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唤醒孩子心中的种子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赵英淑
(青岛第二十七中学 山东青岛266043 15908959230)
上大学的时候看《放牛班的春天》,整颗心随马修老师和孩子们的变化而动,为孩子们的不幸遭遇而落泪,为刻薄的校长粗暴的对待孩子而愤恨,为马修老师巧妙的引导孩子成长而赞叹,为他无奈离去孩子们纸飞机送别而感动,更为结局他叫停公交车而带走了追随他而去的小男孩而开心大笑。
工作多年之后,再看这部电影,各种感情依然存在,但也多了新的思考和感悟。
一、因为你就是你,所以我爱你
影片中向我们展示了人本主义无条件的接纳。马修老师尽管受到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戏弄,但他仍然关心学生,相信学生,温暖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而不是去功力的对待学生,不因外界任何条件如同事立竿见影的做法而影响自己,最终走进学生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打动了学生。想想自己在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很迷茫,分不清德育和心育的真正区别到底在哪里?实践几年后,才明白德育是含有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就像行为主义,它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而心育则不同,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摒弃了有条件的功利性的爱,是用积极行动来表达对学生无条件的接纳。正如影片当中校长的教育方式是粗暴的惩罚,学生可能因为害怕而表面上服从,如果学校教育单纯的告诉学生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并让学生用意志力去自控,那么强制的一切只是空谈,效果打了折扣,在这个过程中也容易让学生心理歪曲;而心育则是老师完全信任学生,无条件的接纳他们,他们自然会为荣誉而战,学生的内心很丰富也很细腻,他们能从老师那里敏锐的捕捉到信息,听从内心呼唤的声音,这样的行动力是持久的。
二、成长的需要层次理论
《放牛班的春天》又名池塘之底,这里的学生不是普通学生,他们有的被父母放弃,有的双亲在二战中战死,他们顽劣,甚至冷酷,而学校管理他们的方式就是粗暴的强压。很难想象,一个被生理饥饿、身体不适和环境危险所困扰的学生会把全部心理能量投入到学习中去。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需要五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在他看来,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欲望,人类不会安于底层的需求,较低层的需求被满足之后,就会往高处发展。满足生理需求之后就追求心理满足和社会认同,之后就想被爱,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这些被社会抛弃,不认同,缺乏温暖、安全感和爱的孩子,除了满足生理需要之外,在其他方面基本为零。马修老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学生,他帮助学生改善处境,他甚至陪孩子们睡觉,让他们满足安全的需要;电影中有一个细节:课堂上他蹲在课桌旁和学生交流,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他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满足了孩子们受尊重的需要;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让孩子们在音乐中逐渐宣泄和梳理情绪,找到了认同和价值感,同时也找到了团体中接纳、鼓励和支持等归属感,因为这些综合能力的提升,审美提高,自然就会与恶的行为绝缘,从偏离的轨道上回归到正常的孩子。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使孩子们通往自我实现的道路,最显著的是成就了一名音乐家。马修老师以其温和的作风让整座学校师生之间的对立缓缓消散,除了那个刻板的校长,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尝没有松动过呢?这就是人本主义充满善意,润物细无声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方式。
三、压抑太久的种子易变质
用爱心可以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影片中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在学校放了一把大火,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虽然感到痛惜,但却是无人能改变。就像马修老师不是圣人,他坚持自我的真理,但他终究只是一个小人物,只能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当他矮小的背影转身离去,我们何尝没有一份无奈的苍凉。想想自己作为一名心理老师,只能在自己的范围内做有限的工作,但我想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颗沉睡的种子,我能做到的就是帮助孩子们保护好并唤醒它,让曾经压抑的种子能及时接受到自然、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健康的成长!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无条件的关注和接纳会唤醒孩子内心成长的种子,那一张张面孔闪现笑容是我作为教师最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