敏感的话题时,常启动心理防御机制,通过浅层分享或沉默回避的方式,避免暴露真实想法,形成自我保护式的心理阻抗。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课程内容脱离学生实际需求。部分心理课的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例如,个别教师在课上单纯地讲述理论概念,没有结合学生在学校、家庭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情境,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此外,课程内容更新滞后,未能及时融入当下学生关注的热点心理问题,如网络社交、短视频沉迷等,降低了知识的实用性与吸引力。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部分教师在上心理课时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课堂氛围沉闷,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心理课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教学方法[2]。它旨在通过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其核心理念是“在情境中学习,在应用中内化”:教师通过营造真实、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知识与情境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在小学心理课中创设情境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的上述问题,促进他们对心理知识或方法的理解或掌握。实践表明,教师在心理课上可通过引入游戏、案例、故事等,创设多元情境,增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使课程更贴近学生需求,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下文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作具体阐述。

(一)游戏情境

游戏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和竞争性等特点,契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小学心理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游戏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将心理健康知识或方法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感受,最终实现知识或方法的内化[3]。

在小学心理课中,许多主题都适合创设游戏情境。例如,笔者在“团队合作”主题教学中设计了“接力传球”游戏,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站成一排,通过身体接触(如用背部、手臂等)将球依次传递到最后一名同学手中,传递过程中球不能落地。在游戏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协调动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这一游戏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在团队中如何沟通、协作,以及如何解决团队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又如,在“专注力训练”主题教学中,笔者设计了“数字迷宫大冒险”游戏:教师在黑板上绘制大型数字迷宫图,随机设置起点和终点,并打乱数字顺序标注在迷宫的各个节点。学生需要按照数字顺序,用手指沿着迷宫路径移动,从起点找到终点。在规定时间内,成功走出迷宫且未出现错误的学生可获得 “专注小达人”称号。游戏过程中,学生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仔细辨别数字顺序和路径方向,有效提升了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适当调整迷宫的复杂程度,逐步提升他们的专注力水平。

(二)案例情境

所谓案例情境,是一种将传统案例教学与情境教学法深度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3]。在这一模式下,教师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案例材料展示与研讨,而是通过构建高度还原的真实场景,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深度参与案例展示、讨论过程,实现从 “旁观者” 到 “亲历者” 的角色转变,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心理体验,实现认知。

案例通常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是社会上发生的典型事件,选取原则是能够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使他们更愿意参与到讨论中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案例情境教学通常包括以下环节。以“应对校园欺凌”主题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对本校(或其他学校)曾发生的真实欺凌事件进行脱敏处理,隐去涉及学生的真实姓名、家庭状况等敏感信息,保留事件核心情节与矛盾冲突,形成基础案例文本。随后进入情境构建阶段,通过多媒体展示等手段还原事件发生场景,之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被欺凌者、欺凌者和旁观者,模拟欺凌发生的经过,依据角色特点进行即兴对话与行为演绎,深度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动机。

情景模拟结束后,进入讨论与反思环节。教师可通过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案例:“被欺凌者在事件中的哪些反应加剧了自身困境?”“旁观者的沉默会对事件走向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你是班主任,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由此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学会如何正确应对校园欺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最后,教师对讨论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主动求助、群体互助、制度干预” 等系统性应对策略,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探讨如何将这些策略应用于实际生活场景。

综上,真实案例的引入与情景模拟,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的试错空间,使他们能够在无实际风险的环境中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增强心理应对能力;深度的角色参与与互动讨论,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故事情境

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对小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故事情境,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精心创编、改编或选取具有生动情节和深刻寓意的故事,并通过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构建出充满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在故事的情境脉络中展开体验、感悟。

绘本即图画书,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绘本以其精美的图画、简洁的文字、深刻的寓意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4]。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入绘本,以绘本为载体创设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情绪管理”主题教学中,笔者引入了《我的情绪小怪兽》这本绘本,该绘本通过将不同情绪拟人化为不同颜色的小怪兽,形象地展现了各种情绪的特点。笔者在课堂上首先为学生讲述绘本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小怪兽的颜色变化,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情绪小怪兽,感受、理解不同情绪产生的原因和表现,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小怪兽的情绪?你是如何处理的?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各种情绪,学会科学管理自己的情绪。

又如,在开展在 “人际交往” 主题教学时,笔者引入了绘本《我有友情要出租》。笔者先展示绘本中猩猩举着 “友情出租” 牌子的画面,让学生猜测:“猩猩为什么要出租友情?谁会来租它的友情?租来的友情会是怎样的?” 由此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之后,邀请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重现绘本中的经典片段,如猩猩和咪咪玩游戏、分别等场景。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通过模仿角色的语言和行为,深入体会人际交往中的付出、理解与珍惜,从而掌握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四、结语

实践表明,在小学心理课上通过引入游戏、案例、绘本等创设多元情境,是破解学生参与度低、心理阻抗强等问题的有效路径。一方面,情境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契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强了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另一方面,情境构建了安全的表达空间,让学生能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间接方式抒发情感、表达观点,避免了直接暴露隐私,有效降低了心理防御,促进了深度心理交流。

此外,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需遵循三大原则。其一,贴合性原则,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确保情境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高度关联。其二,适度性原则,把握情境的复杂度与开放性,一方面,情境难度需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匹配,避免因任务过于复杂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或因过于简单而失去挑战性。其三,动态性原则,课堂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需根据实时反馈灵活调整情境推进节奏。在情境实施过程中,密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表情神态及讨论内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趣点与困惑点。若学生对某一环节表现出强烈兴趣,可适当延长时间,鼓励学生深入探索;若发现学生理解困难,则需简化情境或补充说明。​

在情境创设方法上,还可尝试跨学科融合与技术赋能。将心理课与语文、艺术学科结合,通过诗歌创作、绘画表达等形式创设情感抒发情境;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构建沉浸式心理体验场景,增强情境的代入感与共鸣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心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情境创设策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切实提升心理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静娴.小学心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索[J]. 教育教学与管理论坛,2024(1):1-4.

[2]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3(2):60-64.

[3]谢丽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J].校园心理,2013(2):107-108.

[4]苏晓沄.巧借绘本创设心理课堂教学情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20):27-28.

 

作者简介:黄鸿艺(1990.06)男,汉族,,福建石狮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样刊平邮: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宝盖镇铺锦村东洋新村4号, 36270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