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老师也是妈妈
在当妈妈以前,我已经当了7年的小学心理老师。那时看到可爱的低年级学生,我觉得我的孩子肯定也那么可爱;遇到不尊重人或者行为不良的学生,我也会想这是从什么家庭出来的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一定会好好教育,不会让他有这样的表现。
当我成为妈妈后,我发现当老师甚至是心理老师,并不能让我少踩那些育儿的坑,遇到孩子不听话不爱看书,我也是一样焦头烂额。我感觉育儿是在过河,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是河里的石头,有时能踩着石头,有时掉到水里走一段。在河里走多了,慢慢地我也有了一些自己感悟,尤其是教师在育儿中容易踩的坑要怎样避免:
1.家里不需要“老师”
在学校作为老师的我们可能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铁面无私的纠错者或者是永远正确的评判者,但在家里,我们仅仅是孩子的父母。家里可以没有“老师”,但绝不能没有父母,不然当孩子在学校受委屈了还能和谁倾诉。
当学生犯错,作为老师我们会批评教育。但孩子犯错时,作为父母不能先批评,而是要先共情:“你感到委屈,难过,可以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吗”。比起讲道理,孩子的情绪更需要被看到,而父母就是看到孩子情绪的人。
2.警惕建议和说教
作为老师,我觉得自己是有“职业病”的,特别喜欢说教和提建议,恰好这两点都是孩子最不喜欢父母的行为。前者对应的是唠叨。我在五年级心理课上做过小调查,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父母会叨唠,而且被唠叨的感受是烦躁。后者是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在《父母效能训练手册》提出的12种沟通绊脚石的一种。当你提建议时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特别反感父母的建议,也许你的建议是好的,但他们出于“你这么说我就偏不这么做”的心理,可能会背道而驰,做出偏激行为。
3.不要安排孩子
在学校,学生是被安排的,几点上什么课,在课上怎么学,这些都是老师安排好的。而在家里,能让孩子自己安排就让孩子自己安排。有一天周末,我的孩子一天都被我安排了去喝早茶然后公园玩,还去了看电影,晚上还吃大餐。本以为孩子会很开心,但看完电影后他忍不住发脾气不肯去吃饭,直到我让他自己选吃什么,他才开心地吃饭。
作为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心,我们很容易陷入“我都是为你好,你照着做就行了”的误区。尤其是作为老师,我们在学校里习惯安排学生,学生也不会有意见,但在家里,孩子对被安排是抵触的,我们要清楚这一点。
4.不要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
我有时觉得“老师”这个职业会让人有错觉,以为自己总是对的,因为在学校里我们经常被学生无条件信任,要快速地判断学生间的对错,像警察也像法官。当我们把这种错觉带到生活中,往往就变成了高高在上的审批,如果父母永远是对的,那孩子永远就是错的。试问有哪个孩子愿意自己总是错的那一方?被长期认为是错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变得自卑不自信。放下对错,才能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才能和孩子建立情感链接。
作为心理老师,我早就听说过行业内流传教师的子女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人可能觉得做老师的不应该更了解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应该毫无难度。现实是,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我知道大部分孩子的共性,也不一定能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一个教师面对的是起码一个班的学生,没时间关注每一个学生,很多时候为了快速解决问题可能会使用写检讨、罚站等快速有效的教育手段,而这些手段在家里不仅不能起到教育效果,还会破坏亲子关系。所以,做老师并不能让我们教自己的孩子带来优势。
最后,我时刻提醒自己,对学生来说我是他们人生中无数老师中的一个,但对我的孩子来说我是唯一的妈妈。所以我要珍惜“妈妈”这个身份,用心对待我的孩子。
(彭碧怡,深圳市水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