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休学,家庭教育的方向是什么?
邓理婵(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
现今,青少年休学成为了一种“流行病”,是家庭急切想要摆脱的困境。休学在家的孩子,绝大部分会以“摆烂”的姿态开启休学生活,他们往往闭门不出、日夜颠倒、沉迷手机游戏。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些孩子人格在悄然改变:曾经自律上进的孩子,可能变得颓废封闭;昔日自信阳光,如今却退缩易怒。这也让家长陷入空前的迷茫与焦虑:为什么孩子在家修养身心,状态却更糟糕了?如何才能让孩子早日复学?
当孩子休学,焦虑急迫的情绪往往会使家长只看到“不上学”这个表面问题,这使得家长急切推着孩子回学校,试图让孩子以复学的方式消灭异常症状。然而,休学,是孩子用有限能力应对困境的方式,是孩子遇到困难后重新积蓄能量的关键阶段。若家长不能冷静地停下来,耐心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承担起帮孩子修复的一个功能,孩子将很难利用好休学时间调整自己,甚至会陷入更糟糕的身心状态。
那么,在这段特殊的“休整期”,如何帮助孩子平稳过渡,避免社会功能退化,并为复学铺路?以下方向与建议,希望能为家长点亮一盏灯。
首先,需要家长帮助孩子过好正常的生活。很多孩子和家长会以为休学就好了,但当生活松弛下来后,他们会逐渐发现休学并没有让压力消失。失去学生身份,没有规律的时间安排,加之不确定的未来,失控的生活会让他们陷入更深刻的痛苦。他们急需建立规律可控的生活环境使得身心走向正轨。因此,家长需要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做好以下三件事:第一,按时作息。规律是安全感的锚点,稳定的起床、三餐、睡眠时间能有效帮助孩子掌控生活,对抗混乱与消沉。第二,管控手机。家长需与孩子温和而坚定地协商使用规则,如固定时段、使用时长,逐步减少无意识刷屏,避免虚拟世界成为唯一避难所,孩子越发陷入空虚与无意义感。第三,走出门,接触阳光、自然与人。鼓励孩子从家门口散步、小区遛弯开始,哪怕只是去便利店买东西。每一次“出门”都是让孩子增加心理能量与活力,有效避免孩子封闭自己乃至社会化功能退化。总之,孩子越过正常的生活,才能越正常。
其次,想要帮助孩子调整身心,还需要家长有不惧冲突的信心以及处理矛盾的智慧。帮助孩子的过程中产生亲子摩擦与抵触是正常的。有些家长遇到孩子对抗便不敢进一步引导孩子,然而,逃避冲突只会让问题不断发酵。这需要家长在理解孩子的前提下,情绪稳定地应对冲突,温和而又坚定地继续表达关切与规则,耐心地帮助孩子持续坚守正常生活的底线。
再者,还需要家长帮孩子寻找休学背后的根源问题,发现这些问题之后帮助他去修复。学生选择休学,往往是因为在学校遇到无法独立自主解决的困难,如人际交往问题、学习压力问题、情绪问题等,家长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及家庭辅导的方式了解孩子并联合家庭与学校资源帮助孩子找到面对学校困境的力量。此外,休学的孩子常伴随“没希望、没动力、没意义”的“三无”状态,根源在于孩子的生命能量枯竭或阻滞。因此,想要孩子顺利复学,就得帮助孩子使其生命能量重新流动并增强。家长可以创造以下条件帮助孩子重新“活”起来:第一,创造微小成功,如从整理书桌、做一道菜、照顾宠物、完成一次短途出行开始,帮助孩子积累胜任感。第二,强化亲子之间情感互动,如每天有质量的家庭时光,哪怕只是15分钟专心聊天、一起吃饭,家长对孩子真诚表达关心与欣赏,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滋养。第三,给予孩子自主空间,在明确底线下,允许孩子在自己的房间、时间安排、兴趣爱好上有决策权,提升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只有认真帮助孩子修复,把孩子的生命能量提升上来了,这样孩子才自然而然能投入复学。
总而言之,复学之路,不是简单推开校门,家长切勿操之过急,而是耐心帮孩子修复自己,重新找回与困难共处的力量,恢复生命力。当孩子重新感到‘我能行’,上学将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