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时就是一种发现美好的视角
贾宪章
梅航和郝静在课间吵架,被叫到办公室后,梅航委屈地指责组长郝静:“她老找我的茬儿。”郝静含着泪花说:“他完不成作业,拖我们组的后腿。”“你管得太宽了,上厕所都不让。”……看着他们越说越起劲,李老师的沉默充满了无奈——学生怎么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下节课正好是班会课,她临时改变内容——“谁来说说自己眼中优点最多的同学?”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即使再三鼓励,还是无人发言。在静默中李老师讲起了苏轼的故事:他和佛印经常在一起参禅,一次他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认真地说:“我看你像一尊金佛。”苏轼非常得意,他打趣佛印说:“我看你呀,就像一堆牛粪!”苏小妹听到了这件事,提醒苏轼:“参禅之人讲究见心见性,心中有什么眼中才会看到什么。佛印心里有佛,看到的便是佛,你看到牛粪,心里有的是什么?”……听完故事,学生们个个若有所思。郝静举手说:“我们指责别人,是因为自己内心有缺点。”“老师,我发现刘媛很热心,常教我读英语单词。”“黄欢画画得好,每次板报都有她的作品。”……学生们争着说自己的美好发现,掌声在教室回荡。梅航也站起来说:“郝静作为组长工作认真,今天是我存心捣乱。”郝静马上检讨自己:“今天我的态度不好,梅航心情好的时候作业也做得很快。”……
其实,教育有时就是一种发现美好的视角。有了这一视角,同学之间剑拔弩张、难以调和的“争斗”也可以在相互赞美、彼此亲近中和谐落幕。罗曼•罗兰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美好的视角”经常会让教育实践中上演“反转剧”——“差班”因为教师调换拥有了“进取新视角”,可以在短时间里完成蜕变;“刺头儿”因为一次活动找到了“自信新视角”,竟然可以复制“浪子回头”的剧情;“闲设施”由于领导更替催生出“创新新视角”,竟然可以成为校园里的新宠……
教育工作者都应从这个事例得到启发,充分发掘现有教育资源、及时优化自己的施教行为、充分尊重学生们的个性需求,不仅要善于在教育实践中变换自己的施教视角,更要及时引导学生寻找到发现美好的视角,教育过程中的“美丽景致”才会次第绽放。
教育有时就是育人者发现美好的视角。由于在施教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位置,发现美好的视角自然是教育工作者有效施教的关键,不仅要有发现教育过程的“美好视角”,更要有发现学生的“美好视角”,不仅要及时发现积极因素中包含的美好,更应及时发现消极表现里的美好,准确把握教育对象成长需求的变化,及时审视和即时修正自己的每一个“施教视角”,主动摒弃过于机械、自以为是的旧视角,尽量让自己的教育愿望、施教行为可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可以充分发挥既有资源,这样的美好视角才会在变换中让自己的教育实践变得更美好、更有实效。
教育有时就是教育对象发现美好的视角。作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主体,育人者必须引导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会运用美好视角去观察、去分析事情变化、人物情绪、事件原委。当自己的意愿、表现可以契合育人者的想法、节奏、感觉时需要换个视角,去对照那些难以契合的同学,思考双方的得失,主动规范并提升自己;当自己难以适应和融合时也需要换个视角,去观察活动中的“优秀者”,看清各自的优劣,自觉约束并矫正自己。这样才可以在“发现美好的视角”里不断调整自己去逐步适应自己老师和同学、完全融入教育过程中,进而赢得老师换个视角审视自己的美好、赢得同学换个视角称赞自己的美好。
教育有时就是其他教育参与者发现美好的视角。“什么是差生,就是优点还没有没发现的学生。”其他参与者作为旁观者可以看清师生看不到的角落、细节,可以及时提醒教师跳出固有视角,不抱残守缺,不固执己见,多些视角去观察、了解、研究学生的美好;可以及时警告学生走出封闭视角,不自暴自弃,不妄自菲薄,多些视角去发现自己、老师、同学和成长环境的美好。“发现美好的视角”不断得以丰富,教育园地里才会不断绽放异样的芬芳,育人天空里才会不断划过明亮的星星。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中心街33号市中区实验小学
邮编:277101 电话:0632-3061299 E-mail:jxz61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