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父母太“恶劣”,心理咨询师应该站在哪一边?

 在我们日常的学校心理咨询中,有一些学生“控诉”自己的父母种种“恶行”,比如骂人甚至打人等,这些中学生所说的很多情况确实属于事实,父母的“恶行”直接导致了儿女和他们的疏远,甚至对立。现实情况是,即使咨询师找到了家长,试图对家长进行“再教育”,也往往是徒劳的。

我们常说“家校教育”,即家庭和学校合力帮助孩子成长,这样的教育是理想的,可也常常停留在“理想”中。现实中性格不完善的父母比比皆是,他们在对孩子经年累月的伤害中,不断地加深着自己和孩子之间的隔阂,伤疤即使愈合,疤痕仍然存在,带给孩子的伤痛仍然清晰。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家长口头上或者形式上和校方保持了一致,声称自己也要“换位思考”或者说些其他的大道理,但是,并不能让孩子们真正地信服。如果此时,学校咨询师对这种心理上的隔阂视而不见,或者熟视无睹,甚至不当一回事,那么,这将是对孩子的辜负。

这是一个难题,即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较深的隔阂,且父母的错误是事实,我们究竟应该大而化之地“和稀泥”还是应该选边站?是替孩子们“伸张正义”还是替父母们“教育”孩子?

虽然心理咨询理论要求咨询师身处局外,但是,很多学校咨询师仍然难以摆脱自身情绪的纠结。

笔者的实践经验和个人体会是,我们应该和事实站在一起。

首先,心理咨询不是和稀泥,不是只要面子上不再惊天动地吵架,私下里面和心不和也就可以了。心理咨询是要解决问题,起码减少这些问题给来访者(孩子们)的伤害。如果心理咨询师采取和稀泥的方式解决家庭隔阂,那么,这就是一种“虚假繁荣”,是面和心不和,这种虚假的情绪会加深隔阂,不仅无法重建信任,甚至会加深孩子意识和潜意识里的仇恨和痛苦,这种情绪在这种“伪和平”里没有出口,将积蓄更强大的愤怒、委屈、不平,直至某一天以某种令人震惊的方式爆发出来。很多孩子在忍受了父母过分的打骂之后冲动杀亲,并不稀奇。这不是耸人听闻,因为,潜意识总是在寻找出口,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出来一点也不奇怪。所以,和稀泥的方式其实是一种“鸵鸟”的方式——回避问题,以为问题自己会消失。

其次,心理咨询不是“自己人”和别人吵架,不应该有帮派之分。中国人有很强的“自己人”和“外人”的意识,这是我们和归属感有关的文化。但是,心理咨询师既不是孩子们的“帮手”、“援军”,也不是父母们的“同道中人”。一旦心理咨询师有了选边站的想法,说明他已经陷入了这场心理纠纷之中,自己也下场成为了角斗士中的一员了。失去了超脱的心理站位,心理咨询师的分析会变得更加拖泥带水,也会让局面更加复杂,让咨询的结果南辕北辙。

而且,心理咨询不是论输赢。输赢的结果就是一方的胜利和另一方的失败,且结果以胜利者的意志为转移。倘若咨询师要“声张正义”,那么,这场心理咨询就变成了一场战争,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看病问诊”,心理咨询也将宣告流产。

因此,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要站在事实之上,找到问题的源头,承认成年人对孩子们的伤害,看到孩子们的真正需要。在无法改变父母的时候,给孩子们一份宝贵的关注,用恰当地方式关心我们的来访者。承认伤痕,也是愈合的开始。看清事实,即使孩子们是出于家庭的弱势一方,也应承认这种现实,为弱势寻找新的出口,寻找新生和成长的道路。而不是一味无视这种力量不均衡的现实或者一味给孩子们“打气加油”。

生命是可贵的,也是伟大的,任何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任何一个生命也都有自己的力量,去绕开阻碍,顽强成长,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要做的不是代替孩子们去搬开那些阻碍,虽然很多时候,父母恰恰就是那些阻碍,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力量,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成长起来,用自己的方式去淌过激流险滩,穿过崇山峻岭,找到他们自己的心灵安息之地,这才是一位心理咨询师的职责和使命。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