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
“双循环驱动”模式探索
徐航航(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州510030)
摘要:集团化办学是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其核心在于教师专业发展。当前心理健康教师面临专业师资不足、校本教研薄弱、支持生态匮乏等困境,本文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构建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的“双循环驱动”模式,旨在通过内外循环协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
202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健全学区和集团办学管理运行机制,促进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推进学区内、集团内学校率先实现优质均衡。集团化办学模式以学校间组织关系的革新为基础逻辑,以合作促进学校办学要素的优化为实践逻辑,进而实现内涵式发展[1]。集团化办学旨在促进集团校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协同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集团化办学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教师[3],教师专业发展决定了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集团化办学的模式,实现自身专业的长远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力量,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能力极大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有效性。目前,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发展仍旧面临困境:如学校专业师资不足、校本教研支撑薄弱、专业发展支持生态匮乏等[4][5]。集团化办学具有资源共享、机制协同、优势辐射等优势,能够一定程度破解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本文旨在探讨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构建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的“双循环驱动”模式,解决目前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促进心理健康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一、“双循环驱动”模式的内涵界定
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的 “双循环驱动” 模式,着重解决当前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面临三重困境:专业师资不足、校本教研支撑薄弱、专业发展支持生态匮乏。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双循环驱动”模式通过构建“内循环强基-外循环赋能-双循环协同”的三维发展体系,实现从资源重组到能力再生的跃迁。其中,内循环侧重集团校内部资源的整合优化,依托跨校协同机制破解“资源孤岛”;外循环强调外部资源的引进,有“教联体”为依托,建立家-校-社-医的协同教育生态;内外循环相互促进,形成“实践发现问题-外部资源介入-内部优化提升”的持续发展闭环。该模式将集团化办学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教师发展动能,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提供新思路。
二、内循环强基,破解专业发展校本困境
内循环本质是通过集团化办学的组织优势激活内部发展动能,破解学校师资不足、校本教研支撑薄弱导致的 “资源孤岛”“教研孤立”“成长孤独”的专业发展困境。依托集团化办学特有的跨校协同机制、资源统筹能力与品牌辐射效应,构建 “课题联研破壁垒-教研协同解难题-资源整合促发展”的三维内循环系统,将分散的个体优势转化为集团化发展势能,筑牢 “共研、共学、共享” 的专业发展根基。
(一)课题研究破壁垒,共筑专业发展共同体
集团化办学的组织优势使课题研究超越个体学校的局限性,通过顶层设计凝聚跨校研究合力。龙头校牵头组织成员校教师,聚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问题和前沿议题,联合申报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讨方式,线下定期举办跨校开题论证会、中期报告会,线上可以及时共享文献资料、调研数据与阶段成果。教师在协作中突破本校视野局限,如初中部教师通过参与高中课题,提前了解青春期心理问题的延续性影响,反哺自身教学中的预防性干预策略。这种 “问题共研、智慧众筹"”的模式,不仅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更通过持续互动消解校际心理隔阂,共筑专业发展共同体
(二)教研协同解难题,突破专业发展天花板
基于课题研究中的发现,依托集团化办学的规模优势,协同教研从零散的校际交流升级为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教研制度。在制度规范上,集团内建立 “三级教研制度”:校级教研研讨日常问题,结对教研聚焦共性问题,集团教研攻克重难点问题。在形式创新上,集团内还可以探索“定向帮扶-跨校跟岗”复合教研模式:设立集团 “教研流动岗”,选派骨干教师到薄弱校区驻点指导,同时接收其他校区教师跟岗学习,实现优质教研经验的立体化流动。
(三)资源整合共发展,实现专业发展新局面
随着课题研究与协同教研的推进,将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转化为可共享的资源,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包、团体辅导方案库、心理危机干预手册等。通过集团内资源整合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在各校区的流通共享,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学生的积极反馈与成长又为教师开展新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促使教师围绕学生新的心理需求,开启新一轮的课题研究,形成 “课题研究-协同教研-资源整合-育人实践-新课题研究”的良性循环。
在内循环中,课题联研是起点与基础,打破壁垒凝聚力量;协同教研是深化与推进,解决问题提升能力;资源融通是成果转化与应用,实现育人目标,三者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推动集团化办学下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外循环赋能,构建专业发展多元支持网络
集团化办学具有组织规模大、学校数量多的优势,同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集团化办学也会提供一定的政策、经费等保障支持。在此背景下,外循环赋能通过引入引入外部优质资源,构建多元支持网络,突破专业发展支持系统不足的困境,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与高校联动,构建“教研训一体化”支持平台
相比单个学校,集团校与高校的合作更具持续性和深度。与高校开展长期战略合作,构建“教研训一体化”支持平台,邀请高校专家定期为集团专兼职心理老师开展讲座、工作坊以及案例督导,提升心理老师的理论素养以及心理辅导技术;同时,高校可以指导集团校开展课题研究,指导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提升教科研能力;高校专家还可以定期到集团校进行实地调研,针对学校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难点,学生常见心理困扰等,指导教师设计和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二)推动医教协同,打造“预防-干预-转介”服务闭环
整合集团内多个学校的需求,与本区域精神卫生机构建立合作,降低对接成本。第一,建立分级转介网络,与当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开通“24小时绿色通道”,制定《心理危机转介标准化流程》,降低学生就医成本,提高问题识别准确率。第二,开展案例督导联合机制,尝试组织“医生-教师-社工”三方案例研讨会,针对自伤、校园欺凌等复杂个案进行多视角分析,形成综合干预方案。第三,开发医教融合课程,联合精神科医生开发《青少年心理问题早期识别》《面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家长陪护方法与技巧》等实务课程。
(三)引入社会资源,搭建“技术+生态”赋能系统
集团校发挥其规模优势和社会影响力,引入周边企业、各类场馆以及街道的社会资源,构建搭建“技术+生态”立体化支持系统。例如,与企业合作,采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学生心理行为情况进行监测预警,提升教师精准预方和干预的能力;与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联合开展心理健康科普活动等,助力教师积累活动策划与开展经验。
在外循环中,与高校联动的“教研训一体化”平台为教师筑牢理论根基,医教协同的实践进一步促使教师将理论运用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进而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发现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又将成为引入社会资源的需求导向,为技术落地提供真实的教育场景,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内外循环相互促进,形成持续发展闭环
集团化办学的组织优势,有利于内外循环的持续发展、相互促进,形成“实践发现问题-外部资源介入-内部优化提升”的闭环。
第一,内循环发现问题引导外循环精准介入。集团化办学下,各校通过跨校教研、联合备课等方式,更容易发现共性问题。这时候,集团可以利用规模优势,统一对接外部资源。
第二,外循环赋能成果驱动内循环体系优化。外部资源介入后,内循环将其转化为可复制的校本化经验。如外循环引入的高校“认知行为疗法”培训课程,经集团校心理中心组二次开发,形成适配不同学段的干预手册,并通过内循环的跨校工作坊辐射至所有成员校,实现外部理论的内部转化。
第三,双循环持续互动催化教师专业能力跃迁。这种基于集团化办学“双循环驱动”模式,本质上是通过组织优势将外部资源“引进来”与内部经验“转起来”相结合:内循环的跨校协同让问题识别更全面、需求整合更高效,外循环的资源导入为内部体系升级提供 “技术燃料”。双循环的持续互动则使教师在真实场景中实现从被动接受指导到主动发现问题,解决单个问题到系统化应对问题的能力跃迁。
参考文献
[1]张爽.教育强国背景下指向构建育人新载体的集团化办学[J].人民教育, 2024(1).
[2]高贤山.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教学教研协同发展路径[J].甘肃教育, 2023(13):59-62.
[3]胡勇,朱亚运.集团化办学运行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J].亚太教育, 2024(19):40-42.
[4]陈宇燕.农村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及出路[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33):75-77.
[5]唐群英.工作室助力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探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18):71-74.
(本文为2023年度广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协同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路径研究(2023YQJK431)”课题成果)
联系人:
徐航航15920606349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