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二胎家庭中的“偏心”危机:论家庭教育中的公平与情感平衡

二胎家庭中的“偏心”危机:论家庭教育中的公平与情感平衡

 

邓理婵、刘萌(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


      最近一位家长前来咨询,她发出深深的困惑:“我们明明公平对待两个孩子,为什么孩子还是觉得父母偏心?”。去年,这位家长将4岁的弟弟接到深圳后,12岁的大儿子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他当面指责父母“偏心”,故意冷落弟弟,甚至出现顶撞父母、成绩下滑等叛逆行为。家长反复强调“我们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但哥哥始终无法释怀。这场家庭矛盾背后,折射出许多二胎家庭共同的困境——大宝眼中的“偏心”与父母理解的“公平”为何总存在偏差?
      事实上,之所以存在这样的认知偏差,在于家长对二胎平衡中的“公平”存在误解:许多父母常将“公平”等同于物质与时间的平均分配,买相同的玩具、花等量的时间陪伴。然而,儿童对公平的判断更多基于情感体验。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平均",而是"被看见"。 
      例如在该个案中,家长虽努力平分外在资源,但在情感上,家长却忽视了哥哥个性化的深层需求:独生子女时期,哥哥是家庭的唯一焦点。弟弟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平衡,即使父母主观上不偏心,但时间、精力的分配变化仍会让哥哥产生“爱被分割”的危机感进而感到父母“偏心”。同时,大宝被迫从“唯一的孩子”转变为“哥哥”,但对新角色并没有适应与认可。由于年龄差异与发展任务要求不同,父母对兄弟两的要求有差异,如在学习上对弟弟更宽容,对哥哥更严格,这样的比较下更被哥哥解读为“偏心”。此外,当哥哥因失落而抗议时,父母急于辩解"我们没有偏心",反而让孩子感到情绪被否定,加剧了隔阂。  
      从该典型案例中足以看到:机械地平分时间与物质并不能让大宝感到公平,真正的平衡不是追求绝对公平,而是追求情感平衡。也有父母误认为“情感平衡”就是对每个孩子投入完全相同的爱,但在实践中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孩子的真实需求。因此,情感平衡的本质不是平均分,而是精准给:关注孩子情感上的独特需求,让孩子感受到“我在父母心中独一无二”,用差异化的爱满足孩子的个体需求。
      那么,在该案例中,从“表面公平”到“情感平衡”,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给哥哥“明目张胆的偏爱”。家长可以给孩子制定专属时光:每天预留15-30分钟与哥哥单独相处,内容由他决定(如玩游戏、聊天)。此期间避免谈论弟弟或学习,而是用行动和语言直接地表达对哥哥的爱,让他对父母的爱更有确定感和安全感。
      其次,赋予哥哥“家庭管理者”的角色。可以尝试让哥哥参与家庭事务(如周末活动安排、弟弟的饮食选择),并尊重其意见;将权力下放,规定弟弟需经哥哥同意才能使用其物品,有些事要专门请教哥哥,强化大宝的“权威感”。使大宝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接纳与认可自己哥哥的身份。
      再者,允许孩子表达不满,理解与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家长可以尝试了解在哥哥心中具体的“偏心”行为是什么,当他表达不满时不辩解,而是问:“你希望爸妈怎么做?”。在哥哥犯错时给予更多包容理解,先处理其情绪再处理问题,减少指责,使其感受到父母的无条件接纳与爱。
      最后,创造手足合作的契机。可以尝试设计需要协作的任务(如烘焙、拼图、种植植物),让兄弟俩体验合作的成就感。并对兄弟俩做差异化表扬如:对弟弟说:“哥哥教你真认真!”对哥哥说:“你教弟弟时特别有耐心!”帮助哥哥在新家庭结构中找到价值感。
      偏心与否,孩子才是最终的裁判。当孩子说“你偏心”时,其实是在呼唤:“请看见我的独一无二。” 唯有放下“公平”的执念,用差异化的爱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才能让手足从“对手”变成“队友”,让家庭危机化为成长的礼物。

 

联系电话:18899854505

微信:386711342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红岭中路1042号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