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与破“圈”——心理课堂学生非预期回答的启示
郑雅双(福建省晋江市龙侨中学 ,晋江362200)
摘要:在心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非预期回答常常会打破教师预设的教学节奏,给课堂教学带来诸多挑战。本文通过探索心理课堂中学生非预期回答的“出圈”现象,并进一步探讨有效的“破圈”策略,以期能够为教师应对课堂意外回答提供方法指导,使心理课堂更加贴合学生心理需求。
关键词:非预期回答;出圈现象;破圈策略
一、引言
在一次关于“人际边界”的心理课上,当笔者抛出“如果朋友总是未经你同意拿你的东西,你会怎么做”时,原本预期的学生回答大致会围绕直接表达不满、和朋友沟通、划清界限等常规的应对策略。然而,有个学生给出了这样的回答:“那我也去拿他的东西,让他也尝尝被别人随便拿东西的滋味”。这个回答体现出一种以牙还牙的情绪化处理方式,超出了笔者预设的教学“圈”,由此引发了笔者对“出圈”现象的思考。
所谓“圈”是指教师基于教学目标、过往经验和对学生普遍认知水平的了解,所预设学生回答的大致框架和方向[1]。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是多元且复杂的,他们随时可能凭借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突破教师预设的教学“圈”,本文中笔者将此现象称为“出圈”。了解课堂中的“出圈”形式,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破“出圈”之局。
二、出“圈”的表现形式
实际上,心理课堂的出圈现象并非杂乱无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出知识范畴之“圈”
在心理课堂讨论中,学生的回答有时会涉及到超出当前教学阶段所设定的知识范围,或是超越教师的理解能力及学生普遍认知水平。例如,在一次关于情绪管理方法的心理课堂讨论中,有学生回答:“可以通过调节脑电波来控制情绪,让大脑的阿尔法波增加,这样就能让自己平静下来。”这个回答涉及到了专业的知识领域,超出了授课教师在当前教学情境下预设的知识范畴,也远超了大部分学生在该阶段应有的认知深度与广度。
(二)出价值导向之“圈”
当学生在课堂中的回应偏离了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取向、主流观念或普遍认知时,便可能出现这类“出圈”情况。以引言中提到的人际边界中的问题处理为例,学生提出的以牙还牙的应对策略与社会推崇的通过沟通、理解和理性方式解决人际冲突的价值观存在较明显偏差。
(三)出情感表达之“圈”
当心理课堂涉及讨论一些较敏感话题时,如家庭矛盾、校园欺凌等,学生所展现出的情感反应可能会在强度和表达方式上超出教师的预期。例如,在某一次公开观摩课上,一位学生在讲述亲子冲突事件时哽咽落泪,甚至在表达结束后仍未平复情绪。这种情感的强烈程度以及相对直白、不受常规课堂氛围约束的表达方式,都超出了教师通常所预想的情感呈现范围。
三、破“圈”策略
面对学生在心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出圈”现象,身为教师也不应仅仅是试图将这些“出圈”的回答强行拉回“圈”内,更多的是要学会如何在尊重学生真实想法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导他们从非预期的回答中去反思、去成长,进而实现教学上的“破圈”,让心理课堂更加贴合学生的心理需求[2]。
(一)以退为进:调整心态,巧妙引导
“退”并非意味着教师消极地退缩、否定或无视学生的回答,而是在面对学生的非预期回答时,教师能主动放下对课堂节奏的严格把控和对原本预设圈的执着追求。因此,教师的第一反应至关重要。教师需迅速调整心态,保持冷静,避免因惊讶慌乱或不满产生消极情绪反应,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学生的不同声音,将“出圈”视为丰富教学内容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宝贵契机,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自由表达的尊重[3]。
应对出知识范畴之圈的现象,教师可以先坦然承认“这个想法很独特,它涉及到了一些我目前还不太熟悉的领域。你能具体阐述一下吗?”如果学生的回答已经偏离教学核心,如上文中关于利用脑电波控制情绪的回答,教师可以回应“你提到的调节脑电波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研究方向,但在日常生活中暂时难以直接运用,我很好奇你自己在调节情绪方面会做些什么尝试呢?”巧妙地将看似遥远的专业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为教师后续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关注个人成长和实际行动创造条件。
(二)以问促思:重新建构,追问澄清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认为“重建建构即是用另一个新的正向语言与观点,来重新看待与诠释同一个问题”[4]。当学生的回答带有负面、消极情绪或限制性质的话语时,教师需敏锐地觉察观点背后可能隐藏的学生需求,并依据学生所阐述的观点重新赋予新的正向意义。例如,面对学生以牙还牙的做法,教师可以这样回应:“非常感谢你能坦诚地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说明你很在意朋友之间边界感,也希望朋友能尊重你的感受”,理解与尊重学生观点的同时,将偏负向的语言转化为正向表述,为进一步的对话和正向引导打下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提出开放式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澄清和拓展他们的观点。例如可以先通过假设问句“假如按照你说的随意去拿朋友的东西,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促使学生从更全面、更长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接着,通过探寻例外,引导学生回忆过往成功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处理人际问题方面具有其他的能力和方法。最后,教师可以巧妙将问题抛给其他学生,顺势引发集体讨论:“是否有其他更加妥当的办法,既能让他明白自己的做法不妥,又能很好地维护你们之间的友谊?”,借助头脑风暴催发团体动力,以此拓宽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多元视角。
(三)以情入心:情感接纳,正向赋能
当课堂中学生的情绪情感表达出“圈”时,教师需第一时间给予学生情感接纳,真诚地表达对学生感受的理解。例如,面对学生因亲子冲突而情绪激动的情况,教师可走到学生身边,通过轻拍肩膀、递纸巾等非言语行为给予安慰。同时,教师可进行言语安抚“我能感受到你的委屈、难过,谢谢你愿意和我们分享你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这样的表达能够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情绪得到了认可。接着教师可以通过眼神交流、点头等方式表示关注,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待学生情绪稍微平稳后,可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探索感受背后的心理需求[5]。
如若担心敏感话题可能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教师可以采取更为妥善的处理方式。首先,教师可以告知学生课后如有意愿,可与之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持续的支持与关怀[6]。其次,对于遭受欺凌或其他创伤性事件的学生,教师可通过正向赋能,引导学生看到自身的力量。如“你能够鼓起勇气和大家说起这件事,这本身就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是什么支撑着你走过来?”引导学生能从过往的伤痛中挖掘积极能量,看到自身所具备的潜能和力量。
四、结语
总之,心理课堂充满着未知性与挑战性。学生的非预期回答虽会带来教学挑战,但同时也是师生互动中的宝贵资源。学生的回答映射着他们的真实感受、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为教师提供了深入了解和引导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线索。在心理课堂中,当执教者能破“出圈”之局,亦能获“意外”之喜。
参考文献
[1] 杨玉虹.“意外”之美——初中心育课堂非预设回答的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05):15-18.
[2] 褚玉英.心理课上听听学生的心里话[J].大众心理学,2021,(05):17-18.
[3] 余沟.正视生情差异,寻求智慧型教学的最佳路径[J].教育界,2018,(11):57-58.
[4] 许维素.建构解决之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29.
[5] 冯学婧.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初中教师教学机智生成之叙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6] 庞培刚.生态课堂要善于捕捉教学契机[J].语文教学通讯,2009,(31):24-25.
课题情况
1.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2024年12月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常规课题《提升初中生心理危机保护因子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ZX24-376)获得立项。
2.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2023年8月晋江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一批)研究课题《农村初中外来工子女人际信任与自尊关系干预的实践研究》(JG1451-081),结题验收鉴定等级:优秀。
获奖情况
2024年12月晋江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2024年4月晋江市观评课比赛一等奖;
2023年12月晋江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2023年11月晋江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系列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年5月泉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主题优秀班会课活动设计一等奖;
2023年5月晋江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微课评选一等奖;
2023年4月获评“泉州市教坛新秀;
2022年1月泉州市片段教学比赛一等奖。
通讯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龙湖镇石厦村西区178号龙侨中学
邮编:362200
联系人电话:13030999296
邮箱:2171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