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警惕,当我们遭遇“模仿大人说”之时

 

警惕,当我们遭遇“模仿大人说”之时
 
一个好友,在朋友圈里晒她8岁女儿写给她的生日卡:“妈妈,生日快乐!您辛苦了,我长大了要好好孝顺您,让您开豪车住豪宅,凡是爸爸不能为你做到的,我都会为你做到!”
我常讶异于孩子说的中国式“大人”话,它不是孩子冒出的一针见血的被戏称为“小大人”的神来之笔,而是那种特别程式化特别口号化的话。在中国,成人总是以某些自以为是的“强声源”遮蔽孩子们所谓的“杂音”,以成人的“一厢情愿”扼杀孩子的话语权。谁知道,当孩子说出“让您开豪车住豪宅”之时,孩子思想的背后真正“站着”什么呢?“模仿大人说”之所以很叫座、有市场,离不开根深蒂固的传统、应试和功利等诸多因素的“合谋”。很多时候,教育就在这样的“合谋”中,在竭尽全力与小心翼翼之间,遮蔽了生命的灵性,给了孩子一个死气沉沉、严丝合缝的世界。
当孩子的“童言”被“明令禁止”时,当孩子被动地说出具有深刻意味的大人话时,悲剧发生了,孩子们的言说世界开始虚假、整齐划一和似是而非。“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毕淑敏的这段话不仅指人生的意义,也说的是时下孩子们说话时的“成人化”倾向。的确,脱离了儿童视角下的言说其实都是“身外之物”,都不能成为自己内在的标杆。
250年前,法国教育家卢梭就明确说:“大自然希望孩子在以前像个孩子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
在这个意义上说,好的教育就是做一个更好的自己——至少能够做一个能发出自己声音的自己,一个不急于长大的童年。率性而出的那些话,不空乏,不冗长没有大道理,但它会让你笑,让你暖,让你思考,让你通向那个小小的真实的内心,看到里面最珍贵的喜怒哀乐,最自然的“山山水水”,然后和他一起成长。他可以迟钝一点,也可以结巴一点,但是他以他的节奏和方式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就算她不知道豪车豪宅就算她无法给妈妈买最精美的物品,但是,她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表达了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有什么不好呢?
是的,我们何必强求孩子们说大人话呢?为什么我们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呢?高出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把孩子牧养在言语的沃野上,牧养在儿童视角下的言语环境中,让孩子“我口说我心”,让每个词语的蹦出,每个语气的起伏,每个思维的萌生,都渗入孩子本身的特质,都是“非他莫属”的,这才是成人和教师的责任和聪慧所在。
比如,一个男人为妻子准备生日“惊喜”时,问5岁的女儿应该怎么做。“我不知道”,孩子说。“那我们怎样表达爱呢?”她的答案是:“你和他们玩啊”。说的多好呀,所有的父母都在试着买孩子的爱,给他们贵重的礼物,给他们所有的东西,然而最重要的是陪伴——你如果想表达对他们的爱,那就和他们在一起。
《中庸》里几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好的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那儿得到充分的发展;好的教育就是要孩子说他在这个年龄段应该说的话,尽管那可能不是最正确的话,似乎随便一阵风就能吹走它们,然而“我说故我在”,那个隐晦而模糊的召唤,是你唯一的凭借与依靠,你得聆听它、相信它,紧紧跟随它,因为再也没有什么比相信自己的内心更重要的了。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