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浅谈父母做一个好的容器

                                        浅谈父母做一个好的容器
                   吴素娥  广东省深圳市民治中学教育集团民新学校,518000
      在咨询过程中,父母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是:“我孩子动不动就哭闹,我要怎么办?”大部分的家长做法是,用更大的情绪去制止孩子正在发生的情绪。最常见的场景是,孩子在哭,家长在骂,孩子哭得更凶,家长歇斯底里。情绪是很容易叠加的,人大多为了保护自己会想方设法在冲突中胜过对方。中止的方式就是其中一个人能觉察,消化情绪,特别是在亲子互动过程中,我们很难要求孩子做到这点。
       比昂的“涵容Containment”指的是母亲具备能力接住婴儿自身无法理解的焦虑情绪,并转化成可理解的言语引导孩子,从而提高孩子的心智化水平。这里包含了三个过程:婴儿把无法理解的情绪投射给妈妈;妈妈接住了情绪,理解和消化后以言语的方式反馈给婴儿;婴儿重新谐调过的情绪整合到自身经验中。长此以往,心智化水平逐渐提高。在这其中,母亲,抑或是父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们发现,很多父母对孩子情绪的耐受性是很低的,父母更多希望孩子乖乖听话,这样最省事,毕竟生活中已经有足够多鸡毛蒜皮的事情。因此,指责、打骂、压制、贬低、讽刺,成为了很多父母在应对孩子情绪的常见反应。当然,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父母的无助、焦虑、无力和悲伤,因为他们的父母同样没有做他们好的容器。于是,问题回到了,父母要做孩子好的容器,需要不断觉察自身,提升自身的心智化水平。最近听到一位母亲说到,孩子三番四次触碰到自己的底线,非常愤怒把孩子推到门外后,给丈夫发了信息,用了五分钟冷静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主动找到孩子道歉,并把内在的心理过程和孩子进行了沟通。问我:“怎么办?虽然我能知道我在犯错误,但我总在重复错误。”除了对这位母亲的一些分析,我鼓励她:“这就是一个过程,这个坑你会不断往里跳,至少你现在在跳进去的时候能觉察,你在成长,孩子也在成长,给自己一点时间。”强迫性重复是精神分析一个很著名的词,形容的就是小时候的创伤,长大后会不断重复,目的是为了修复创伤,但很多人往往体验到的是重复的伤害。我想这位母亲通过自身的学习、丈夫不一样的客体、孩子的契机,已经在逐渐修通自己的路上。当然,过程必定是艰难的,感谢孩子,给予父母机会,再一次成长。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