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要打造什么样的班级
办公室里,我们经常见到班主任们这样教导捣乱的学生说:你们要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看待。可是,事实上,有几个学生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呢?微乎其微!其实,这也不能全怪学生:每天早上,班级门口都会上演一出生离死别的大剧,小孩抱着家长的腿,声嘶力竭地哭喊着‘我不要上学,我要回家’。早读期间,总有几个班级门口的走廊上站着几个学生,有的耷拉着脑袋,睡眼惺忪,有的伏在窗台补做昨晚未完成的作业,有的捧着课本大声地朗读。下午放学,班级里总会坐着几个因作业不合格,或者课堂表现不佳而留堂的学生。
每天如此,学困生怨声载道,学优生见状也噤若寒蝉,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他们还怎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呢?这又不得不让我们重思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要打造什么样的班级?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虽然他们的物质生活过的比较丰富,不缺吃不愁穿,潇洒自得,但是由于家里没有兄弟姐们为玩伴,父母工作又比较繁忙,无暇跟自己沟通交流,他们经常独自一人呆在家中,默默地做事,找不到倾诉内心情感的人,精神生活比较空虚、乏味。而班级是同龄人聚集的地方,他们的思想、行为发育大致相同,对待生活、对待事物的认识也很相似,有更多的话题可以沟通交流,畅谈无阻,所以我认为,班级首先应该是一个能够让学生自由交往的地方。让他们无拘无束、自由地交往,一起嬉戏游戏。通过群体性游戏,孩子们不仅能够暂时舒缓学习、生活的压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这都有助于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
其实,班级应该是一个强调合作共赢的场所。现在很多的班级对学生要求‘入室即学’,一到班级里就要立刻开始学习,不得有半点松懈;有些班级还贴出‘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等学习标语;还有些班级实施周周考、月月考,而且考试成绩排名,成绩优者则全优,老师怜爱学生敬慕,成绩差者则都差,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精神高度集中,终日因担心成绩被同学超越而惶恐不安。在胜利面前,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昔日的同窗好友今日成了考场的劲敌。长此以往,孩子成了学习的机器,班级成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格斗场,同学之间没有团结合作,唯有相互竞争。结果一些学生因不堪重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其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没有哪个人是无所不能的,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许多事业。所以除了竞争,现在社会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更看重彼此之间互补互助、团结一致带来的双赢,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比一味地强调竞争要重要的多。
再者,班级应该是一个注重学生发展过程的地方。如今很多学生不愿意走进班级,一走进班级就昏昏欲睡,提不起学习的兴致,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学习成绩差,经常被同学瞧不起、老师不待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只关注到学生发展的结果,学习成绩成了衡量孩子在班级里地位的唯一标杆,而忽略了学生发展的过程。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更能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结果决定一切,将会导致学生缺少做事的动力源,因害怕看到失败的结果而不敢去轻易地参与过程,逃避困难,性格也会变得怯弱。这与我们‘培养发展中的人’的教育目标相违背。所以,“不以成败论英雄”,在班级建设中,我们除了要关注学生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在过程中引导培养学生,让学生抱着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
最后,我认为班级应该是一个师生和谐互动的地方。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是老师的不当言行造成的。有的孩子忘记带作业回校,可能是真的有原因,可老师非要穷追不舍,硬说是孩子没有完成作业,故意撒谎骗老师。孩子之间因矛盾发生争执,原本是一件小事,可老师一会批评你一句,一会嘟囔他一句,互揭短处,互相伤害,结果导致两个孩子的矛盾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激化了。当今社会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一些老师难免会心浮气躁,面对犯错误的孩子,常常缺乏爱心、恒心、耐心,动辄言语呵斥,甚至变相体罚。老师不能静下心来和孩子沟通交流,孩子也因惧怕老师而不敢说出心里话;老师关注不到孩子内心的成长,孩子体会不到老师的关爱呵护;老师不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孩子不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长期下去,教师体验不到职业的幸福感,孩子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师生之间的隔阂愈演愈烈。怎样化解这样尴尬的境地呢?唯有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真实地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想孩子之所想,补孩子之所缺,不仅要成为孩子的良师,更要成为他们的知心益友。
班级是学生学习的前沿阵地,也是他们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唯有良好的班级环境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校生活的乐趣,视班如家,身心也才能够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努力打造出一个友善、和谐、文明、快乐的班级,比一味地抓他们的学习成绩要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刘阿涛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爱华小学 邮编:518107
电话:18682043594 邮箱:chenggong2008at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