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三心”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思考

与一般学科不同,心理健康课致力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培养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课堂设计中,除了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之外,还需要符合学科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笔者心理学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9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201610月,我参加了郑州市中职学校优质课评比,在《学会赞美》这节课的教学中应用了我的“三心”教学模式,课堂效果大获好评,斩获市一等奖,并以学科第一名的成绩被推荐参加市学科状元的选拔和省优质课一等奖。所谓“三心”教学模式,即“心体验”“心生成”“心成长”,所有教学环节围绕“感觉”“感受”做文章,不是我讲给你听,更多是展示给你看,让你参与体验,让你自己思考探索,从而自觉获得内心成长。现将“三心”教学模式各环节阐述如下:

一、“心体验”

“心体验”是通过创设情境、课堂活动、心理实验等任何方式,尽可能调动学生更多感官的参与,让他们获得切身的内心体验。在《学会赞美》这节课中,为了达成“赞美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这一铺垫和前提的教学目标,我用了一个“雕塑实验”,即让两位同学分别扮演“点赞”和“指责”雕像,然后从班级四个角和中间选择5位样本代表,请他们作出选择:站在那个雕塑的旁边?果不其然,在同学们的亲眼见证下,5位同学全部选择了站在“点赞”雕塑的旁边,事实胜于雄辩,我想“人人喜欢赞美,赞美能够拉近人际关系”自不用我赘述,学生已然有了切身的体验。

明白了赞美的重要性之后,随即进行“赞美测试”,让自己先做靶子,然后再请1-2位同学接受同学们的赞美,并反馈赞美效果。于是,大家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赞美都能够让人新生愉悦、信心大增,有些“赞美”反而让人不舒服甚至生气,学生们再次体验到“赞美的不易”。老师趁机总结:“看来,赞美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得需要我们学习。”即激发学生想要学习赞美的欲望。

二、“心生成”

“心生成”即有意设置疑问、悬念、困惑等,让学生通过小组或个人思考,主动探索生成知识。结合大家看到的“赞美测试”以及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赞美探索”:“什么样的赞美最能打动人?”然后分组展示,同学们基本上能够探索出“真诚”“夸细节”“及时”“事实”等赞美的原则和技巧。老师也趁机对同学们的成果进行“赞赏”,老师的赞美在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也再次让学生体验赞美的美好,激发学习赞美的欲望。

当然学生的探索和生成毕竟有限,在学生生成赞美知识的基础上老师进行上位的总结、补充和讲授:赞美首先要有树立一个观念“每个人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我们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最后才是赞美表达的技巧。“在我看来,所谓赞美其实就是把我们感受到他人美好的一面,传递给对方,让他人也感受到我们内心的愉悦。”学生主体基础上的教师主导,使学生自由探索生成的零散、朴素的心理知识更加的系统化、专业化和规范化。

三、“心成长”

“心成长”就是将所生成和学习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和练习,最终掌握,使之成为自身能力的一部分,最终获得内心成长。“赞美练习”环节,我运用了“优点轰炸”的活动,小组围成一圈,一人站到中间,其余人运用刚才学到的知识对其赞美,然后换另外一人,直到所有人都被赞美。是练习运用、更是体验。之后,大家就赞美和被赞美分享感悟,每一点感悟都是内心的蜕变和成长。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一颗心促进另一个心,每一颗心在滋润中充分成长。

同学赞美之后,引导同学们思考,身边还有那些人需要赞美?同学们说出了父母、老师、门卫、清洁阿姨、宿管阿姨、餐厅的工作人员、医生、环卫工、警察、农民工…….等很多。他们的赞美意识已经树立,我趁机发给赞美卡片,把他们把想要的赞美的人和话写到卡片上,贴在班级的赞美园地上。 “送赞美”环节同学们都非常积极踊跃,“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体验给予的美好的同时,我想他们更多收获的是内心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四、由来与思考

很长时间以来我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都有自己的思考:我们要交给学生“捕鱼方法”自然没错,可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厌学?对此,我有自己的思考:我们早过了食不果腹的年代,学生们连鱼都不想吃,你硬要交给他捕鱼的方法他会愉快地接受吗?所以,要想让他掌握方法,我们还得先在“鱼”上下功夫,或者把鱼做成麻辣鱼、番茄鱼、清蒸鱼等等,总之色香味俱全,让学生品尝到鱼肉的鲜美;实在不喜欢吃也没关系,我们把鱼养在漂亮的鱼缸里,让他感受到鱼带给他的生活情调;再或者我们开展钓鱼比赛……总之,我们要让他们体验“鱼”的好处,激发“捕鱼”欲望,同时引导他们对“捕鱼方法”进行研究和思考,并趁热打铁交给他们必要的捕鱼知识,再找个池塘让他们“练手”,最终掌握捕鱼方法,使捕鱼成为他们生存的一项能力。这也是我开发“三心”教学模式的思考起源。

其实,我的“三心”教学模式,是对“活动-体验”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修正、完善和补充。“活动—体验”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师生对活动设置的目的性不清,使得“活动生龙活虎、体验捉襟见肘”,难以起到心理教育的作用。而我的“三心”教学模式,一目了然以“心”为主线,每个活动设计都是从“心”出发,目标明确,并且三个环节层层递进而又相互融合,是一节完整的心理健康课堂设计。

它是在实际心理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尝试、反思、总结,最后提炼而成的教学经验,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从实践中来,还要再到实践中去,接受同仁们的应用和检验。但不管怎样,在心理健康教学这条路上,我终将前进不止。

参考文献:

1]王海英,成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20):56 58

2]樊富珉. 团体心理咨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2

3]徐美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05(06)

4]申继亮.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01)

5]董晓星.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思考[J]. 教育科学研究,2004(06)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